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窮,孩子的大腦和基因都會遭殃,Nature證實了...

2020-12-02 健康界

低收入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兒童更容易患上神經精神疾病,這是一個醫療界長期觀察到的現象。

在近幾年甚至有不少研究通過影像學掃描發現,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大腦構造都與收入更高的家庭長大的同齡人出現了不同。

但是,這種不同仍然沒有得到非常明確的解釋,依然有不少觀點認為可能是環境因素:

包括環境中的壓力、營養狀況、環境汙染等等。

然而,Nature報導了一項研究,解釋了窮人家的兒童為什麼更容易發生神經精神疾病。

被貧窮吞噬的大腦皮質

發表在Nature的一項研究用經濟收入來做標杆,測量了「窮」對神經生理的影響。

一群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掃描了1099名兒童的大腦,在校正了年齡、性別、種族基因的差距之後,他們分析發現,家庭年收入低於2萬5000美元的兒童,與家庭年收入15萬美元的兒童相比,大腦表層皮質直接就少了6%。

他們進一步發現,對那些收入最低的家庭來說,幾千美元的收入差距就足以造成兒童腦神經結構的重大改變,尤其是在掌管語言功能和判斷抉擇功能的腦區域!並且,他們的測試顯示,兒童的認知功能,比如讀寫和記憶能力,會隨著家庭收入的下降而下降。

如上圖,橫坐標是家庭年收入(單位美元),縱坐標為校正後的皮質表面積。當年收入低於5萬的時候,曲線變得更陡,在收入越低的區域,曲線變化率越高。正說明對最低收入家庭的兒童來說,幾千美元的年收入改變造成的神經功能影響非常大。

上圖下方的大腦地圖中,暖色調標示的是變化最急劇的大腦皮質區,冷色調標示的是受收入影響最表淺的區域。

雖然研究者也認為家長受教育程度與兒童腦皮質結構有關,但是在固化社會,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的關係本身就是正比。

家長受教育年限與兒童大腦皮質表面積關係,呈正比

為了證明這種腦結構的改變不是由於後天營養的關係,研究者接著轉戰產房,他們掃描了44名剛出生不久的由不同收入家庭產下的女嬰的大腦。結果發現即使剛剛來到人世,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大腦就已經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小了。

父母貧窮,增加下一代精神疾病發病率

對那些收入最低的家庭來說,帶來孩子的影響還可能在精神疾病上。

一項致力於「貧窮DNA」對精神疾病影響的研究由美國杜克大學的團隊開展。由於精神疾病眾多,研究團隊選擇了家庭經濟收入較低,但抑鬱障礙發病率較高的兒童作為追蹤目標。

除了差別化的發病率,選擇抑鬱障礙的另一原因是,現在已經能確定基因SLC6A4與抑鬱障礙有絕對的相關性。該基因負責編碼一種轉運蛋白,這種蛋白能夠把大腦的信號分子5-羥色胺轉運到神經元中。

為了避免不同人種中出現基因差距,這個研究組採集了183名11-15歲高加索兒童的血樣,並且對他們進行了抑鬱障礙和抑鬱程度測試。同時他們通過大腦掃描來觀察和記錄這些孩子對壓力的反應。

然後研究者花了三年時間追蹤這些兒童的情況,多次重複上述操作。

結果研究者發現經濟收入較低的家庭的孩子,他們的SLC6A4基因的甲基化基團更多,這使得5-羥色胺的轉運減少。這樣會讓他們的大腦中的5-羥色胺含量對比起富足家庭的兒童更低,因此更容易導致抑鬱障礙。並且他們指出,這種同個基因的不同改變,是在出生前就存在的。

也就是說,窮人之所以更容易發生精神疾病,是由於貧窮把他們的表觀遺傳因素都改變了,他們的DNA使得他們生來就更容易患病。

值得注意的是,5-羥色胺水平不止關乎抑鬱障礙,實際上它與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內的多種精神障礙有關。研究者只是為了便於追蹤和測試而選擇了抑鬱障礙。

與貧窮相關的脆弱染色體

如果認為上面一個編碼轉運蛋白的基因太小的話,我們來看個大一點的遺傳物質——染色體。上圖中紅色的部分是端粒酶,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護染色體不隨時間磨損。

