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到的,看到的世界都是真實的嗎?

2020-10-12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作者/李治林

我們都是行走的波動信號接收器。在這個充滿電磁波和機械波的世界裡,眼睛感知著波長為 380~760納米的電磁波——也就是「光」,耳朵感知著頻率為20~20000赫茲的機械波——即所謂「聲」。我們還是精密的波形信號處理器。那些光影和聲音,經過層層處理,映入大腦,使我們形成對這個世界豐富的感知。所謂聰明者,耳聰目明也。然耳目所及,常有所限;視聽之間,有實有虛。就讓我們從科學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視聽之間的虛實世界吧。


我們如何識聲辨色


聲波所對應的機械振動,每秒幾千次只是稀鬆平常。摸著喉嚨或者喇叭,可以感受到它的振動,卻很難分辨出聲音的內容。那麼,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呢?先是耳廓把聲音收集起來,通過外耳道傳到鼓膜上使其振動;振動通過聽小骨等傳遞到內耳;螺旋捲曲的耳蝸,由外到內不同部位分別對從高頻到低頻的振動敏感,相應位置的毛細胞感知振動並將其轉化為電信號傳遞給聽神經;信號最終傳遞到大腦,形成聽覺。


以上四個步驟,像是電子信號處理中「集中放大、阻抗匹配、頻譜分析、數據整合」的過程。其中最精妙的,還是耳蝸的「頻譜分析」功能。打個比方,在一根晾衣繩上掛一排形狀、材質、重量不同的衣服,左右晃動繩子,衣服就會跟著晃。有些衣服是晃得快時跟著動,有些則是晃得慢時跟著動,這就實現了頻率的分辨。耳蝸就是這樣一個精妙的頻率分析器,它各處的敏感頻率隨其局部尺寸和剛度等變化,由外到內對應高頻和低頻。特定頻率的聲音只被其中一小部分區域的毛細胞所感知。


對於光波,則更複雜。人眼能看到的光,其電磁場每秒周期變化為400~800萬億次,細胞靠力學為主的機械結構是跟不上了,這就需要求助於電子。眼睛不只要看到一束光,還要看到光的空間分布,這就要有一套成像系統。那麼,我們是怎樣看到物體的呢?首先是角膜、晶狀體等構成透鏡組,將光線折射後成像到視網膜上;那裡的感光細胞中有一些特殊的分子,其中的電子在光的作用下發生轉移與躍遷,引起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把光信號轉變為神經衝動;眼部幾類神經細胞將信息初步整理、層層傳遞;信息最終進入大腦的視覺中樞,形成更細緻且綜合的感知。


這便是「光學成像、生化感光、初步合成、綜合加工」的過程。其中「生化感光」最為關鍵。感光細胞包含細長的視杆細胞和尖尖的視錐細胞。前者可以感受極弱的光,但無法分辨色彩。後者對弱光的敏感程度不及前者,但具有色彩分辨的能力。所謂色彩,從本質上講,就是物理客觀上的光的頻率在人腦中的主觀感受。不過感光可不像探聲那麼容易。


我們可以在耳蝸中輕鬆放置一排排密密麻麻的毛細胞負責不同頻率的聲音的探測,卻很難在眼睛裡放置三稜鏡或光譜儀並配上一排排感光細胞,還恰好每個都對相應頻率的光敏感。然而如果只有一種感光細胞,那眼裡的世界就只有明暗而毫無色彩了。人類做了一些妥協,但還是比較幸運地擁有3種視錐細胞,分別負責長、中、短波長的光的探測,敏感區域大約在紅、綠、藍波段附近。這樣就把看到的色彩表達為3種視錐細胞響應的組合了。

