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 資料圖
20年前,初秋時節,中國科技界在北京中苑賓館舉辦了「國際流體力學與理論學術討論會」,會議除了學術交流,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是給一位老壽星慶祝90歲生日。專程前來祝壽的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總計300多人,其中有很多「重量級人物」:吳大猷、顧毓琇、李政道、楊振寧、周光召……如此陣容集體慶生,在學術界可謂空前絕後。
這位具有如此感召力的壽星是誰?為什麼能夠得到大家如此一致的尊重?
他就是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曾為我國科技事業、教育事業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傑出貢獻的物理學界大師周培源。
時光荏苒,20年轉瞬而過,在周老誕辰11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望他不凡的一生。
發奮讀書、立志報國的清華才子
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在江蘇宜興一個開明紳士家庭。而就在一年前,清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再次陷入了被列強瓜分、帝國主義凌辱的時代亂潮。幼小的周培源,就在那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的時局中成長。
10歲開始,周培源隨祖父離開宜興老家,輾轉於南京、上海讀書,16歲時入讀上海聖約翰附中。在摩登都市讀書的周培源常常在公園看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心中別是一番滋味,而一次相當屈辱的經歷更讓他堅定了振興中華之宏願。
那天,周培源和同學在外灘草地上散步,竟然被一個外國看守轟了出來,他非常氣憤地問:「我們為什麼不能在這上面走走?」那名看守漫不經心而又輕蔑地說:「中國有一天強大了,你們就可以在這上面走了。」這番經歷讓周培源刻骨銘心,在感到憤怒的同時,也意識到只有中國強大了,才能不受外國人的凌辱,自己的人民才能在自己的國土上隨意行走。
1919年,志在拯救中國的五四運動爆發,周培源毫不猶豫地加入到遊行請願的隊伍中,貼標語、喊口號,他始終衝在最前列。上海聖約翰附中也因此開除了他。
失去學籍的周培源沒有放棄,他回到宜興鄉下,躲進一座寺廟繼續潛心讀書。一天在瀏覽報紙時,他無意間看到清華學校在江蘇省招考五名插班生的廣告,考試地點定在南京。刻不容緩,他立刻趕赴南京參加考試,正所謂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他一舉成功,得入清華。
多年後談及此事,周培源仍興奮地說:「那則報上的招生廣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非常小的一條消息,居然被我看到。」就這樣,周培源邁向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並與清華學校結下了不解之緣。
學生時期的周培源。資料圖
據周培源的兒子撰文回憶,當時的清華學校分中等科、高等科兩部分,每科四年。而由高等科畢業後,要經過嚴格篩選,「品學兼優」者才可被直接送往美國,插班進入美國大學二、三年級,學成後回國。由於學校實行淘汰制,因而每年都要招收插班生。周培源報考時,清華已準備成立大學,所以不收一年級新生,而只收插班生。
在清華讀書期間,周培源學習成績優異。他特別鍾愛數理化,崇尚「科學救國」。在他進入清華的第一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得到科學驗證,在全世界引起轟動,報刊、雜誌等介紹相對論的文章比比皆是,極大地震動了周培源年輕的心靈。於是他改變學工程學的初衷,決定學習物理。
1924年,周培源從清華大學畢業,當獲準「庚款留美」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芝加哥大學物理系。與許許多多「庚子賠款」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一樣,他發憤讀書,希望學得一技之長,報效祖國。他也正是憑這樣的信念創造了一個奇蹟:用了3年半時間,修完了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1928年他獲得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理學博士學位,並因其學業與科研成果特別優異而獲得該院最高榮譽獎,與趙忠堯、何增祿二人一起被該院院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密立根稱之為「加利福尼亞中國三傑」。他的博士論文被當今自然科學史專家許良英評價為「起點高、難度大,說明他當年心志遠大」。
周培源的女兒也曾經問他:何以能3年半連拿三個學位?周培源回答:「勤奮。別人夏天都休息時,我到處去選課,所以很快修滿學校規定的學分。」
1929年,27歲的周培源回到祖國,受清華大學第一位校長羅家倫聘請,成為該校最年輕的物理教授。
誨人不倦、桃李天下的教育大師
到清華任教後,周培源先後開設了理論力學、電動力學、對論等理論物理領域的前沿課程,將世界上最前沿的理論和研究帶到了清華。
1920年在清華學校讀書時,周培源(左二)與同學討論問題。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