很不幸的是,近年發表在PNAS上的研究表明,窮人連用來保護染色體的端粒酶都更短……

一開始,研究組調查了40名來自美國各大城市的9歲小男孩的染色體情況,發現家庭貧窮的孩子的端粒酶比家境較好的短19%。

得到這個令人震驚的結論後,這個研究組快速的把樣本量擴容到了5000,分析結果之後,他們發現,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對家庭收入、兒童成長環境(包括家庭是否穩定)有極大的影響。

經過統計,高中以上學歷的母親的孩子,其端粒酶比高中文化以下母親生的孩子要長32%。家庭關係和生長環境動蕩不安的兒童與相對安定的兒童比較,他們的端粒酶短40%以上。

那麼這個用來保護染色體的端粒酶長短到底有什麼重要影響呢?研究表明,這又與精神疾病有關。端粒酶的長短與大腦中5-羥色胺和多巴胺的轉運有關,端粒酶越短,其大腦中多巴胺和5-羥色胺的水平越低,抑鬱障礙、雙相障礙和其他一些精神障礙的發生率就越高。

註:深色柱狀為生活環境優渥兒童的數據,淺色柱狀為環境較差較貧窮的兒童的數據。縱坐標為端粒酶長度,橫坐標表示多巴胺敏感純合子基因數量。

如何減少悲劇發生?

即使不考慮貧困中艱難的成長環境、生長中要面對的更多風險因素,光是從基因上、從剛出生的生理結構上來說,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已經趨勢性地出現了與富足家庭兒童的不同。

這幾項針對精神疾病、神經功能的研究更是指向了一件非常麻煩的事:如果貧困群體的數量加大,那麼精神疾病的發病數量甚至發病率在總人口中都會增加。

從更大的角度來說,中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之間也會出現該類疾病的發病率差距。並且由於整個國家社會層面的收入難以在短時間改變,無法通過改善外在環境來降低疾病發病率。

根據美國近年公布的醫療花費數據,在胖人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最為花錢的醫療投入竟然不是代謝病也不是心血管疾病,而是精神病的治療。報告稱,2013年一年,美國在治療精神障礙上就花掉了2010億美元(約合13232億人民幣),花銷超過心血管疾病540億美元。

中國的國民平均收入和醫療投入並不比美國高,按照上述研究,精神類疾病的發病率很難比美國更低,而人口基數更是決定了患者數量數倍於美國。

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白皮書中所述,中國衛生總費用為24345.91億元人民幣,據《柳葉刀》援引「衛計委統計年鑑」數據,其中僅0.3%用於精神疾病衛生,即73億人民幣左右,投入僅有美國的0.5%。

WHO在2014年發布數據稱,平均每4人裡就有1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美國的統計數據與此吻合),2013年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于欣稱中國的精神疾病發病率已經超過17%。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即使按照最保守的數據估計,中國精神病患者的數量也有美國的3倍以上,而投入上,美國是中國的180倍以上。

這就造成絕大多數中國的精神病患者無法接受治療,世界平均水平每1萬人有1名精神科醫生,中國每1萬人只有0.149名精神科醫生,《柳葉刀》統計稱,中國僅有8%的精神疾病患者接受過醫療。

「兒科醫生荒」最近常常談,「精神科醫生荒」卻從上到下無人問津。

其實這種整體的不重視,與上述三項針對不同收入階層的研究結果在原理上殊途同歸。

甚至有醫生認為,中國近期的許多惡性傷醫事件中的精神疾病患者,也符合上述研究的趨勢,即患者傾向於來自較低收入環境。

要減少這樣的悲劇,除了加大精神衛生的投入,讓更多患者能及時得到治療,提高整體的國民收入,讓更多人脫離貧困,提高整體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程度也是相當關鍵的。因為現在看來,提高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可以直接減少先天易患精神病的基因和生理狀況出現。

看來窮,還真是一種病啊......