人耳結構與聽覺原理


物理、生理上的視聽缺陷


實際上,人體感知到的信息與真實的世界相比總是存在偏差的。引起偏差的因素體現在物理、生理、心理等多個層面上。


物理層面上,聽覺方面,比如耳廓和耳道等聲音的傳播通道,它們本身對不同頻率聲波的通過效率是有差別的。耳道的長度已經天然地對3000赫茲附近的頻率有了特殊照顧。


舉例來說,你用紙張捲成圓筒套在耳朵上聽聲音,圓筒長短改變,聽到的聲音也有所不同。視覺方面,比如各種頻率的光透過角膜和晶狀體等折射時,其折射率隨頻率增加而增大,這會導致它們聚焦到視網膜附近時,前後位置有輕微差別,因而看起來會有一種紅色更近、藍色更遠的錯覺。再比如,由於光具有波動性,通過有限尺寸的瞳孔時會發生衍射,這是限制人眼解析度的因素之一。

筒狀通道對聲音具有頻率篩選的功能,且隨其長度有所變化


生理層面上,聽覺方面,鼓膜的共振、耳蝸的尺寸質地、毛細胞的衰退老化等,都直接影響其對聲音的頻率響應範圍,而這些是與人的個體特徵有關的,比如年齡、性別、體質等。視覺方面,血管層和神經層處在視網膜感光層前方,必然會擋住一部分光,造成一些網狀的陰影。


再如,感光細胞的尺寸會限制人眼的解析度,其種類數量、可響應的頻率範圍,直接影響我們對色彩的感知。同樣的世界,在不同人眼裡有細微的差別。在具有色盲特徵的人群眼裡,由於其中一種或多種感光細胞異常甚至缺失,更是與他人所見相差巨大。即使同一個人看同一個物品,也會隨著年齡、環境、觀看過程和時長,甚至生活經驗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小的偏差,如星芒。我們都知道星星一閃一閃,是由於大氣層折射率不均勻導致的。可是即使星星不「眨眼」,也還是會有隱約可見的邊角出現,即所謂的「星芒」。很多繪畫作品裡都對此有所表現,星芒的形狀也各有不同。其實它與眼球的不均勻性、非對稱性,以及瞳孔邊緣的不規則性、衍射效應等有關。


嚴重偏差,如盲點。由於神經層處在感光層前面,要匯聚信息傳遞到後方的大腦,就必然穿過視網膜。這個匯聚點上完全沒有感光細胞,形成了一個「窟窿」,就是視覺盲點。盲點靠近眼睛偏鼻子這側,所以如果我們閉上左眼,用右眼觀察正前方時,右前方就會有一個區域成像到盲點上,完全不被感知。

人眼結構的不均勻性等可導致「星芒」的效果


神經系統開小差帶來的離奇錯覺


在心理層面上,以神經系統為主導產生的錯覺,就更加複雜和離奇了。常見的,比如盯著一幅色彩較淡、輪廓模糊的畫面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它逐漸消失了!還有盯一會兒紅色物體後,再觀察白色的牆壁,你會發現上面有綠色的幻影,這是視覺的負後像效應。再如,完全相同的兩個物體,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其明暗和色彩看起來會有很大差異。離奇的呢,比如「無中生有」:盲點那裡本來啥也看不到,可為什麼我們卻沒覺得那裡有個窟窿呢?


其實這部分區域裡的圖像就是被我們「腦補」出來的。兩段矩形條間的縫隙落在盲點上時,竟然會被「腦補」出一段區域,把它倆連接起來。甚至還有「靜中見動」:由於人眼對不同色彩對比度的區域的視覺響應時間有差異,加上眼球的微跳和大腦的補償,就會對靜態的畫面產生出動態的錯覺。


上面這些看似都是缺陷,但在實際生活場景中卻是極為有用的特徵,可以幫助我們忽略不太重要的背景信息,將注意力集中到對比度高、有邊有稜、動態變化、更有價值的信息上去,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


關於聽覺的錯覺,同樣離奇。有位音頻創作者錄製了「Laurel」的發音,卻有很多人聽完後跟讀的是「Yanny」。這一方面是由於不同的人對高低頻段的敏感性不同,比如對低頻段敏感的人聽起來就像是「Laurel」,對高頻段敏感的人聽起來就像是「Yanny」。另一方面,這也跟大腦的識別過程有關,在對基頻、諧波、共振峰等進行判定時,會有多個結果。另外,在學習語言過程中或許你會注意到,在耳朵接收信號無差別的情況下,人們對自己所熟悉的語言更容易分辨出聲音的細節,而對不熟悉的語言分辨能力就差一些,這也受到神經系統訓練的影響。


