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結構分析新技術創測定速度紀錄

2020-11-30 科學技術部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0日報導,隸屬於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利用小角度X射線散射技術測定蛋白質結構的新方法,大大提高了蛋白質結構研究分析的效率,使過去需要幾年時間完成的工作僅需要幾天即可完成,這將極大地促進結構基因組學的研究進程。

  結構基因組學是一門研究生物中所有蛋白質結構的科學。通過對蛋白質結構的分析,可大致了解蛋白質的功能。結構基因組學重視快速、大量的蛋白質結構測定,而快速結構測定技術正是該學科研究面臨的一個瓶頸問題。目前通常使用的兩種測定技術,X射線晶體衍射和核磁共振質譜技術,雖然精確,但速度很慢,測定一個基因的蛋白質結構,動輒就需要幾年的時間。隨著新發現的蛋白質及蛋白質複合物越來越多,目前的分析速度遠遠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

  為解決這個瓶頸問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藉助了該實驗室的先進光源(ALS)。他們運用一種稱為小角度X射線散射(SAXS)的技術,對處於自然狀態下(如在溶液之中)的蛋白質進行成像,其解析度大約為10埃米(1埃米等於1/10納米),足夠用來測定蛋白質的三維結構。ASL產生的強光可以使實驗所需材料減至最少,這使得該技術可以用於幾乎所有生物分子的研究。

  為了最大限度提高測定速度,研究小組安裝了一個自動裝置,可自動使用移液器吸取蛋白質樣品到指定位置,以便利用X射線散射進行分析研究。他們還使用美國能源部國家能源研究科學計算機中心(NERSC)的超級計算資源進行數據分析。利用這一系統,研究小組取得了驚人的研究效率,在1個月內分析測定了火球菌的40組蛋白質結構。如果使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這可能需要花幾年時間。同時,他們所獲取的信息十分全面,涵蓋了溶液中大部分蛋白質樣本的結構信息。相比於在結構基因組學啟動計劃中使用核磁共振和晶體衍射技術僅能獲取15%的信息量來說,這是十分巨大的進步。

  高通量蛋白質結構分析有助於加快生物燃料的研究步伐,幫助解讀極端微生物在惡劣環境中的繁榮之謎,更好地理解蛋白質的功能。研究小組之所以首先選擇火球菌進行實驗分析,就是因為它可用來生產清潔能源——氫。同時,在許多工業流程中都會出現高酸高熱的環境狀態,而這正是火球菌喜歡的生存環境。

  但這種技術也有不足之處,追求速度會造成一種失衡,使成像質量相應打了折扣。與X射線晶體衍射成像的超高解析度相比,小角度X射線散射成像的解析度比較低,大約是10埃米。但這並不妨礙該技術的應用前景,因為並不是所有的研究都需要超高精度成像。對於結構基因組學研究來說,有時只要知道一種蛋白質與另一種蛋白質具有相似的結構,就可以了解其功能。而且,小角度X射線散射技術能夠提供溶液中蛋白質形狀、結構及構造變化等方面的精確信息,足以彌補其在成像精度方面的不足。

  該研究成果刊登在7月20日《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和喬治亞州大學的科學家亦參與了該項研究。

