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聞]「土鱉」的創新搖籃——走進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

2021-01-09 中國科大新聞網

作者:見習記者 姜天海

 

 

  十一年前,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還只是名普通教授。當他帶著幾個研究生跑去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稱基金委)設立的「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時,差點被「斃掉」。

 

  「你們的方向很好,工作基礎也很好,但是隊伍太差。」基金委方面幾番考量後才批准了他們的申請。

 

  但近年來,實驗室多年積累的成果開始厚積薄發:2012年評選上1個「傑青」、2個「優青」;今年又評選了1個「傑青」,1個「優青」

 

  「我們的成果在爆發,人才成長在爆發,作為人才搖籃的作用,十幾年的積累到這時也出來了。」一提起實驗室的創新人才培養,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一掃出差回來的疲憊,興奮地說。

 

  郭光燦的實驗室隊伍有個特點,就是以「土鱉」居多,大多都是從學生時期就一直跟著郭光燦的中國科大「土著」。

 

  在國家大力吸引海外人才支援科技事業的背景下,很多實驗室的科技骨幹都是引進人才。但郭光燦卻憑藉自己獨到的眼光,培養出了一支富有創新開拓精神和衝擊國際科研前沿能力的學術隊伍。

 

做「敢死隊」的後援團

 

  「年輕人,為什麼這麼在乎當下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郭國平從18歲起就跟著郭光燦,至今,他還清楚記得第一次郭光燦對他說的話。

 

  2010年,年僅33歲的郭國平獲得科技部A類國家重大研究計劃(「超級973」)科技專項「固態量子晶片研究」重大項目,並於今年成功在「一個電子」上實現10皮秒級量子邏輯門運算,將原世界紀錄提高近百倍,為基於半導體的「量子計算機」的實現邁出重要一步。

 

  但從當下的評價體系來說,量子晶片領域的研究,不僅難度大、風險高,而且從發文章的角度看,「產出收益」也未必好。連郭國平自己都說,當時很多老院士都稱這是「愣頭青」幹的事兒。

 

  但這不是郭國平做的第一個「愣頭青」的決定。他一直在中國科大學習量子光學,在博士三年級時,他突然覺得量子信息現有的研究已經不足以吸引自己了。

 

  在郭光燦的大力支持和資助下,郭國平遠赴日本NEC中央研究院訪學。結果不到半年,郭國平就回來了。

 

  「老虎跟貓學爬樹,他不會教你的,肯定要自己學。」他走到郭光燦面前說,「我不再寫文章了,後面兩年我要去選修固體物理的課,行不行?」

 

  當時,郭光燦看到了未來實驗室的戰略部署需要固態物理,但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多數都是光學專業的。於是「大小郭」一拍即合。當時不到30歲的郭國平開始負責建立國內首個半導體量子晶片研究組,競爭國際量子計算機的制高點。

 

  想搭建實驗平臺,一臺儀器就要350萬元。郭光燦相信半導體量子晶片是有前途的,便將實驗室所有能調動的資金都先投入到郭國平的實驗平臺。但還是遠遠不夠。郭光燦就以自己和整個實驗室作擔保,又向學校借了800萬元。

 

  「要趕快把實驗條件做成。我們有理論、有想法,但是實驗科學只有做過了才知道。」郭光燦堅信,「就算失敗了,對國家的工業和技術發展也是有好處的。」

 

  郭光燦「借錢過日子」的「超前消費觀」在學校是出了名的。為此,學校免了這800萬元的欠款,還又支持了他200萬元。

 

  「我們就像社會主義大家庭一樣,這十幾年各種經費大項目都是實驗室統籌使用。哪兒需要加什麼,我們就把錢買儀器。現在每個『攤子』都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硬體條件。」郭光燦說。

 

「玻爾會不高興的」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哥本哈根學派的玻爾互補原理一直統治著量子力學界。它認為,光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對立互補」的。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只能看到其中一面,不可能同時看到另一面。

 

  但是實驗室的李傳鋒研究小組2012年9月發表在《自然—光學》雜誌的論文則宣稱:他們同時看到了光子的波動性和粒子性。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施毅告訴我,他們的量子物理課本來要講玻爾的互補原理。但現在他們也要把我們同時看到波粒二象性的文章拿出來講。」郭光燦對外都這麼誇獎自己的弟子。

 

  但在實驗室,他卻要求大家有一種「我創新故我在」的勁頭。

 

  今年年初,郭光燦把李傳鋒叫了過去,抽出三本書來說:「量子力學的書好像都解釋不了你們的實驗,太牛了。」

 

  李傳鋒憨憨一笑:「是啊,我們希望把玻爾的理論擴展一下,把我們的結論包含進去。」

 

  郭光燦聽了,卻微微一皺眉:「玻爾根本不會像你這麼想,你這種說法玻爾都會生氣的。你應該更有創造力,把玻爾的理論推翻。」

 

  這不僅是郭光燦的「野心」,也是整個實驗室的。

 