甚至還存在各種感官相互幹擾產生的錯覺。感冒鼻塞時,吃東西都不香了;聞著可樂喝著雪碧,猜猜這是什麼味道?飯店裡偏紅橙色的燈光照射著的小龍蝦,似乎更鮮、更誘人。視覺和聽覺也不例外。摘了眼鏡看電視,沒了演員的口型參考,似乎臺詞聽起來都變得模糊了。心理學上的「麥格克效應」描述了這類現象:視覺信息與聽覺信息相互作用,造成對語音感知的幹擾。


什麼是真實的世界呢?世界本身和我們的感知之間是怎樣的關係?一方面,感官把外界的信號傳遞到大腦中被我們感知;另一方面,大腦的神經活動和自身經驗,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對信息的分辨和加工,有時甚至與真實世界產生較大偏差。視聽系統並不只是像攝像頭、麥克風那樣的單向信息傳遞系統,而是具有豐富的網絡結構和大量的閉環反饋。所謂「真實性」只是相對的,生物更關心的其實是「合理性」和「適應性」。


藉助現代科學儀器,我們可以從物理上更好地搜集聲音和光線,覆蓋更寬的頻域和強度,更廣泛而精確、理性而定量地認識客觀世界。然而,這輔助雖然強大,卻無法完全替代人類自身進化了千秋萬代的、即使有些缺陷卻依然精妙無比的感官。



