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窮致病,因病致窮:精神疾病與貧窮的雙向關聯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圖源:pixabay

撰文丨頓 頓

責編丨戴 威

●  ●  ●

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 在網際網路時代,這些名詞反覆地出現在我們的微博和朋友圈裡,精神疾病越來越被大家所熟知。

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曾被認為是 「富貴病」,一個相應的現象是發達國家的患病率更高。如果我們用世界各國的人均收入和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來畫一張圖 (圖1) ,會發現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以抑鬱症和焦慮症為代表的精神疾病患者佔社會總人口的比例也隨之上升。

圖1 精神疾病流行率與人均收入的關聯。圖源:[1]

因此,一些人會把精神疾病和吃飽後沒事做的 「矯情」 聯繫起來:富人有時間抑鬱,而謀於生計的窮人無法把精力浪費在抑鬱上—— 「窮,讓人對精神疾病免疫」。

然而,這種想法很可能同時低估了貧窮與精神疾病。

2020年12月,一篇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綜述闡述了貧困與精神疾病存在雙向的因果關聯,即窮人更容易受到精神疾病的威脅,而精神疾病也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 [1]

1

低收入者更容易感到抑鬱或焦慮

來自哈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大學的學者總結了多個運用自然實驗 (Natural Experiment) 或隨機對照試驗項目的研究,以期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扶貧項目對於扶貧對象的長期影響,以及如何從改善精神健康的角度增加貧困人群的收入。

所謂自然實驗,與隨機對照試驗不同,研究人員並不會對研究對象的經濟水平或精神健康進行人為幹預,而是在政策或自然因素產生不可預期的改變後,研究人們經濟水平及精神健康的相應變化。比如,經濟學家常常用降水量來預測農業地區的人均收入,進而通過比較降水量與當地精神疾病發病率的關聯,來推導收入與精神健康的關聯。

低收入群體的精神健康常常被忽視:因為他們更少去醫院診斷精神疾病,導致發病率被低估。通過基層調查,研究人員發現低收入者患有抑鬱症、焦慮症等其他常見精神疾病的概率是高收入者的1.5至3倍。

以印度為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中有3.4%在近期患有抑鬱症,而這樣的經歷對應最高收入的五分之一人口只有1.9%。

此處的低收入,指的在一個社會裡的相對低收入,而非絕對低收入。也就是說,除了社會的平均經濟水平,收入和財富是否平等也和人們的精神健康密切相關。即便是在高收入國家,當收入嚴重分化時,我們也會觀察到精神疾病流行率的上升。因此,低收入群體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抑鬱與高收入國家精神疾病發病率高的現象並不矛盾。

最常見的致貧因素包括失業、減薪、農作物減產等。有三方面的機制可以解釋為什麼貧困使人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第一,在身體因素上,貧窮可能使患者身體疾病難以得到充分而及時的治療,導致因長期忍受病痛而抑鬱焦慮。對於兒童,貧困引發的營養不良或腦部發育滯後會增加成年時期發生精神疾病的風險。另外,低收入者往往面臨著更大的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從而產生的壓力,影響精神健康。

第二,貧困人群的居住環境往往更不利於精神健康。由於低收入者更難改善自身的居住環境,所以他們更多地暴露於極端天氣及汙染之中,居住於治安較差的社區,並從事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工作,這些因素都會增加患有精神疾病的風險。

除了身體和居住環境,還有看不見的社會因素。貧窮引發的社會地位相關的心理落差以及羞恥感會增加精神疾病的發生率。

如果低收入讓人不快樂,那麼擁有更多的錢是否讓人更快樂呢?

運用隨機對照試驗,科研人員研了究發放現金 (Cash Transfer) 和扶貧項目是否能夠改善貧困人群的精神健康,多個實驗表明,答案是肯定的——提高可支配收入讓人更快樂。

在肯亞,研究人員對試驗組的家庭發放了相當於當地3~12個月家庭收入的現金 (400至1500美元) ,發現三年之後,這些收到現金的家庭成員的抑鬱程度普遍下降。儘管發放現金對於精神健康的改善作用不一定是長期的,但這確實說明改善經濟狀況可以使人在短期內更開心。

2

精神疾病也會影響收入

儘管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常常被認為是 「矯情」,但研究表明,患者的確會因為他們的疾病而減少經濟收益。具體而言,精神疾病會通過三個渠道影響患者的經濟水平。

