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家村村委會主任孟開武在查看重樓長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甘勇 戴輝 通訊員 廖作祥 王藍
盛夏時節,位於大洪山區的京山市綠林鎮祁家村,蒼山青翠,生機勃勃。
高坡峽谷間,一片綠意中紅花點點,隨風搖曳。周啟富小心翼翼撥開綠葉,用鏟子挖出一株重樓,抖開泥土,露出褐色根莖。「曬乾後,一斤可賣三四百元,這可是我們的『脫貧良藥』,專治祁家村的『窮病』。」周啟富將根莖切下裝進背簍,重樓苗則重新埋進土裡。
重樓,又名「七葉一枝花」,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是雲南白藥的主要原材料。從一根草到一片寶,祁家村正依靠重樓治窮病、斷窮根。
資源耗盡,「首富村」重返貧困
綠林鎮是京山市最偏遠的鄉鎮,而祁家村是全鎮最偏遠的村。
沿著破損嚴重的公路,汽車只能開到二三十公裡的時速。經歷近一個小時的顛簸,終於停在了一條頗為「闊氣」的街道上。街道兩旁,馬賽克飾面的房屋飽經滄桑,依稀顯露出昔日的繁榮。
「再往前走幾公裡,就是隨州三裡崗,全國有名的香菇大鎮。」祁家村村委會主任孟開武無奈地說,村裡這條街道,就是曾繁榮一時的香菇交易市場。
靠山吃山。祁家村只有1000多人,山場面積卻超過4萬畝,滿山樹木是最大的財富。上世紀90年代,祁家村開始發展椴木香菇,家家戶戶上山砍樹,祁家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椴木香菇專業村。
「尤其是1994年,椴木香菇價格飆漲,精品香菇價格漲到了每斤150元。」孟開武說,當時村裡98%的農戶都種椴木香菇,每戶收入達3萬至5萬元。「祁家村成了京山『首富村』。」
可惜好景不長。1997年,香菇價格下跌到每斤20元左右。更為關鍵的是,曾經漫山遍野的櫟樹資源逐漸枯竭,椴木香菇沒有原料,生產無以為繼。森林覆蓋率95%的祁家村,荒山禿嶺多了起來。「遠處看山,像矮了一截。」孟開武說。
香菇收入銳減,興旺一時的交易市場重歸沉寂,越來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儘管後來村裡發展了袋料香菇,但由於不成規模,始終難成氣候。
2010年後,昔日的「首富村」重返貧困。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20戶、389人,佔全村的三分之一左右。
由挖改種,苦藥對症治「窮病」
重樓,讓祁家村再次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在祁家村,重樓曾被看作能驅蛇治傷的野草。「有時候用重樓根莖切片泡酒,或者用來擦洗傷口,治療蚊蟲叮咬。」孟開武說。
重樓價值的再發現,事出偶然。
2012年,祁家村村民寧宗朝聽說隨州、襄陽等地收購重樓。他將野生重樓曬乾後,賣給了上門的藥材販子,一斤賣了17元。
山上的野草還能賣錢?寧宗朝和幾名村民到外地藥材市場打聽行情,這才發現,市場上重樓每斤價格高達160元。
消息傳回,山村頓時炸了鍋。有的村民開始行動,上山挖野生重樓,一個星期賺了1500元。
上山挖重樓,現挖現賣,來錢快;種植重樓,費時費工,三年後才能見效益。「好了傷疤,不能忘了疼。」孟開武召集村民開會,椴木香菇的教訓歷歷在目,不能再走涸澤而漁、無序開發的老路。
2014年起,祁家村確定了生產原則:由挖改種。村民上山挖來野生重樓做種苗,種植在自家山場,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人種天養。三年後,挖老根留新根,實現分株繁殖,確保永續利用。
「我家種重樓,是被孟開武罵出來的。」貧困戶令德國說。當時,他拿著山上挖來的重樓準備去賣錢,卻被孟開武攔住。「重樓挖光了咋辦?你一無本錢二無技術,抓住種重樓的機會才能脫貧。」孟開武拽著他就往家走,數落得令德國臉上紅一陣白一陣。
在孟開武的指導下,令德國將挖回來的重樓種到屋後樹林裡。現在,他種植重樓10多畝,價值約20萬元。「他現在見到我就拉我喝酒。」孟開武一臉高興。
共建「綠色銀行」,貧困戶全部脫貧
2013年以來,重樓價格雖時有波動,但基本穩定在每斤300元左右。
認準了重樓這個脫貧產業,如何讓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孟開武想了不少法子。
祁家村整合扶貧資金38萬元,成立重樓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76戶貧困戶參與,建立利益共享機制,統一育苗、統一技術、統一銷售,收益按股分紅。
在合作社的協調下,祁家村為7戶貧困戶調整自留山林地40餘畝,讓他們就近種植,方便照看管理。
村裡還引入扶貧產業獎補政策,貧困戶新增重樓種植面積的,每戶獎勵5000元。如今,重樓種植專業合作社成員達到110戶,其中貧困戶94戶。
「重樓雖苦,但能治窮病、斷窮根。」眺望群山,孟開武把再次脫貧的希望依然寄托在山林。除了重樓,祁家村還有黃精、蒼朮、白芨等中藥材資源。「山場就是『聚寶盆』。」孟開武說,祁家村正在山上建設「綠色銀行」,讓重樓等中藥材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富民產業。
今年,祁家村重樓種植面積已達330畝,評估收入達到400萬元。「家家種藥材,戶戶栽重樓」,120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