面對災難,我們能教會孩子些什麼?

2020-12-04 四川省地震局

家長該如何給孩子科普地震知識?

地震來臨時應該怎麼辦?

面對不可預知的災難,

父母不僅要守護孩子健康成長,

還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遠離危險。

如何向孩子科普地震

說到和孩子科普,很多家長都有點頭疼:該怎麼向天真無邪的孩子解釋這些複雜的自然原理呢?

不妨拿出一張地震的圖片,問孩子:「仔細看一看,這座城市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嗎?」

這一刻,就是在激發孩子觀察、比較、好奇心、想想為什麼的「科學探究意識」。

孩子們也許會說這裡著火啦,這裡橋斷啦,這裡樓倒啦!別看這些小傢伙們年紀不大,觀察力真是不差呢!

為什麼會地震呢?我們可以接著發問。

「地下的水燒開了把地面頂起來了。」

「地雷炸了!」

「地震時裂開一個大口子,人就掉下去了!」

……

說實話,這些小孩兒知道的還不少。

什麼是地震?

地震,又稱地動,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即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動。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與風雨、雷電一樣,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據統計,全球每年約發生地震500萬次,平均到每天就要發生上萬次地震,當然絕大多數大家是感覺不到的,人們每年能感覺到的地震約有5萬次,能夠造成破壞的5級以上的地震約1000次,可能造成巨大災害的7級以上的地震約18次左右。

什麼是地震波?

地震發生時,地下巖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這就是地震波。地面上出現的各種破壞現象都是地震波引起的。

地震波主要分為體波面波。顧名思義,體波指在地球內部傳遞的波。面波指沿地球表面傳遞的波。體波主要由兩種波組成,即橫波縱波

縱波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是一致的,而橫波的振動方向則與傳播方向是垂直的關係。因而,縱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顛動,物體上下跳動,而橫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搖晃,物體會來回擺動。從速度上說,縱波的傳播速度比橫波要快,因此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縱波與橫波之間有幾秒到十幾秒的時間差。一般來說,造成地面左右晃動的橫波是造成建築物倒塌的主要原因

根據橫波和縱波的這個特點,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原因就是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縱波給我們一個警告,告訴我們造成建築物破壞的橫波馬上要到了,快點作出防備。

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一位住在樓房裡的幹部突然被地震驚醒。由於這位幹部平時懂點地震知識,所以當他感到地震顛簸時,迅速鑽到桌子底下,五、六秒鐘後,房頂塌落。直到中午,他被救出後,深深感到要不是自己果斷鑽到桌子底下,早就沒命了。他說是地震知識救了他的命。

震級和烈度

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震級反映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它是用「級」來表示的。震級是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的,地震越強,震級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1995年日本大阪神戶7.2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00顆二戰時美國向日本投放的原子彈的能量。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

震級和烈度有什麼不同? 地震震級好像不同瓦數的電燈泡,瓦數越高,亮度越大。烈度好像屋子裡受光亮的程度,對同一盞電燈來說,距離電燈越近,光度越大,離電燈越遠,光度越小。震級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區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多數地區地震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地的地震烈度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如何分類?

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巖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

● 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地震會引發哪些災害?

據統計,地球每年都會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山體崩塌、落石堵住河流……大地震不僅使地表發生巨大的變化,還會造成建築倒塌、道路損毀,交通阻塞,停水斷電,甚至引發火災!

2008年的「5.12」大地震讓很多人瞬間流離失所,傷亡數十萬。

地震還會發生次級災害,海底的劇烈運動,引發大量海水湧動,從而引發海嘯,巨大的波濤襲擊海岸後,將衝走一切;地震與火山也如同雙生兒,火山活動與地震發生同源,兩者密切相關,互相引發巨大的自然災害。

目前科學家還不能準確的預測地震的來臨,因此,了解地震災害類型,提早做好防禦行動,提升自救意識,當屬重中之重。

發生地震如何自救?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

我們在保持冷靜的同時

還可以運用所學到的防災知識來逃生

你知道嗎?