延伸閱讀

動物的感官世界

在生物演化過程中,動物們的感官也會各有側重。個頭大的如鯨、象,對低頻的聲音更敏感。長期生活在深海或洞穴中的動物,常出現視覺退化的現象。在一些具有四色視覺的鳥類眼裡,世界或許更加豐富多彩。蜜蜂等昆蟲,可以看到紫外線,它眼裡的花朵就有別樣的光彩。在某些蝦蛄科的動物如螳螂蝦眼裡,可以有多達十幾種色覺感受器,甚至還能感知光的偏振性。不過很多哺乳動物都屬於不同程度的「色盲」,更有眾多動物只能感知光的明暗,卻毫無色彩,甚至連形狀都無法感知——它們的世界真的是太單調了。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我們看到的世界,只是真實世界的影子」?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能夠正確認識這個物質世界嗎?我們可以完全認識這個世界嗎?你或許會很奇怪,我們天天都看著這個世界,不每天都在認識這個世界嘛?為什麼不能正確認識世界?花就是花,雨就是雨,愛人依舊是愛人……螞蟻搬家就下雨,水到沸點就沸騰,太陽每天東升西落……這一切不都是正確的嗎?可事實是這樣的嗎?
  •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真實的嗎?還是只是某種設定的程序?
    你是否懷疑過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是否想像過一切都是虛假的「程序」?我們經常會有這種感覺,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卻感到曾經來過一樣?而今天我們不談這些虛假的自以為是,也不去質疑這個世界是否是真實的,我們就說說眼見為實,談一談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世界,看這個世界是否是真實的。
  • 都是P的?你看到的漂亮星空照片,是真實的嗎?
    在這裡,我們帶你了解天文知識、觀測天文現象、酷玩天文設備,帶你體驗不一樣的天文趣事。        很多小夥伴在看到那些漂亮的星空作品時,幾乎都會問一個問題:這些星空,是真實的嗎?        比如,有些小夥伴搬出一些「相機直出RAW圖像」「沒有任何後期處理」的圖,說這就是真實的星空照片。就像這張「原始的」昴星團:那麼這張圖,真的就是「真實」的星空照片嗎?
  • 侃侃科學:你我都是真實存在嗎?還是某種「模擬程序」的角色呢?
    今日話題:你是如何確定人類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幾年前,當我第一次聽到世界是被模擬出來的,這一理論假設時,瞬間感覺終於有人懂我了。孩童時代你是否和我一樣不止一次的幻想,你才是這個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的主角。然而,這一切都是基於器官與大腦協調後產生的結果。產生我們意識的大腦並沒有直接看到聽到或感受到任何外界事物,只是通過器官傳輸來的數據進行分析後得出,也就是說,世界的真實樣子可能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 你所看到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實的世界?
    宇宙印象 深度科普欄目第138期量子物理是非常神奇的理論,在宏觀的牛頓定律之外,我們還有微觀世界其中美國量子物理學家埃弗雷特曾經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世界根據事件發生的概率可「分裂」出其他宇宙來,這就是多世界解釋。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的宇宙所發生的每一個事件都會衍生出無數個可能性宇宙,比如另一個世界的你可能是富翁,雖然你們都存在於平行宇宙中,但卻過著不一樣的生活。
  • 動物眼中的世界是這樣的,你還相信我們看到的才是真實的嗎?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每天依靠眼睛獲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動物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動物看到的東西和我們看到的東西一樣嗎?牛牛對於色彩的還原度要遠遠的小於人類,牛類的眼中都是一片橘黃色的視野 。
  • 動物眼中的世界是這樣的,看完你可能懷疑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否真實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相信不少人聽過老人一種略顯迷信的說法,那就是動物們能看到的世界和我們是不同的,它們能看到一些我們人類看不到的事情,比如說狗和貓能夠看見鬼魂。
  • 親耳聽到的東西不等於親眼看到
    「老師,我知道,是先有閃電,因為每次打雷時,我總是先看到閃電然後才聽到轟隆隆的雷聲。」一位同學踴躍的回答。「同學們,老師告訴你們,其實呢!打雷和閃電,是同時的。為什麼我們會先看到閃電呢?因為光的傳播速度快,聲音的傳播速度相對慢。所以我們就先看到了閃電,然後才聽到雷聲。同學們,你們說,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呢?」「老師我知道,說明看到比聽到的快。」
  • 噓,流星划過天際了,你聽到了嗎?
    當流星划過頭頂時,你能聽到它的聲音嗎?一些人說聽到流星發出滋滋的聲音,就像煎培根的聲音一樣。現在科學家說了,確實可以聽到,而且還能解釋它是怎麼發生的。流星,特別是流星雨,是你在仰望夜空時能看到的最令人讚嘆的景象之一。這些短暫的亮斑提醒著我們每天都有許多很小的類似巖石的物體和顆粒--大部分是沙粒大小--進入地球的大氣,然後人畜無害地燒光了。能看到這個已經夠酷了,但是真的還有可能聽到流星嗎?有時,流星雨過後,人們報告說聽到了流星在大氣中解體的聲音。據報導,一些異常明亮的流星伴隨著低沉的嘶嘶聲,就像煎培根的滋滋聲似的。