首先,個人的精神健康將影響經濟決策質量。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會影響患者的認知能力、自我評價、以及風險偏好等,因此患者可能做出並非最優化的經濟決策。例如:錯誤的買買買、借出收不回來的錢、非理性投資等。

第二,抑鬱、焦慮等問題也可能使個體學業或求職受挫,並影響日後收入。已有研究發現,精神疾病患者有更高的輟學率,從而導致未來收入減少。在職業發展上,精神疾病患者在失業時更容易放棄求職或選擇相對收入低的兼職工作。

第三,治療精神疾病本身需要開支。許多患者同時患有精神疾病及其他身體疾病,醫療支出對於這些患者是巨大的經濟負擔。

而改善精神健康能通過增加患者的就業或商業機會,從而間接地增加收入。在扶貧項目中,雖然對低收入群體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並不能直接增加他們的收入,但是通過改善患者的教育與就業,心理治療預計會對他們的未來收入有長期影響。例如,在印度2013年開始的隨機對照試驗發現,經過短期的心理治療後,中重症抑鬱症患者每月可工作時間增加了2.3天,意味著更多的收入。 [2]

3

社會收入不平等,精神疾病風險高

在本文一開始的討論中,國際比較發現高收入國家的精神疾病患病率也更高。除去低收入國家的診斷比例小、流行率被低估以外,高收入社會中嚴重的收入不平等,也就是相對貧困的存在,增加了發生精神疾病的風險。

在一個收入不平等的社會中,人們面臨著更大的精神疾病的風險。不可否認,絕對的收入均等是不存在的,不論是在經濟增長期或是衰退期,能力、人脈、經驗、運氣等因素總會造成個體之間的收入差距。然而,即便已經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極端的收入不平等依然會給人帶來巨大的精神負擔。

已有研究證實資源進一步向富人集聚的收入不平等會增加精神疾病的發病率。 [3] 所以在政策層面,為了改善人們的精神健康,除了消除絕對貧困、保障每個人基本的物質需求,降低社會中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也至關重要。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貧困指低收入,而非低消費。在研究中,消費數據往往通過受訪者回憶而得,存在較大誤差。相對而言,收入是更準確易得的變量,並且通過發放現金來改變收入的隨機對照試驗也相對容易實施,所以收入與精神健康的關聯得以被更深入地研究。儘管購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快感,但低消費與精神疾病間的因果關聯仍然尚不明確,需要後續的研究來證實。

最後,儘管這篇《科學》刊登的綜述強調了貧窮和精神疾病的雙向關聯,我們也需要注意導致精神疾病和貧窮的原因都是複雜的,二者並不能完全解釋或預測對方。

除了發放現金和精神疾病的治療外,提高國民教育程度、加強國民營養與衛生、提供就業培訓等方法也普遍運用於各國消除貧困的事業中。究竟不同扶貧舉措的成效和適用範圍有何不同,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參考文獻

[1]Ridley, M. W., Rao, G., Schilbach, F., & Patel, V. H. (2020). Pover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ausal Evidence and Mechanisms. Science, 370(6522). DOI: 10.1126/science.aay0214

[2]Patel, V., Weobong, B., Weiss, H. A., Anand, A., Bhat, B., Katti, B., ... & Vijayakumar, L. (2017). The Healthy Activity Program (HAP), a lay counsellor-delivered brief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for severe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 in India: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89(10065), 176–185.

[3]Hong, J., Knapp, M., & McGuire, A. (2011). Income-related inequalities in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behaviour: a 10-year trend following economic crisis. World Psychiatry, 10(1), 40–44.

