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平:「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10月,智慧財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與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全球量子計算技術發明專利排行榜(TOP20)」,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本源量子)以77件專利躋身全球第七,也是國內唯一進入前十的量子計算公司。

日前,本源量子在公司成立三周年之際,正式發布悟源超導6比特量子計算機,同步接入本源量子計算雲平臺,對全球用戶開放使用。

為什麼在當年選擇冷門的量子計算,並創辦本源量子,創業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採訪了本源量子創始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教授郭國平,請他來談談一位從教授的創業心路歷程。

一個別人認為「很傻」的決定

《中國科學報》:您從1998年開始接觸量子技術,當年這還是一個冷門學科,請問是什麼支撐您走到今天的?

郭國平:1998年,我正在讀大二,當時量子光學、量子信息等在中國剛剛興起,跟國際前沿相比有差距但並不大。當年,我還很幸運地接觸到國內量子信息學專家郭光燦帶領的量子研究團隊,進而了解到量子信息領域最前沿技術。

2005年,憑藉量子通信方面的科研成果,我獲得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同年取得中國科大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隨後,我做出了一個別人都認為「很傻」的決定,放棄已經做出成果的量子通信研究,改做量子計算研究。當時的量子計算在國內的研究基礎近乎空白,與先發國家差距巨大,而且研究不僅費錢,還難以出論文。儘管如此,令我做出決定的重要原因是,量子計算對國家太重要了。

由於量子計算機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晶片設計到納米加工、檢測、數據分析、軟體編程,涉及物理、微電子、機械、軟體等多個學科,而大多需要從頭幹起。於是在導師郭光燦院士的支持下,從2005開始,我建立了國內首個半導體量子晶片研究組,並部署半導體量子晶片研究平臺。

即使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在量子計算領域可能還存在5年窗口期。但是,如果當年我們不做部署,我們的量子計算與國際同行的差距將更大,也許會徹底落後。

《中國科學報》:2017年,您創辦本源量子,在近20年的科研工作中,創業的念頭從何時候開始萌生?您覺得當年創業的時機是否成熟?

郭國平:2015年以後,國外一些大公司,如IBM、谷歌等開始介入量子計算領域,他們有非常強大的攻關協作團隊,使得量子計算技術的發展速度呈指數上升,特別是近兩年,可謂是雙指數上升,而我們團隊還停留在學校裡面的單打獨鬥。

我們早期畢業的博士生可以說畢業即失業,因為國內完全沒有對口在做量子計算的公司。我們當年創辦本源量子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讓畢業生可以繼續投入到量子計算的攻關中去,讓我國在量子計算的研究力量得到積累。

本源量子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讓博士畢業生們5年積累的技術不至於丟掉,同時還能夠招募量子以外的各種工程技術人員,形成一個聯合的攻關團隊。這也是本源量子創辦的第二個目的。

綜上,為了以產業化推動量子計算技術研發加快,我們在2017年9月創辦了本源量子。

「盛世激烈」下的「低調」「冷靜」

《中國科學報》:目前,國內外從事量子計算的同行之間競爭是否激烈?本源量子如何應對競爭?

郭國平:2019-2020年兩年間,國際上量子計算的發展可謂「一日千裡」,前有霍尼韋爾力挑72位離子阱量子計算機,後有IBM不甘示弱公布千萬量子比特路線圖,全世界量子計算同行之間的競爭堪稱「盛世激烈」。相比較而言,中國的量子計算公司則「低調」「冷靜」得多。

雖然對普通人而言,量子計算機在短期內還不能發揮出巨大的效用,但本源超導量子計算機的發布,對於國內專業從事量子計算研究、關聯性量子計算研究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人群來說還是非常利好的,他們可以隨時使用穩定、可靠的量子計算機完成自己的量子計算學術研究,發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且短期內不用擔心「技術封鎖」,無真實量子計算機可用。

《中國科學報》:從實驗室到企業,對您來說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其間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郭國平:聽說我要創業,很多人都反對,他們認為我應該繼續做科研。我經常對學生說這樣一句話,為國家去攻關,這是我們中國科大人奮鬥的目標。

說實話,本源量子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我們捐贈了量子學習機,是因為我們希望推進量子計算教育、推進工程化和產業化發展。

本源量子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其中最大的困難是,在量子計算領域,中國不能僅有本源量子一家公司來做,還需要方方面面的人聯動起來。舉個例子,去年空客公司向全球發起量子計算挑戰賽,全球有36支隊伍參賽,我們選擇了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用流體動力學設計機翼翅膀,使飛機飛得更好、更快,最終我們是唯一一個進入這個項目的中國企業。

後來有一家中國企業前來詢問:「你們的給空客做的東西,能不能拿給我們先試用一下?」我告知:「我們只是做了一個算法的開發,目前還沒有一個計算器能在速度上實現這個設計,因為這樣的計算器還在研製過程中。」

再後來就沒有下文了。這卻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空客公司為量子計算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就是瞄準未來發力,而不是等著別人做出來,再買下來。

「量子計算是一場持久戰」

《中國科學報》:作為一個科研人員和企業創始人,您認為量子技術從科研到產業化的條件和環境是否已經健全?如果沒有,還缺少什麼?

