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窮」
做了窮人很多年,依然沒有參透什麼是「窮」?寫了一個大大的「窮」字貼在牆上,面壁思「窮」,我越琢磨越覺著妙趣無窮。試與諸君分享一二:
這個「窮」字,主旨還是「勢盡了」的意思
從拆字角度看:繁體的「窮」是一個人弓著身子藏在洞穴內,簡體的「窮」是「穴」+「力」,我的理解就是勞動力藏在家裡裡,有力使不出來,俗話說就是「到頭了」。就是諸葛亮在《誡子書》裡講的「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人生最怕的是什麼?其實就是被一眼看死,那就完蛋了,沒指望了。
所以鄉下有句村話:不怕老子窮,就怕兒子養得慫。其實暫時慫一點也不可怕,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嘛!可怕的是丟盔卸甲,沒了銳氣,失了鬥志。所以古人說: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但是,這馬一瘦毛就長,人一窮志就短。當人處在三餐不飽的境地時,一般也就莫要談什麼遠大理想,先面對現實顧著眼面前來吧!秦瓊賣馬,楊志賣刀。連英雄落難時,也不得不出此等下策,何況我們平常人。福禍相依,艱難過後,好漢還是好漢。
所以這個「窮」,主旨還是「勢盡了」的意思。所以古人說: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處事須留餘地。
物質上的「窮」,精神上的「窮」
細細推究下去,窮又可分為物質上的「窮」和精神上的「窮」,物質上的窮就近於「貧」,手裡沒錢,家中無糧,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一個字:慘。物質上的「窮」猶不可怕,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太安逸的環境常常使人懈怠,相反艱苦的環境倒可以磨礪一個人的意志,激發出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溫水煮青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精神上的「窮」,則含義更廣泛更具有隱蔽性,大概就是沒有了追求,沒有了夢想,連個愛的人也沒有,內心空虛,生無可戀之類。物質上非常富足,但精神上一片荒蕪。這才是真正的可怕。所以故宮裡面有一個「養心殿」,皇帝可謂天下最富足的人了,也還要養心的。一個物質上富有精神貧窮的人,依然可以定義為一個窮人。
「窮」與《易經》裡四大難卦
《易經》六十四卦裡有四大難卦:屯(上水下雷)、坎(上水下水)、困(上澤下水)、蹇(上水下山),都是在說各種「窮」、各種困境難境。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人生的道路到處是溝溝坎坎,學習在困境中仍能自得其樂,困而不失其所,靜待時機,處之泰然,不失為一劑處世良方。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論語》裡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了一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是夫子從《易經》中領悟的大智慧啊!君子固窮的意思,不是說君子本來就應該窮困,而是說君子處在窮困之境時,依然能處正道,不因困難就放棄了志向,困而不失其所。
這真是人生一大真諦。孔夫子是聖人,他做到了。顏回、陶潛這些人也做到了。習坎,處困而不失其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我作為一個曾經餓過肚子的人,很是喜歡陶淵明的詩歌。世間像陶淵明這樣的人,應該很少了吧!他是真正的精神貴族,晉代陶淵明辭官之後,生活是極其貧困,家中無餘糧,冬天身上還穿著短衣,屋子四處漏風,夏天遮不住太陽,冬天擋不住雪花,經常去鄰居家蹭飯蹭酒,就在極端艱難的環境下,陶淵明依然內心寧靜安然,他寫出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優美的田園詩句。我覺得每天錦衣玉食、飫甘饜肥的人是不能領略陶詩中意境之美的,這份「悠然」之美是建立在餓肚子的基礎之上,因為他不為五鬥米折腰,所以他能享受這種「悠然」。在今天這樣的經濟社會大環境下,一切向錢看齊,陶潛的這種言行,多像是一個笑話啊。
也說達
「窮」的反面是「達」,達是一個人在奔跑,因為有方向、有速度、有奔頭,就離成功不遠了。和達相關的詞有:四通八達、飛黃騰達、發達、達人。「窮」是一種偏向於局限的、靜止的狀態,「達」則是開放的、高速運轉的狀態。所以,欲說「達」,先說「窮」。弄懂了什麼是「窮」,就明白了什麼是「達」。「窮」, 是到頭了;「達」,就要動起來。看看咱們中國現在的動車高鐵、「一帶一路」 政策 ,這都是「達」的一種體現。「窮」日子熬到頭了,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
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一句就高度概括了在「窮」和「達」兩種境況下的處事原則,既有入世的積極精神,又有出世的豁達態度。
三窮三富不到老,十年興敗多少人。世界很大,該要出去闖一闖,看一看。祝諸君都做一個物質上精神上都很豐裕的達人。我是爾東,歡迎關注爾東說話,給我留言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