相關焦點

  • 說窮與達:一個物質上富有精神貧窮的人,依然可以定義為一個窮人
    所以這個「窮」,主旨還是「勢盡了」的意思。所以古人說: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處事須留餘地。物質上的「窮」,精神上的「窮」細細推究下去,窮又可分為物質上的「窮」和精神上的「窮」,物質上的窮就近於「貧」,手裡沒錢,家中無糧,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一個字:慘。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14期:窮天生註定?美研究發現貧窮會在基因...
    貧窮會在基因留下印記 窮天生註定?千萬別讓窮忙成為你的印記,因它不僅影響健康還將造成基因遺傳!研究顯示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DNA甲基化水平有關,這是一種重要的遺傳標記,有可能在超過1500個基因中的2500個位點影響表達,意即貧窮會在近10%基因組合中留下印記,事實上,此前研究已表明社會經濟地位是攸關人類健康和疾病的有力決定因素,較低的教育程度或收入,預示有增加罹患心臟病、糖尿病、傳染病與癌症的風險。
  • 父母窮,孩子的大腦和基因都會遭殃,Nature證實了...
    然而,Nature報導了一項研究,解釋了窮人家的兒童為什麼更容易發生神經精神疾病。被貧窮吞噬的大腦皮質發表在Nature的一項研究用經濟收入來做標杆,測量了「窮」對神經生理的影響。父母貧窮,增加下一代精神疾病發病率對那些收入最低的家庭來說,帶來孩子的影響還可能在精神疾病上。一項致力於「貧窮DNA」對精神疾病影響的研究由美國杜克大學的團隊開展。由於精神疾病眾多,研究團隊選擇了家庭經濟收入較低,但抑鬱障礙發病率較高的兒童作為追蹤目標。
  • 《我不是藥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窮病
    程勇這個角色前面是隨著生活的推動劇情的發展而改變,從最開始不願意走私違禁藥,到因為父親的病需要更多錢而找到老呂,願意幫他買藥中間商賺差價,而後半部分更多的就是程勇人性善良的一面促使著他幫助那些可憐的病患。而法與情,對於人們來說太難抉擇。這種刻畫著最真實的劇情就越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執法者也做不到冷血無情。
  • 在物質上我們可以窮一點,但是在精神上我們絕對不能窮!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貧富是來自兩個方面的:一是物質上的,二是精神上的。世界上有這樣的一群女人,她們雖然生活由我,但是她們不會愛自己,不會關心別人,不會愛別人,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心窮」。我們要知道,在物質上我們可以窮一點,但是在精神上我們絕對不能「窮」,一旦「心窮」就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曾經聽過一個男人是這樣說女人的:「大齡女人更天真」。她們不需要真金白銀,不需要赤膽真心,一句好話,就能把她們騙得團團轉。
  • 心窮窮三代,這才是真正的富養
    自小,我生活在江南水鄉,父母的收入來自於手工活,家中經濟水平一般,但也絕不貧窮。我的父母繼承了上一輩的傳統美德,爸爸樸素節儉,媽媽精打細算。李雪說:「富養給予我醉心精神世界的自由。」爸爸的富養讓她感受到金錢是流動的,既要努力賺錢也可以愉悅地享受。
  • 農村俗語老話「窮得乾淨,餓得漂亮」是啥意思?令人深思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國家政策的越來越優越,億萬貧窮人口最終全部擺脫了貧困,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還昂首挺胸邁上了小康生活的康莊大道。回想起過去那些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苦日子,真的不堪回首。那麼,農村俗語老話「窮得乾淨,餓得漂亮」是啥意思?確實令人深思,話雖糙了些理卻不糙,其實很重要。
  • 耳朵小就是窮嗎 沒福的耳朵
    比如還可能會影響到吉兇,那麼在面相學中,耳朵小就是窮嗎,沒福的耳朵是哪些?下面讓本期耳朵看相為你解析。  耳朵小就是窮嗎  耳朵代表的是一個人的福氣與運勢,常常是以耳朵長得越大越好,則他們的福氣也會越大。
  • 窮慣了的女人,多半會是這三種心理,希望沒有你
    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的精闢,貧窮限制了人的想像。一個人窮就意味著他的生活環境差,接受教育的機會就少,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沒法開拓自己的眼界,提升個人的素質,更不可能接觸到上層社會。尤其是那些有女孩的家庭,如果在女孩幼年的時候不能夠為她提供良好的教育,那麼在未來,她就沒有能力教育好他的下一代。因一個從小生活在貧苦家庭,窮慣了的女人,不光思維被禁錮,甚至做人的思想都有問題。
  • 老人言:「寧生窮命,不生窮相」,啥意思?你見過「窮命吉相」嗎
    小編就來說一個俗話:「寧生窮命,不生窮相」,老祖宗勸世良言,說的很現實寧生窮命,不生窮相這句俗語裡面的「窮相」可不是算出來的,也不是說某個人的長相很醜。長相自己無法決定,都是父母給的,我們不可以厭惡自己的長相。