  就在近期,實驗室的史保森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麻省理工學院的Technology Review網站更以「第一個存儲單光子形狀的量子存儲器在中國揭開面紗」為題,對研究室的發現進行積極評價。

 

沒有第一的競賽

 

  郭光燦眼光「毒」得很。

 

  他是國內第一個做量子光學的。三十多年前,國內沒有人支持他做量子光學,甚至把量子信息稱為「偽科學」。

 

「剛開始,郭光燦的工作沒人重視,按他自己的話說,『坐了十多年冷板凳』。」 原中國科大副校長韓榮典說,「哪個新學科不是坐冷板凳?但他堅持下來了,還培養了一大批出色人才。」

 

  在郭光燦的這場「科學賽跑」中,沒有第一名。

 

  他趕上了全球量子信息發展的萌芽期,熟知量子信息發展動態。因此,他做科研從來不緊跟風國外,而是前瞻性地進行戰略部署。

 

  1999年,實驗室在中科院實驗室評比中獲得第一名。郭光燦藉助350萬的獎金,將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且容易出成果的「量子密碼」作為突破口,在國際上首次解決了量子密鑰分配過程的穩定性問題,經由實際通信光路實現了125公裡單向量子密鑰分配。

 

  兩年之後,他又布局量子信息最核心的資源——量子糾纏。2011年,《自然—通信》在線發表了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獨立製備出的八光子糾纏態,刷新了多光子糾纏製備與操作數目的世界記錄。

 

  單是光學和量子信息是不夠的,因此郭光燦又與郭國平一起部署了半導體量子晶片研究平臺。

 

  當時正好趕上金融危機,美國實驗室都在降價處理儀器設備。實驗室便遠赴大洋彼岸的美國挑選了5臺「五臟俱全」的「二手貨」,建起了成熟的量子晶片加工平臺。隨後,郭光燦又派研究人員到蘇州納米所學習微納加工,建立起以考核技術進步為主的評價標準,培養出一支優秀的研究隊伍。

 

  2004年開始,除了「看家」的理論組方向外,郭光燦又部署起新的量子光集成晶片方向,進行微腔小球研究。

 

  「我們的四個實驗研究方向是把握了學科發展的趨勢,結合自己的特長,逐步做出了前瞻性布局。」在郭光燦看來,做研究不能讓國外牽著鼻子走。

 

英雄不問出處

 

  董春華讀博時,就已經將微腔小球研究做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但在當前的政策下,對於非「海歸」的董春華來說,想要留校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留下董春華這個人才,郭光燦再次慷慨解囊,用實驗室經費支持董春華去合作夥伴——俄勒岡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後。

 

  當時有人問郭光燦:「你要不要跟他籤個協議,會不會放出去就不回來了?」郭光燦自信地說:「我們相信他能回來,這裡才能發揮他的作用。」

 

  果不其然。兩年後,董春華在《科學》雜誌以第一作者發表文章,並帶著世界上最耀眼的光機械研究方向回到了實驗室。

 

  「我們自己培養人如同幫病人養血,調理好生血的機構。引進人才如同輸血,忽視增強自己的造血機能,是不正常的。」郭光燦說。

 

  李傳鋒招學生,唯一看重的就是是否熱愛物理。「如果你喜歡物理就來,如果還有其他選擇,想去發財就去發財」,李傳鋒在給學生許金時面試時如此說。

 

  許金時本科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對量子信息所知甚少,實驗基礎也很差,但就是熱愛物理。於是,李傳鋒就把他招進來一同建立量子糾纏實驗室。

 

  大半年的時間,李傳鋒都在實驗室陪著許金時。兩人整晚整晚地討論如何搭建實驗平臺、尋找光子糾纏對兒,不斷優化實驗。最終,許金時畢業時已在《自然》雜誌子刊發表了兩篇文章,並獲得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物理排名第一,今年更是成功入選「優青」。

 

  「有些人覺得只有引進的人才才是人才,國內『土鱉』不是。我想證明這點:我們自己能培養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郭光燦如是說。

 