郭國平:量子計算的研究路線目前尚未收斂,有人會質疑通用的量子計算機造不出來。要造不出來大家都造不出來,如果造出來,我們希望有儘可能大的發言權,不要被別人拉得太遠。

今天,量子計算這個戰略高地給中國的時間不會太多,量子計算機的研發,需要多種不同學科、不同產業方向的融合協作,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必須儘快進行合理的部署。同時,我們還要吸取傳統計算機的發展教訓,中國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從一開始就要有構建生態體系的意識。理想模式應該是政府牽頭引導、企業為主攻關、科研院所參加、資方輔助監督、市場檢查評價。

其實,量子計算與傳統計算機的應用過程一樣,只有越來越多不同行業的企業加入研發,才能讓量子計算有更多應用場景,極大地推動量子計算機的研製效率。正是基於這一初衷,本源量子構建了量子計算產業聯盟,致力於建立和拓展量子計算產業生態圈,推動量子計算產業化發展。

當前,本源量子團隊的最高目標就是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讓國人用上。這也是我們這個團隊的最高使命。

《中國科學報》:本源量子成立至今,是否按照當初的設想和預期發展?請談談還有哪些計劃和目標有待實現?

郭國平:今年9月,本源量子發布了自主研發的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悟源,這對我們團隊來說是一個階段性的進展。雖然該平臺現在還沒辦法解決大的問題,但它是基於按照量子力學規律運行的量子處理器的開發,是地地道道的量子器件。