相關焦點

  • 「蛋白質結構高效測定與高效製備技術」項目中期總結會召開
    會議現場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蛋白質結構高效測定與高效製備技術」項目中期總結會議於專家組在聽取項目進展報告之後進行了討論,認為該項目圍繞蛋白質結構高效測定與高效製備的相關技術和方法開展研究,特色明顯。項目整體進展順利,狀態良好,並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
  • 日本研發新技術可解析蛋白質二級結構
    理化學研究所CLST-JEOL合作中心固體NMR技術開發小組的西山裕介組長帶領團隊完成了本次研發工作。具體成果已於8月1日刊載在英國知名科學雜誌《PhysChemChemPhys》上。蛋白質二級結構(secondary structure of protein)指它的多肽鏈中有規則重複的構象,是蛋白質整體形狀的基礎。蛋白質中的代表性二級結構為β-摺疊(β-sheet),是由伸展的多肽鏈組成的,可分為平行式和反平行式兩種類型。
  • 人工智慧算法有助於快速分析蛋白質摺疊結構
    近日,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學家AlQuraishi開發出新型人工智慧算法,能夠快速分析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大大提高蛋白質三維結構預測的效率,將預測時間從若干小時或幾天縮短至幾毫秒
  • 層析、電泳與蛋白質分子量測定
    蛋白質的分子量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進行測定,比如元素分析、滲透壓、沉降分析、分子篩層析和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SDS-PAGE)等。通過元素分析可以測定出蛋白質中某種成分的質量百分含量。如果知道這種成分在蛋白質中的準確數量,就可以計算出蛋白質的分子量。不過對於未知蛋白,一般只能計算出最低分子量。也可以測定多種成分的含量,或結合其它方法來計算真實分子量。滲透壓也可以用來測定分子量。在理想溶液中,滲透壓與溶質形狀無關,是濃度的線性函數。
  • 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蛋白質的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蛋白質的含量 2014-09-16 15:42:51 來源: 瀏覽: 次 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蛋白質的含量蛋白質與生命的起源、存在和進化都密切相關,蛋白質測定涉及到生產和科研的眾多領域
  • 速度提高100萬倍,哈佛醫學院提出可預測蛋白質結構的新深度模型
    蛋白質結構預測是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大難題。近日,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基於胺基酸序列預測蛋白質結構的新方法,準確率可媲美當前最佳方案,但預測速度提升了100萬倍。生命所必需的每一次基礎生物學進展幾乎都是由蛋白質帶來的。
  • AlphaFold預測蛋白質3D結構,2018谷歌走下神壇,微軟創CoQA挑戰
    AlphaFold能根據基因序列來預測蛋白質最近,DeepMind又爆發出了耀眼的光芒,宣告自己的霸主地位:AlphaZero只用一個算法,就在圍棋、西洋棋和將棋領域奠定了霸主地位;AlphaFold能根據基因序列來預測蛋白質的
  • 蛋白質結構分析系列(一)
    一方面是因為之前做的一個課題需要一點點蛋白質結構分析相關的知識和分析技術,另一方面是轉博後忙了三個課題一直沒空寫。上篇推文說要寫這個專題,我一定會把它寫完。寫這個專題之前我先說明,自己並不是結構生物學相關研究領域的,只是因為自己曾經做的一個課題需要這個領域的一點點皮毛知識和技術。在那段時間我發現相比於組學(基因組/轉錄組/單細胞/等等),甚至是進化,蛋白質結構相關的教程是非常非常少。
  •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一點總結
    蛋白質研究中常用到的幾種技術:X射線衍射技術 —— 原子水平  解析蛋白質三維結構 要求製備蛋白晶體
  • ...質測定技術革命——CEM Sprint真蛋白質分析儀真蛋白質含量測定儀
    培安展位    傳統上蛋白質的測定一直採用凱氏定氮法。該法通過氧化還原反應,把低價氮氧化並轉為氨鹽,通過氨鹽中氮元素的量換算成蛋白質的含量。   CEM  SprintTM真蛋白質分析儀    CEM公司的SprintTM真蛋白質含量測定儀結合生物科學與食品科學技術,進行快速精確的蛋白質測定。
  • 生物質譜技術在蛋白質組學中的應用
    他們中首選的是MALDI-TOF,其分析容量大,單電荷為主的測定分子量高達30萬,幹擾因素少,適合蛋白質組的大規模分析。其次ESI為主的LC-MS聯機適於精細的研究。本文將簡介幾種常用的生物質譜技術,並著重介紹生物質譜技術在蛋白質組學各領域的應用。