提示:點擊圖片可觀看視頻

設計小孩也會愛上的「防災遊戲」

在災難中,保護自己和幫助他人的操作能力是防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的演習與訓練對孩子們來講顯得有些枯燥乏味,來看看日本公益組織arts(plus-arts)如何運用設計的力量將好玩的防災訓練融入遊戲當中。

小男孩吃力地進行單人拔河運動,這是一項模擬救援落水者的趣味運動項目。

像不像公園裡的 「射擊遊戲」?其實這是在模擬緊急救火的「水桶射擊」。

這是在進行模擬火災逃生的爬行競速運動。

「一起來!青蛙大篷車」設計理念

「一起來!青蛙大篷車」參考了由美術家藤浩志於2000年設計的玩具交換活動。在玩具交換活動中,小朋友們可以將自己的玩具兌換成積分,再用積分兌換其他玩具。

在玩具山中尋找喜歡的玩偶的孩子

在活動中出現的防災體驗項目不僅重視趣味性,更具有實用性。所有的防災項目都以大地震中的經歷者採訪為基礎而設計出來的,活動中的體驗項目在災難發生時都是拯救生命的技能。

活動中的滅火器體驗項目

活動中的擔架救援體驗項目

防災知識卡牌SHUFFLE

此外還以「救火」、「急救」、「儲備」為主題,設計了許多有趣的遊戲,比如融合了防災知識和桌遊的「防災卡牌SHUFFLE」,防止家具傾倒傷人的工作坊,普及防災儲備知識的「紙芝居」等等。與傳統的訓練演習相比,這些寓教於樂的項目更易於讓孩子們接受,是一種具有參考價值的教育方式。