  • 一項顛覆三觀的研究:「窮」不但會改變你的基因,還會影響下一代
    文|秘籍君「窮」到底有多可怕?它能限制你的消費水平,影響你尋找結婚伴侶,甚至決定你能夠享受的醫療條件。但是,你知道嗎?關於「窮」有一個更加可怕的事實,就是:「窮」不但會改變你的基因,還會影響下一代。之前,美國西北大學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貧窮的群體,身體裡8%的基因會發生改變,還會遺傳。據了解,這項研究始於1893年,追蹤了至少3代人最後得出來的結果,所以可信度很高。但是,為何「貧窮」會造成內在基因的改變呢?貧窮帶來的高壓狀態,會使體內的DNA甲基化用具體的研究發現來解釋,社會經濟地位與DNA甲基化水平有關。
  • 亞洲一個島國,比四川涼山還窮,卻上學免費醫療免費
    斯裡蘭卡很窮,2017年人均GDP只有2.7萬人民幣,比四川涼山還窮。奇怪的是,斯裡蘭卡福利很好,居民不僅有大米補貼,而且教育和醫療全免費。小孩讀書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不用花一分錢。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個不可思議的事情。當這確確實實人家就這麼做了。「再窮不能窮教育」的理念,被斯裡蘭卡人認真執行了。
  • 從世界上最窮的十億人口當中尋找問題!吃不飽其他都是空談
    從世界上最窮的十億人口當中尋找問題!吃不飽其他都是空談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基本上解決了人口的糧食問題,也正在向世界上貧困國家推廣我們的糧食經驗和技術,正是有一群不斷鑽研的科學家讓我們過上溫飽的生活。事實證明貧窮的人吃飽飯能有更好的力氣,也就能在很多方面賺取更多的金錢,可他們不是這樣做的,他們會選擇購買價格更高的食物,原本是吃粗糧的家庭一旦收入增多並不會購入更多的粗糧維持溫飽而回選擇將餘下的錢去買精細食物以改善生活。當然這對於我們來說很難想像到,為什麼他們開始有多餘的錢卻不想去讓自己吃更飽一些,來有更多的力氣幹活。
  • 富不過三代,窮也不會窮三代
    一位書生家中從祖父那一代到他這一代一直很窮。這位窮書生不甘願這樣的命運,聽說??神仙通常會在一個海上的小島顯現降臨,窮書生打包行李往這個小島,親自要問神仙他家三代窮困的原因。途中路過一個村莊,窮書生因飢餓而昏倒在一個富翁家門口。富翁很有愛心的將他帶入家中,騰出一間客房讓他住,叫僕人煮營養的食物給他吃。幾天後,書生恢復體力,富翁問他為何會昏倒。
  • 李玫瑾教授:「窮孩子」這些特徵明顯,很容易被人一眼就看穿了
    文|啞鈴媽媽「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爸媽辛苦一生,無非是為了孩子將來過得好。可惜,家庭條件特別差的爸媽,他們養育出的孩子卻逃不出窮的「標籤」。在這些窮孩子的身上,有些特點非常明顯,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 你真的窮嗎?且看窮與富的相對論!用公式提升你的幸福感!
    我有個朋友小X,他經常覺得自己很窮,因為他發現想要的太多,可能得到的又太少,這時候的他貧困的是物質,既然上面談到了相對論,那麼相對於他物質的貧窮,肯定對應富有的一面,那麼他哪方面富有呢?他富有的是他內心的欲望,欲望這個詞並不是什麼貶義詞,合理的欲望是能夠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
  • 人窮不可怕,心窮才可怕,遠離那些最不可深交的人
    文/北叔 常言道,人窮不可怕,心窮才可怕。 《黃帝內經》裡說:身要窮養,心要富養。
  • 人生因奮鬥而升華
    照顧疾病在身的母親,是劉秀祥從小就知道要承擔的一個責任。他的中學、大學時光裡,母親如影隨形。劉秀祥「帶著母親上大學」,早已成為流傳廣泛的動人故事。  從1998年到2008年,從10歲到20歲,從初中到大學,從貴州望謨到山東臨沂……10年時間,劉秀祥一邊艱難求學,一邊不離不棄照顧母親。  而支撐他從苦難中一步步「熬」出來的力量,「是夢想」。
  • 哈佛研究:太忙或太窮會讓人變傻
    於是在意識中,便留下了「人懶會變傻,變傻會貧窮」的基本認知。但哈佛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卻告訴大夥:特別忙和特別窮的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會過多將注意力花在追逐稀缺資源上,從而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也就是說,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
  • 苦藥治「窮病」 ——京山市祁家村的脫貧之路
    「曬乾後,一斤可賣三四百元,這可是我們的『脫貧良藥』,專治祁家村的『窮病』。」周啟富將根莖切下裝進背簍,重樓苗則重新埋進土裡。重樓,又名「七葉一枝花」,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是雲南白藥的主要原材料。從一根草到一片寶,祁家村正依靠重樓治窮病、斷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