  • 你能聽到GIF的聲音嗎?
    我們都知道GIF圖片是沒有聲音的,不過有些人稱他們看GIF圖片時能聽到聲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倫敦城市大學研究人員給4000名志願者觀看一組GIF圖片,測試他們能否「聽到」圖片。有60%的人稱在看到錘子敲打釘子的圖片和芭蕾舞演員跳舞的圖片時,腦海裡會有聲音出現。而在看循環旋轉的鸚鵡螺這類抽象的圖片時,只有30%的人稱他們能聽到聲音。這是為什麼呢?
  • 2020,世界的不真實你感覺到了嗎!
    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理所當然,那麼水到渠成,那麼勢不可擋。可是,冥冥中有一隻蝴蝶扇動了翅膀,你我瞬間便皆被捲入其中!疫情突然來襲,別再想什麼千年之約,那個日子城市全都如末日降臨般空蕩蕩,所有人都呆在家中惴惴不安,被一個看不見的小小病毒嚇的瑟瑟發抖。一切看起都有些不真實,卻實實在在的發生著。
  • 《山海經》記錄的是真實世界嗎?科學家看到書中地圖後,得出答案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山海經》這本書,《山海經》是一本神奇的書籍,這本書收錄了很多民間的傳說,比如說精衛填海,夸父追日,都這些膾炙人口的神話都在《山海經
  • 《我的世界》是一個恐怖遊戲,看到的怪物不真實?只因還未恐怖化
    幾乎都成為像素的老遊戲了,這畫質能有什麼好玩的?聽到到這裡小夥伴都會與之爭辯說,他沒開材質包和光影(之所以不開也是因為電腦配置不好會卡),隨後便是重開光影各種證明。一般到這裡,不和諧的聲音都會停止,剩下就是看小夥伴玩遊戲了。可是那天就有一位槓精的朋友說,哪怕畫面還行,怪物還是像馬賽克般的難看而不真實。
  • 我的世界:體驗不一樣的真實!MC裡的海豚你真的熟悉嗎?
    我的世界:體驗不一樣的真實!MC裡的海豚你真的熟悉嗎?我們都知道,動物世界中有許多生物對人類是友好的,除了我們知道的狗以外,還有許多生物是可以幫助到人類的,這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那麼自從我的世界更新了海洋版本之後,也是加入了不少的新生物,這裡一定要提的就是海豚,海豚作為一個友好型生物,在海洋版本中有著難以取代的地位,因為它的存在能給予史蒂夫玩家很大的幫助。那麼關於海豚,你真的熟悉嗎?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那些海豚的專屬特性。1.海豚需要呼吸。
  • 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聽到敲門聲你會開門嗎
    但是身為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的話總是有一點高深的,如果每個人都能聽懂,那就不叫科學家了,之前有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消失了,只剩你自己,剩你一個人生活,突然你房子傳來了敲門聲,那麼是誰在敲門?」,這句話帶有一點恐怖氣息,但是愛因斯坦提出的一個困惑,他認為是要開的。不過這樣的事情會真的發生嗎?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的看看這句話的邏輯,如果真的只有你自己了,這時候門傳來聲音,是誰在敲門?
  • 2012年的天空怪響,很多國家的人都聽到了,你還記得嗎?
    瑪雅人曾經預言在2012年的時候,地球將會迎來世界末日,由於這個預言並沒有實現,很多人對瑪雅人產生了懷疑。雖然世界末日並沒有在2012年到來,但在2012年卻發生了另一個詭異的現象。很多人在看到這個現象後,慌忙的跑到路邊現場一片混亂。很多人都錄到了這個畫面和這陣詭異的聲音,這個詭異的聲音究竟是從什麼地方傳來的呢?有人懷疑這或許是外太空傳來的信號,但是美國的NASA卻認為這是一種異常強烈的雷電導致的。
  • 人死後的真實世界曝光轟動全球 人死後真有靈魂嗎?
    原題:人死後的真實世界曝光轟動全球——來源:搜狐-光明網摘要:「人死如燈滅」是國人慣有的想法,卻不知道死後究竟是怎樣的世界,死了真的是一了百了嗎?近日,一則消息震驚了不少人。一位植物人畫家醒來畫出死後的世界,首度揭秘死亡世界,不禁讓人感嘆,「難道死後真的有另一個奇幻的世界等著我們?」一位植物人畫家醒來畫出死後的世界,首度揭秘死亡世界。人死前能看到什麼?人死前有徵兆嗎?「在世的人死前有徵兆嗎?
  • 天眼看到的都是假的嗎?
    天眼看到的都是假的嗎? 天眼不過是松果體修復了,可以看到多維的空間了,但是天眼看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如西遊記中的白骨精,只有慧眼可以看出真假,所以天眼看到的相,只是個相而已,只有慧眼才可以辨別真假。
  • 世界是真實的嗎?電子雙縫實驗真的能證實這個宇宙都是假的?
    不知大家是否思考過一個問題:世界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出現在宇宙中的一切是真實的嗎?如今是21世紀,人類已邁入科技時代,對於這個頗為玄幻的問題,大家各有看法。有人堅信,世界肯定是真實的,身邊的一切都很真實,不管是父母的誇讚還是上司的批評,所有事情都真實地出現在生活中。
  • 揭秘:你在網上常看到的5個巨型事物的真實大小
    就像這個詞本身一樣,大多數時候我們認為大的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只是因為我們不能在大腦中真實的想像它們的大小。你有沒有想過,你所在網絡世界所看到的珍貴雕塑、重型火箭等物品到底有多大?今天,我們就要和你揭秘,你在網上常看到的5個巨型事物的真實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