就像郭光燦院士曾說的:「本源通過建立雲平臺,可以滿足人們對量子計算『嘗嘗鮮』的需要——這是很初步的,但是很重要的一步,未來有可能向實用化這條路走出的第一步。」

當然,量子計算是一場持久戰,目前只是萬裡長徵走了一小步,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突破和解決,我們能做的就是踏實耕耘,莫問前程,努力推動量子計算領域的科技研發不斷前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郭國平:「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
    為什麼在當年選擇冷門的量子計算,並創辦本源量子,創業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採訪了本源量子創始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教授郭國平,請他來談談一位從教授的創業心路歷程。
  • 【中國科學報】郭國平:「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
    日前,本源量子在公司成立三周年之際,正式發布悟源超導6比特量子計算機,同步接入本源量子計算雲平臺,對全球用戶開放使用。為什麼在當年選擇冷門的量子計算,並創辦本源量子?創業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採訪了本源量子創始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教授郭國平,請他來談談從教授到創業者的心路歷程。
  • 本源量子首席科學家郭國平: 一切為了量子計算機研製提速
    近日,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本源量子」)創始團隊主要成員、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郭國平給出的答案出乎意料:為了推動量子計算機的研製速度和效率。        本源量子成立於2017年9月,創始團隊主要成員均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他們致力於將量子信息技術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將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前景變為現實。        「本源量子開闢了一個國內前所未有的量子計算領域的產業化方向。」郭國平說。
  • 中科院郭國平: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是科學不是玄學
    近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本源量子計算公司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郭國平做客36氪主辦的「超級觀點」欄目,就量子計算的定義,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的關係,量子計算的實現路徑與行業應用,國際視野下的量子計算競爭格局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分享。
  • 國內首個量子計算產業聯盟在合肥揭牌—新聞—科學網
    張輝表示,聯盟將共同致力於量子計算在各類場景的應用開發,加速研製實用性量子計算機,推動量子計算產業化發展。目前,聯盟已同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在量子計算的科研教育方面展開合作。
  • 中科院郭國平: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的關係
    量子計算是科學不是玄學   郭國平認為,量子是一門學科,一門科學,而不是玄學,它是對某種物理狀態的描述,所以量子這個詞不只特定出現在量子力學中。   量子計算是在信息學裡的一種應用,比如信息分為採集、傳輸、處理,量子計算就是利用量子力學的原理或者量子態的特性,使信息處理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種計算方法。
  • 中國自主研發超導量子計算機上線
    中國航空報訊:9月12日,本源量子公司上線了量子計算雲平臺,這是中國首個接入實體量子計算機的量子計算雲平臺。本源量子自主研發的量子計算機名為「悟源」,其核心硬體是6-Qubit夸父晶片。
  • 包含6個量子晶片,中國首個量子計算機即將問世
    10月23日,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郭國平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採訪團透露了上述信息。在各方支持下,爭取在2020年底推出中國首個量子計算機,它將包含6個量子晶片,隨時隨地可以網絡訪問。公司主營業務分為4大板塊,分別是:量子晶片、量子測控、量子軟體和量子云。目前,公司已申請量子計算領域專利、軟著、商標共計200餘項。
  • 本源量子完成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將研發實用化量子計算機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國平、郭光燦等人創立的本源量子公司宣布完成A輪融資,輪融資規模達數億元人民幣。據悉,本輪融資將直接用於研發國產自主可控的實用化量子計算機,攻關量子晶片、量子測控等核心技術,以及培養建設人才隊伍。
  • 離真正造出量子計算機還有多遠?潘建偉:10到20年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今天,你一定被這條新聞刷屏了:《中國造出世界首臺量子計算機》,不過就如同前兩天的「一滴血驗癌症」一樣,這個標題也有些「標題黨」。實際上,潘建偉、陸朝陽等科學家構建出的是量子計算的原型機,比早期經典計算機(指世界首臺經典算法計算機埃尼阿克)運行速度快10到100倍。
  • 中國自主研發超導量子計算機上線,「我們要死死咬住他們」
    9 月 12 日,本源量子公司上線了量子計算雲平臺,這是中國首個接入實體量子計算機的量子計算雲平臺。 本源量子自主研發的量子計算機名為悟源,其核心硬體是 6-Qubit 夸父晶片。 但壓力與危機也不小,張輝稱,現在不敢保證本源量子不會成為這一賽道上的先烈,不過他相信,「就是本源成了烈士,我們這一批人,一定是中國量子計算的第一批人才,對中國未來量子計算這樣一件事,會是非常大的價值。
  • 中國首款量子計算機上線,落後國際4年,但我們一直在努力
    9月12日,本源量子公司發布了中國第一款量子計算機悟源,使用的核心硬體是兩相對比,中國雖然明顯落後,但總歸是邁出了量子實用化的第一步。此前,世界上真正能跟IBM掰掰手腕的量子計算雲平臺,只有5家,但中國一家都沒有。正是面對這種「量子霸權」,中國開始發力了,或者說本源量子公司開始發力了。
  • 中國自主研發超導量子計算機上線,「我們要死死咬住他們」|專訪
    量子計算實用化的布局競賽裡,中國走出了第一步。9 月 12 日,本源量子公司上線了量子計算雲平臺,這是中國首個接入實體量子計算機的量子計算雲平臺。本源量子自主研發的量子計算機名為悟源,其核心硬體是 6-Qubit 夸父晶片。
  • 中國自主研發超導量子計算機上線,「我們要死死咬住他們」|專訪
    量子計算實用化的布局競賽裡,中國走出了第一步。9 月 12 日,本源量子公司上線了量子計算雲平臺,這是中國首個接入實體量子計算機的量子計算雲平臺。本源量子自主研發的量子計算機名為悟源,其核心硬體是 6-Qubit 夸父晶片。
  • 微軟:五年內造出擁有100個拓撲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
    就開發者而言,幸好量子計算一直「停在未來」,這樣一方面我們可以饒有興致地欣賞巨頭們在跑步機上的一路狂奔,另一方面又不必擔憂量子計算真的會對自己職業造成什麼衝擊。然而最近幾年以來,我們已經開始聽到火山爆發前巖層的積壓破碎之聲。IBM、Google 先後宣布了量子計算機的進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宣稱說量子計算機即將成為現實。
  • 比傳統超級計算機更強大 谷歌或在明年底前造出量子計算機
    9月2日消息,據《新科學家》報導稱,谷歌的研究人員或許將在明年底之前公布一款性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這一領域的許多研究人員都表示,谷歌團隊距離項目的最終完成已經不遠。這或許將是全球最強大的量子計算設備。《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去年訪問了谷歌的硬體實驗室,對谷歌的量子計算機項目進行了介紹。
  • 「量子霸權」來了,中國如何發力
    對此,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國平表示,谷歌「一萬年」結論的得出,是基於量子計算特性,相對經典計算機效率提升「粗暴計算得出的數字」,並沒有考慮現在超級計算機在存儲、網絡傳輸等性能上的優化。「量子霸權」這一概念最早由加州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學家John Preskill在2011年的一次演講中提出,也可翻譯為「量子優越性」或「量子優勢」。
  • [科學新聞]「土鱉」的創新搖籃——走進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
    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郭國平從18歲起就跟著郭光燦,至今,他還清楚記得第一次郭光燦對他說的話。   2010年,年僅33歲的郭國平獲得科技部A類國家重大研究計劃(「超級973」)科技專項「固態量子晶片研究」重大項目,並於今年成功在「一個電子」上實現10皮秒級量子邏輯門運算,將原世界紀錄提高近百倍,為基於半導體的「量子計算機」的實現邁出重要一步。
  • 24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即將上線,「本源量子」獲數億元A輪投資
    1月14日,本源量子對外宣布:正式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由中國網際網路投資基金領投,國新基金、中金祺智、成都產投、建銀國際、中科育成、中天匯富等知名機構,以及天使輪老股東磐古圖靈跟投。據悉,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研發國產自主可控的實用化量子計算機,量子晶片、量子測控等核心技術攻關,以及人才隊伍的培養建設。此前,本源量子曾獲中科創星、合肥高投等天使輪投資。本源量子成立於2017年9月,由中國量子計算行業領軍人物,中科院院士郭光燦、中科大教授郭國平領銜創立。團隊技術起源於中國量子信息領域第一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中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
  • 冷卻原子能造出強相互作用的量子觸點 為製造量子電路設備開闢新途徑
    瑞士日內瓦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合作,用量子冷卻壓縮的方法,將兩種物質通過奇特的量子力學性質連接在一起。這一成果為深入理解量子物理學,製造出未來量子電路設備開闢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