相關焦點

  • 合肥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路徑一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2018年,合肥將全力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構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運行管理機制。積極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新能源國家實驗室。 爭取核聚變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落戶合肥,開展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預研。
  • 全球最大量子信息實驗室建設預計年底完成
    全球最大量子信息實驗室建設預計年底完成 2020-02-28 23: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郵電大學成立量子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
    11月10日,記者從2019重慶英才大會量子信息技術高峰論壇上獲悉,重慶郵電大學已量子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將圍繞量子領域瓶頸問題進行研究,積極推進量子技術成果實用化。中科院院士、超導電子學家吳培亨在致辭中介紹,量子信息技術是量子物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發展起來的交叉學科,主要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兩個領域,量子通信能夠實現信息的安全傳輸,量子計算可以用來解決一些傳統經典計算機所解決不了的問題,將對21世紀產生重大的影響。
  • 合肥推進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
    當前,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正在合肥高新區積極推進建設中。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目標是搶佔世界量子信息領域發展制高點,打造代表國家水平、承載國家使命的創新基礎平臺。
  • 安徽代表團建議批覆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舉全省之力推進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安徽省委、省政府決定依託中科大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作為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基石和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實施,舉全省之力全面推進。2016年8月,安徽省政府與中科院建立了建設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聯席會議制度,籤署省院全面創新合作協議,同年11月15日,安徽省政府與科技部在合肥舉行工作會商,商定共同推進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支持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系列政策。
  • 合肥科技創新「好戲連臺」 將打造全球最大的量子信息實驗室
    合肥高新發布今年,全市科技創新重點工程一線「好戲連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正全速推進。2020年6月,合肥高新區,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在建設崛起。王咀湖畔,一座造型似扭動量子「音符」的建築群已蔚然成型,超炫的玻璃幕牆外立面流光溢彩,未來這裡將打造全球最大的量子信息實驗室。「一號工程」搶佔全球量子信息制高點量子糾纏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探究奧秘。
  • 合肥推進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 搶佔世界量子信息領域「話語...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正式貫通、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這些產自「合肥」的量子領域科研成果,贏得了世界矚目。  當前,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正在合肥高新區積極推進建設中。
  • 中科院量子創新研究院:智者先行 不可估量—新聞—科學網
    如今,經過多年積累,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摸索出一套規範且高效的協同創新組織架構和運行管理模式,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 目前,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呼之欲出。在這一輪量子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正乘著改革的東風,奮勇前進、繼續領跑。
  • 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公布:量子信息、核聚變能國際領先
    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公布:量子信息、核聚變能國際領先 澎湃新聞 綜合報導 2017-09-13 19:29 來源:
  • 合肥計劃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nbsp&nbsp&nbsp&nbsp中安在線訊 星報記者獲悉,合肥將布局聚焦創新平臺建設布局,打造原創科技成果策源地,其中,將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方案已報送國辦待批覆。
  • ——「創新100」走進國儀量子(合肥)技術...
    秉承「國產科學儀器騰飛行動」宗旨,儀器信息網於2018年啟動「國產科學儀器騰飛行動」之「創新100」項目,篩選、挖掘一批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小儀器廠商,通過公益性的報導、走訪、調研、視頻、線下座談會等方式展現其基本情況,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幫一把」。
  • 量子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行學術委員會會議
    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日前在太原召開,中科院半導體所李樹深等9位院士及相關專家出席會議。  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山西大學量子光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通過國家科技部基礎研究司2001年8月組織的專家論證,經國家科技部批准於2001年10月開始建設。
  • 2020中科院軟體所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招聘公告
    中科院軟體所成立於1985年3月1日,是一所致力於計算機科學理論和軟體高新技術的研究與發展的綜合性基地型研究所(詳情請查閱軟體所網頁http://www.iscas.ac.cn)。因工作需要,中科院軟體所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公開招聘1-2名軟體工程師及1名英文助理。一、 軟體工程師工作職責:1.
  • 安徽提出爭創量子、能源與人工智慧三個國家實驗室
    新華社合肥8月7日電(記者徐海濤)安徽省政府8月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稱,為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安徽將結合自身優勢、瞄準國際前沿,在量子科技、能源、人工智慧三大領域積極創建國家實驗室。  安徽省是國內量子科研的重鎮,近年來先後牽頭實施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等國際領先的重大科技項目。在此基礎上,安徽省政府提出進一步夯實量子信息科研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推動量子科技領域創新突破,著力打造承載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重大創新平臺,積極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舉行新聞發布會
    白春禮說,中科院在先導專項的組織實施過程中,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組織管理,持續激發創新活力。先導專項恪守定位、前瞻部署,與國家科技計劃有機銜接;中科院集成優勢、開放協同,力求科技創新活動效率最大化;對轉型進行分類管理,突出重點,提升專項管理效率和水平;管理部門放管結合,激發活力,營造寬鬆的專心致研環境。
  • 鳳鋁 • 新地標 | 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
    量子信息技術,是當前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 作為國家量子工程的重要載體,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簡稱:量子研究院)建築主體已完工,幕牆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在陽光的照耀下,其獨特的、依愛因斯坦光量子假說公式「E=hv」
  •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分別召開第一...
    3月27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量子院)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腦科學中心)分別召開理事會,總結回顧北京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取得的成績與經驗,研究部署量子院和腦科學中心下一步工作
  • 走進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大國重器的「智造所」—新聞—科學網
    要想讓科技創新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需要讓「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走出科技圈,走進百姓視野。近一年來,中科院推出的「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截至5月15日,共吸引約5.6萬人次參觀,線上訪問量達5.9萬。
  • 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項目用地獲批
    2017年2月14日,從省國土資源廳獲悉,安徽省與中國科學院合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具體承辦的「一號工程」——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暨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籌)一期工程建設用地項目,日前獲得安徽省政府批准
  • 走進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量子世界的中國力量量子通信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信息安全問題。英國著名的《新科學家》雜誌在其《中國崛起》專刊中,對微尺度實驗室在量子信息等領域取得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過去,合肥最著名的是豆腐和麻餅;現在,他們正在改變這一切,他們已經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甚至整個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到量子計算界的圖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