相關焦點

  • 聰明的父母,都會讓孩子玩這三種遊戲,開發大腦讓孩子更聰明
    如果有人誇自己的孩子聰明,那麼作為父母肯定是十分開心的,往往家長會接上一句:「這孩子隨我」不過真的是這樣嗎?其實許多例子證明,孩子的智力方面,往往都是後天所決定的。這就是為什麼愛因斯坦能夠聞名於全世界?而他的父母卻沒有什麼巨大成就的原因了。
  • 俗話說:「一旋窮二旋富」,發旋真的決定孩子命運?父母該醒醒了
    這個說法認為,當孩子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因為頭頂向下對著地面。然後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地心引力的影響,孩子的頭髮就跟著出現了旋渦的形狀。當然了,就算不用科學家去證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個說話十分荒誕,根本就站不住腳。
  •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兩年前,朋友施兄升級當了奶爸,每次聚餐,他都會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從第一聲爸爸,到第一次走路,直到現在,他發現孩子好像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不管是樹上掉下的一片落葉,還是鄰居家的狗狗,他都會用自己的小手去撫摸,去感知。孩子是如此的天真可愛,讓他感受到這是上天賜予他最美好的禮物。
  • 3-6歲是孩子大腦開發的黃金期,父母做好這兩點,有助激發潛力!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茁壯成長,並且擁有高智商,聰明伶俐卻變成了你們口中的別人家孩子,然而許多家長對孩子智商的認知是完全錯誤的,大多數家長都會認為孩子是否聰明,全都和父母基因遺傳有關係,其實這種想法完全錯誤。
  • 父母誰的基因決定孩子的智商和相貌:神奇的遺傳密碼,後悔晚知道
    英國統計學家高爾頓和他的學生卡爾 皮爾遜Karl·Pearson從1078對夫婦的身高數據中,分析兒子身高與父母身高之間的關係,發現父母的身高可以預測子女的身高,兩者近乎一條直線。這說明父母雙方的基因,都會遺傳給對孩子。如果父母雙方都高的話,那麼孩子比較矮的機率是很小的。
  • 第一個孩子會遺傳父母誰的智商?
    同一對父母生的孩子不應該區分出生順序的先後,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遺傳父母的智商概率都是一樣的,跟先後順序沒有關係。如果要討論孩子會遺傳父母誰的智商,只可能跟性染色體相關,也就是與性別有一定關係。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能生出高智商的孩子,在選擇生育後代之前,一定會做很多提前準備,比如調整作息、攝入豐富的營養、補充葉酸等等。可是影響智商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 性別戰爭 :孩子的大腦,真的男女有別嗎?
    身為男孩還是身為女孩,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真實存在的: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個性,技能,職業,愛好,健康,甚至這個長大後的孩子會成為哪種父母。我們也很難否認當孩子是某個性別時,身為父母心態上的那種微妙的不同:男孩的父母會想,自家這個精力旺盛的boy,能很快適應學校生活嗎,能和老師同學愉快相處嗎,他長大後還會像小時候一樣愛跟爸爸媽媽說貼心話嗎?
  • 一項顛覆三觀的研究:「窮」不但會改變你的基因,還會影響下一代
    文|秘籍君「窮」到底有多可怕?它能限制你的消費水平,影響你尋找結婚伴侶,甚至決定你能夠享受的醫療條件。但是,你知道嗎?關於「窮」有一個更加可怕的事實,就是:「窮」不但會改變你的基因,還會影響下一代。如果人貧窮,貧窮帶來的高壓狀態,就會使體內的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會限制基因的表達。再簡單一點來說:經濟狀況不好,給人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人容易出現負面情緒,或者影響人的營養狀況、生活環境等等,都會改變基因。至於,「窮」還會影響下一代,可能是窮的人,無法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條件,生活的窘迫,讓孩子從小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的基因表達,也容易面臨和父母一樣的狀況。
  • 想讓孩子發育不受限,家裡再窮,這幾類食物也要多給孩子吃
    對父母來說,想讓孩子發育好,在飲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家裡再窮,這幾類食物也要多給孩子吃。因為這些食物多是健腦益智的,孩子吃了不僅對其身體發育有好處,對孩子大腦的幫助也是很大的 。對海鮮類食物,一般來說價格會比較貴,對父母來說,可不能因為貴就不給或者少給孩子吃。 還有的孩子挑食,不吃海鮮,如果孩子挑食比較嚴重,最好是選用其他胺基酸含量比較高的食物來替代,像瘦肉、蛋類等。總之,父母心中要有數,這些益智健腦類食物要捨得給孩子吃。孩子成長需要的營養都攝入了,他們的發育才不會受到限制。
  • 孩子的智商、身高和長相,遺傳自父母哪一方基因呢?看完就知道了