對挽救生命來說,防災的緊急應對能力和理論知識都至關重要。而這樣的知識,必須在平日裡就有所掌握、準備,才能在災難來臨時派上用場。

相關焦點

  • 面對心理變態者,我們能做些什麼?
    在黑爾看來,這個日益龐大的群體正在讓我們為之付出高額的社會和經濟代價,因此,尋求解決之道勢在必行。那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黑爾認為,隨著我們的社會機構不斷遭到犯罪率猛增的威脅,隨著我們的法律、心理健康和司法系統負擔過重幾近癱瘓,我們必須繼續尋求各種方法,以減少心理變態者對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
  • 有了孩子,家裡的寵物還不想送人,教會孩子與寵物相處,很重要
    不過一旦家裡有了孩子,我們對寵物的態度就得變一變了。孩子重要還是寵物重要?在孩子出生後,很多家庭會選擇將家裡的寵物送人,或寄在別人家裡暫養。但也有家庭選擇繼續留下寵物。如果你的選擇是後者,那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就多了一項額外工作:教會孩子如何與寵物共處,保護自己的安全。寵物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 神學爭議丨教會為什麼不經歷末七大災難
    等教會中外邦人的數目滿了,復活的主基督將二次再來在空中迎娶教會。使徒行傳記載,復活的主升天時,由於聖靈還沒有降臨,因此,門徒見主被接走了,心中空落落的如同沒娘的孩子!他們傻傻地定睛望天,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的使者站在旁邊,對門徒說:「加利利人哪,你們為什麼站著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
  • 保護地球環境,我們能做些什麼?注意這些細節就能拯救地球環境
    就在這短短幾十年裡,我們的地球看起來也蒼老了許多,我們是時候反思自己都做了些什麼?,各地災難連綿不斷。 東非的蝗災 疫情全球的蔓延我們能做些什麼面對這些災難,我們似乎什麼也做不了,但是改變地球環境又是我們應該做的,而低碳生活又是我們每一個人力所能及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踐行低碳生活就是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1、如果方便,我們儘量騎單車或者擠公交出行,還能每天增加身體活動的時間,低碳出行,綠色環保。
  • 看到親人去世,孩子總害怕爸爸媽媽也會一樣,如何教孩子面對死亡
    但孩子既然經歷了家裡老人去世,父母就不應該迴避,可以接著這個機會和孩子聊聊生命、聊聊生死。去年我的父親突然因病去世,我們全家都悲痛萬分,但我似乎沒看到我九歲的兒子特別傷心,當時心裡還想,我爸真是白疼這外孫了。但前一陣子和兒子在路上時,我們閒聊,開始聊的話題我忘了,只清晰的記得兒子當時反問我了一句:「我舅舅爺去世,你能接受嗎?反正我到現在都接受不了。」
  • 教會一隅 || 一座地理位置優越外觀肅穆的大教會 內在卻觸目驚心
    周姊妹坦誠道:「現在的農村教會留守兒童比較多,而留守兒童多數都是爺爺奶奶在帶。爺爺奶奶帶孩子注重的是給他們吃什麼,穿什麼,教育方面會比較忽視。小一點的孩子,道德方面在一步步下滑……所以希望能更多的帶領這些孩子,讓他們能夠學習上帝的話語,在家裡怎樣孝敬老人,怎樣去愛護自己的弟弟妹妹,怎樣在生活當中跟人好好相處。」第三則是中老年信徒。
  • 挫折和失敗也是人生常態,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面對,而非悲觀逃避
    這與他們心理素質需要提升,接受不了自己不好的事實,無法面對失敗和挫折息息相關。可是,人生在世,哪有不面臨競爭的時候?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是孩子要面對的。仔細想想,幾個孩子在一起,大人也會忍不住的比比彼此的身高體重,言行舉止,那麼自然就會有「勝與負」的感覺。
  • 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去和死亡?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其實是大人沒有辦法面對這件事情,關於這件事情的面對和處理我們想說,可能首先你要先學會接受的是,一個小動物來到你的面前,它真的是讓你有機會學會如何相遇?如何要去面對分離?這樣的一個課題。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裡,最終都會有一場分離,無論是和年邁的父母,還是和身邊一些關係很近的朋友,包括自己的伴侶,甚至未來和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和自己家裡養的這些寵物,也會涉及到分離。
  • 孩子害怕失敗怎麼辦?巧用「一張紙實驗」,培養敢於面對挫折的娃
    可見挫折教育在孩子的生活中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將來孩子在自己面對挫折時能夠戰勝困難,那麼這份歷程將會成為孩子寶貴的經驗,甚至很有可能會成為孩子的寶貴財富。而如果孩子沒有辦法直面挫折,不願意去接受挑戰那麼孩子的性格很有可能變得懦弱,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沒有自信心。不少孩子在面對挫折時不知道應該怎麼去處理,而有些就會因為害怕挫折直接放棄挑戰。
  • 宇宙韓國是如何面對災難的?——10部韓國災難片推薦
