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該如何給孩子科普地震知識?
地震來臨時應該怎麼辦?
面對不可預知的災難,
父母不僅要守護孩子健康成長,
還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遠離危險。
如何向孩子科普地震
說到和孩子科普,很多家長都有點頭疼:該怎麼向天真無邪的孩子解釋這些複雜的自然原理呢?
不妨拿出一張地震的圖片,問孩子:「仔細看一看,這座城市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嗎?」
這一刻,就是在激發孩子觀察、比較、好奇心、想想為什麼的「科學探究意識」。
孩子們也許會說這裡著火啦,這裡橋斷啦,這裡樓倒啦!別看這些小傢伙們年紀不大,觀察力真是不差呢!
為什麼會地震呢?我們可以接著發問。
「地下的水燒開了把地面頂起來了。」
「地雷炸了!」
「地震時裂開一個大口子,人就掉下去了!」
……
說實話,這些小孩兒知道的還不少。
什麼是地震?
地震,又稱地動,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即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動。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與風雨、雷電一樣,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據統計,全球每年約發生地震500萬次,平均到每天就要發生上萬次地震,當然絕大多數大家是感覺不到的,人們每年能感覺到的地震約有5萬次,能夠造成破壞的5級以上的地震約1000次,可能造成巨大災害的7級以上的地震約18次左右。
什麼是地震波?
地震發生時,地下巖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這就是地震波。地面上出現的各種破壞現象都是地震波引起的。
地震波主要分為體波和面波。顧名思義,體波指在地球內部傳遞的波。面波指沿地球表面傳遞的波。體波主要由兩種波組成,即橫波和縱波。
縱波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是一致的,而橫波的振動方向則與傳播方向是垂直的關係。因而,縱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顛動,物體上下跳動,而橫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搖晃,物體會來回擺動。從速度上說,縱波的傳播速度比橫波要快,因此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縱波與橫波之間有幾秒到十幾秒的時間差。一般來說,造成地面左右晃動的橫波是造成建築物倒塌的主要原因。
根據橫波和縱波的這個特點,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原因就是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縱波給我們一個警告,告訴我們造成建築物破壞的橫波馬上要到了,快點作出防備。
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一位住在樓房裡的幹部突然被地震驚醒。由於這位幹部平時懂點地震知識,所以當他感到地震顛簸時,迅速鑽到桌子底下,五、六秒鐘後,房頂塌落。直到中午,他被救出後,深深感到要不是自己果斷鑽到桌子底下,早就沒命了。他說是地震知識救了他的命。
震級和烈度
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震級反映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它是用「級」來表示的。震級是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的,地震越強,震級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1995年日本大阪神戶7.2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00顆二戰時美國向日本投放的原子彈的能量。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
震級和烈度有什麼不同? 地震震級好像不同瓦數的電燈泡,瓦數越高,亮度越大。烈度好像屋子裡受光亮的程度,對同一盞電燈來說,距離電燈越近,光度越大,離電燈越遠,光度越小。震級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
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區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多數地區地震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地的地震烈度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如何分類?
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巖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
● 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地震會引發哪些災害?
據統計,地球每年都會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山體崩塌、落石堵住河流……大地震不僅使地表發生巨大的變化,還會造成建築倒塌、道路損毀,交通阻塞,停水斷電,甚至引發火災!
2008年的「5.12」大地震讓很多人瞬間流離失所,傷亡數十萬。
地震還會發生次級災害,海底的劇烈運動,引發大量海水湧動,從而引發海嘯,巨大的波濤襲擊海岸後,將衝走一切;地震與火山也如同雙生兒,火山活動與地震發生同源,兩者密切相關,互相引發巨大的自然災害。
目前科學家還不能準確的預測地震的來臨,因此,了解地震災害類型,提早做好防禦行動,提升自救意識,當屬重中之重。
發生地震如何自救?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
我們在保持冷靜的同時
還可以運用所學到的防災知識來逃生
你知道嗎?
▼
提示:點擊圖片可觀看視頻
▼
設計小孩也會愛上的「防災遊戲」
在災難中,保護自己和幫助他人的操作能力是防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的演習與訓練對孩子們來講顯得有些枯燥乏味,來看看日本公益組織arts(plus-arts)如何運用設計的力量將好玩的防災訓練融入遊戲當中。
小男孩吃力地進行單人拔河運動,這是一項模擬救援落水者的趣味運動項目。
像不像公園裡的 「射擊遊戲」?其實這是在模擬緊急救火的「水桶射擊」。
這是在進行模擬火災逃生的爬行競速運動。
「一起來!青蛙大篷車」設計理念
「一起來!青蛙大篷車」參考了由美術家藤浩志於2000年設計的玩具交換活動。在玩具交換活動中,小朋友們可以將自己的玩具兌換成積分,再用積分兌換其他玩具。
在玩具山中尋找喜歡的玩偶的孩子
在活動中出現的防災體驗項目不僅重視趣味性,更具有實用性。所有的防災項目都以大地震中的經歷者採訪為基礎而設計出來的,活動中的體驗項目在災難發生時都是拯救生命的技能。
活動中的滅火器體驗項目
活動中的擔架救援體驗項目
防災知識卡牌SHUFFLE
此外還以「救火」、「急救」、「儲備」為主題,設計了許多有趣的遊戲,比如融合了防災知識和桌遊的「防災卡牌SHUFFLE」,防止家具傾倒傷人的工作坊,普及防災儲備知識的「紙芝居」等等。與傳統的訓練演習相比,這些寓教於樂的項目更易於讓孩子們接受,是一種具有參考價值的教育方式。
對挽救生命來說,防災的緊急應對能力和理論知識都至關重要。而這樣的知識,必須在平日裡就有所掌握、準備,才能在災難來臨時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