    文|西紅柿媽媽阿蘭的孩子還有幾個星期就要出生了,但是這幾天卻有些鬱悶,她希望孩子能遺傳老公的智力。當然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可是阿蘭智力是和常人一樣的,但她老公的智商卻非常高。她老公學習能力非常強,一路讀研讀博毫無障礙,才30多歲就已經是某985大學的教授了。
  • 父母誰的智商會影響孩子 基因決定論是錯誤的
    近日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娶一個聰明的老婆,孩子就會很聰明」,因為人類與智力有關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體上,女性有兩個X染色體,男性只有一個,所以媽媽的智力在遺傳中就佔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英國雜誌《自然綜述遺傳學》在2005年第6期雜誌上的文章《X染色體的智力影響》指出,X染色體上的近千個蛋白質編碼基因裡至少有40%都在大腦裡表達,這個比例要高於常染色體,更遠遠超過Y染色體。這也就是說,X染色體對大腦的發育和智力水平的確有很大的影響。
  • 美國兒科協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是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已經達成一致:要想孩子不被落在起跑線上,家長就一定要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通過早教助力養出聰明寶寶。在這種「早教風潮」下,閱讀繪本也甚至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早教材料。
  • 第一個孩子,會更傾向於遺傳父母誰的智商?
    但是,無論是第幾個孩子,這種通過遺傳所傳遞的性狀,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也就是說,第一個孩子也好、第二個孩子也好,都會從父母的遺傳基因中得到傳遞。至於孩子的智商,到底是從父親那裡遺傳得到的多,還是從母親那裡得到的多,至今仍然沒明確的定量結論。
  • 孩子的智商,遺傳爸爸的基因多還是媽媽的多?科學家給出回答
    孩子的智商,遺傳爸爸的基因多還是媽媽的多?科學家給出回答!由於每個孩子都遺傳著父母的基因,所以寶寶後天所表現出來的一切都類似於父母 。根據研究發現,寶寶出生之後,有以下這幾點是遺傳於父親的基因的 ,受父親影響較大。
  • 父母兩個人,誰的基因會影響孩子的顏值和智商?現在明白了
    文|淘媽女性在懷孕後,茶餘飯後總喜歡和老公討論孩子的長相、智力和性格等方面的事情。對於所有的父母來講,都希望孩子能遺傳自己的優點,但凡自己或老公有些不足的地方,就害怕孩子遺傳了。淘媽身邊有幾個孩子,小時候和爸爸長得特別像,慢慢長大就越來越像媽媽了,真的好神奇。
  • 性格決定命運,而影響孩子「性格秘密」的卻是父母,別不以為然!
    一個人的命運往往決定在自己的手上,而命運更大多數是取決於性格,性格的好壞可以進行性的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有好的性格可以讓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會變得非常的有優勢,而一個不好的性格,可能會讓你的人生步步坎坷,那麼既然性格決定命運,但是誰又會知道影響孩子性格最大的竟然是父母。
  • 孩子有暴力傾向,除了父母教養問題,基因也得背鍋
    實驗: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源頭在哪裡?在父母的眼中,剛出生的孩子都像是一張白紙,非常純潔。如果孩子們變得暴力相向,很少有家長會和基因聯繫起來,認為一定是孩子受到了某些外部力量的影響。但國外一項最新的研究卻顛覆了傳統觀念,表示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小惡魔」的基因在作祟。
  • 父母的這幾種特徵容易遺傳給兒子,希望你家孩子能躲過
    基因的遺傳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執筆:木子定稿:蘇子後父母的基因會通過遺傳的形式傳給下一代,孩子是無權選擇的,這就不排除有的孩子會帶著一些有「缺陷」的基因出生。懷孕之後,因為情況特殊,小吳總是有些提心弔膽,生怕自己的原因讓孩子遺傳到色盲,從而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和發展。畢竟,色盲不光會影響孩子考駕照還會影響生活,過馬路的時候,家長不能時刻陪在身邊,這是非常危險的。但是,經過了十月懷胎的辛苦,生出了個女孩之後,小吳終於鬆了一口氣。
  • 兒童基因為何會突變?原來和父母有關
    近日,根據一項對超過15萬人的DNA進行的高精度研究,染色體的重組可以增加孩子的基因變異的可能性。這項研究的數據,有助於了解人類的基因突變率和測量人類的進化速度。卵細胞和精子細胞,每個細胞都含有23條染色體,每個生殖細胞中有一半的遺傳物質。
  • 腦科學家:最能鍛鍊孩子大腦的「一件事」,常被很多父母忽視
    洪蘭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她曾說:在神經學上,智慧的定義一是取決於神經連接的密度,這是基因決定的,另一是神經連接的密度,則是後天經驗決定的;父母無法控制基因,但後天的部分卻可以著力,而遊戲就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