    0.前言前幾天,我突然很想做一個韓國電影的分類推薦,分類大致為現實題材(之前推薦過)、犯罪(之前推薦過)、喜劇、劇情、動作、愛情、懸疑驚悚以及災難片。當然,這會是一個大工程,以我拖延症和牴觸雲評的習性,這個工程不知道能不能比《海賊王》先完成?
  • 桑丹·世事 | 黎巴嫩爆炸:災難中,信仰能帶給我們什麼?
    老奶奶在災難降臨之後悠然彈起鋼琴,樂聲傳遞著劫後餘生的歡喜,她柔韌的心臟始終因信仰而滾燙。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十餘年的太平治世之後,積攢多年的矛盾終於在2020爆發,我們才發現原來在光鮮與安寧之後隱匿著無數不為人知的禍根。
  • 汶川八周年,教會孩子防震才是避免災難的最好方式
    在2008年那場震驚國人的巨大災難中,14時28分04秒,裡氏八級特大地震,嚴重破環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作為八周年紀念日,朋友圈已經有了很多緬懷,追憶,感恩當年的種種分享;但同樣今天作為全國防災減災日,教給我們的孩子們躲避災難的方法更有實際意義。
  • 孩子無法面對自己的缺陷,《奇蹟男孩》的故事值得父母學習
    是的,我們天生與眾不同,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害怕這種與眾不同,因為這樣讓我們脫離了正常的生活,讓我們看起來一點也不酷。在奧吉知道自己的長相竟然能將人嚇得暈倒時,他問媽媽:「我真的長的很醜嗎」?媽媽回答他:「這是我兒子的臉,我愛它」,他覺得媽媽在騙他,可媽媽告訴他:你並不醜,正因為我是你的媽媽,所以我的看法才重要,因為我才是最了解你的人。媽媽的愛是讓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缺陷的第一步。如果在孩子無法面對自己缺陷的時候,媽媽也持無所謂的態度,那麼孩子會一直被淹沒在別人的冷嘲熱諷中。
  • 石家莊萌娃「預習」核酸檢測,面對挑戰這樣幫孩子最有效
    除了核酸檢測或打預防針外,孩子的生活中還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挑戰。有一次鏘寶要在戲劇班的年末表演中飾演一個「廚師」,這是他第一次上臺。演出那天的早晨,一向活潑開朗的鏘寶卻怯怯地對我說:「媽媽我不想去演出。」我問他為什麼,他只是搖搖頭。作為大人,或許我們真的很難對孩子的「困境」感同身受,那麼現在,我們就一起看看他們為什麼會害怕面對「挑戰」吧。
  • 福音對談丨話題:疫情大背景下,基督教能給出什麼答案
    X弟兄:大部分的災難話題不可能避而不談的,不可能不談的,整個聖經就是這樣的。教會是這樣的,它就是要這麼說,你愛聽不愛拉到,沒有必要拍人的馬屁。但是,我覺得認為「災難一發生,教會就會用天譴論解釋」是一種錯誤的印象。其實教會這樣寫的這樣說的並不多,在很多聲音中是很小眾的,但這個帽子都蓋在了教會身上。
  • 五星級教會被爆醜聞:同一篇講道對信徒和慕道友 | 黑門新聞
    來源:匿名投稿分類:神學/幽默/杜撰11月14日晚間,微博網友發出一則重磅視頻,曝光眾多五星級教會嚴重神學問題,事涉桃花潭水浸信會、天鑰新村西門教會、通河新村長老會等知名五星級教會,甚至六院骨科、外環外等頂級酒店也被曝出講臺醜聞。
  • 邢毓靜:面對科技創新的焦慮與擔憂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一、回顧過往,學會學術研究工作機制改革日見成效面對新時代,擁有35年悠久歷史的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二、拷問當下,面對科技創新的焦慮與擔憂,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進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技術進步及運用似乎正在引發日益嚴重的「焦慮」和「擔憂」情緒。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歲末年初推出的首篇文章――《科技的悲觀主義和科技的進步》,反映出社會對科技進步的悲觀。
  • 學者談新冠︱張生:面對疫情,我們歷史學人能做些什麼?
    面對這一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澎湃新聞·思想中心特別策劃「學者談新冠」系列稿件,訪談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學者,從不同視角切入,分享他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本文是對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的訪談,談及全球化、歷史學人在親歷歷史時的感受等話題,以下為訪談正文。
  • 秦昱:基督徒從雅安地震能學到什麼?
    被稱為義人的約伯尚且在災難中惴惴不安地說:「因神降的災禍使我恐懼。因他的威嚴,我不能妄為。(約伯記31:23)」我們今天憑自己又如何能對這一切熟視無睹而獨享安逸呢?但是,我們能因此說「受災就是因為當事人犯了什麼罪」嗎?當然不能!
  • 從啟示錄中解釋,關於教會是七年大災難被提的時間
    教會是在七年大災難之前被提,還其大災難之後被提,大災難之中被提呢?災難前的七年,災難中的七年,災難後的七年,這三個階段,耶穌在哪個階段再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聖經》講的會成就,至於細節方面,你可以查考很多解經的書,你照著主的引導,你感覺哪樣比較好,但不要太急宣布別人的不對,有一些是需要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