  • 蛋白質組學數據分析——(1)原理
    Thomson發明第一臺質譜儀;40年代,質譜儀用於同位素測定和無機元素分析;60年代,開始出現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應用於有機物分析;80年代,以電噴霧、基質輔助雷射解析電離為基礎的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應用於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檢測。2.質譜儀結構簡單來說,質譜儀就是用來測定氣態離子質荷比(m/z)的儀器。首先放個圖,直觀感受下質譜儀長啥樣。
  • 威頁26-7HF創多項新紀錄獻禮新年
    威頁26-7HF創多項新紀錄獻禮新年 2021-01-08 1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質譜法蛋白質N/C端胺基酸序列分析技術服務
    目前N末端序列分析大多採取Edman降解法,但Edman降解法不能解決N端封閉和蛋白質修飾的測序問題,而質譜法測序則不受限制。蛋白質的C末端分析,並不能採取類似N端胺基酸序列分析的化學分析。無論是國內要求,還是國外藥典,現階段都是採取質譜法對蛋白質樣品的C末端序列分析。
  • 蛋白質結構解析六十年
    本文簡要回顧了蛋白質結構解析的重大歷史事件,並總結了蛋白質結構解析的常用方法和結構分析方向。通過了解蛋白質結構,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生物體的蛋白的理化特性,以及其相關聯的化學反應途徑及其機制,對於我們認識生物世界和研發治療方法和藥物都起著關鍵作用。在即將召開的2015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學者將會進一步討論相關議題。
  • 大腸桿菌雙功能蛋白結構測定
    近期來自加拿大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生物化學系、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這方面獲得了突破,他們測定了大腸桿菌雙功能蛋白:異檸檬酸脫氫酶(ICDH)磷酸激酶/磷酸酶(AceK)及其與底物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從而了解到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這類的細菌如何能在低營養環境,比如水環境中生存的調控機制,這一最新成果也許能用於獲得更安全的飲用水,以及更便宜的生物發酵製品
  • 花育32號創花生油酸含量最高紀錄
    據《科技日報》報導 山東省花生研究所和青島農業大學針對我國花生產業中高油酸品種缺乏,育種中高油酸種質資源創造困難和高油酸性狀選擇技術落後等難題,經過20年的系統研究,取得了高產高油酸花生種質創製和新品種培育項目的重大突破,培育出花育32號創花生油酸含量最高紀錄。
  • 蛋白質降解技術!
    為什麼要對蛋白質進行降解?現代質譜儀能夠以相當高的精度測定完整蛋白質的分子量。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簡單地通過測量完整蛋白質的質量來進行蛋白質組學分析呢?而是通過蛋白降解技術將大的蛋白質片段降解為小的多肽片段呢?
  • 蛋白質結構預測:生命科學的又一場競爭
    年12月7日訊  中國學者張陽最近在第七屆蛋白質結構預測技術評估大賽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1957年,劍橋大學的肯德魯用勞爾-布拉格的方法確定出第一個蛋白質(肌紅蛋白)的三維結構從而獲得196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此後18年間,人類共測出38個蛋白質結構;至1980年,這個數目增長到184個。     顯然,用實驗方法測量蛋白質及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相當繁瑣。張陽說:「蛋白質結構的實驗測定十分費時費力。多年前測定一個蛋白質的結構就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 蛋白質結構新見解或改變生物醫學未來
    ,或給生物技術和個性化醫療帶來全新變革。然而,設計出能夠承受各種條件的蛋白質既具挑戰性又有風險性。蛋白質依靠其獨特的結構以執行其功能,結構上的一個小變化即可導致過敏反應,甚至是致命的級聯免疫應答。  梅爾英表示,部分正確的蛋白質設計並不足夠,必須做到完全正確才能讓蛋白質穩定、功能齊全,使藥物發揮作用。大多數天然蛋白質都不是很穩定,科學家們發現很難設計蛋白質的穩定性。新成果則使研究人員對蛋白質的設計和理解有了真正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