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歌神張學友演唱會上接連落網的逃犯嗎,那五個哥們寧可冒著被捕的風險,也要來聽演唱會。
而德國每年夏天舉行的瓦肯音樂節,則讓全球近10萬樂迷為它瘋狂,老人家出走養老院,年輕人跳進泥潭……難怪說音樂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你說這音樂的魅力究竟為什麼這麼大呢?
音樂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
街頭流浪漢我們見得不少,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蓬頭垢面,衣衫襤褸,遇見了恨不得都繞著走,可如果這個流浪漢會音樂,那畫風可能就不一樣了。
雖然是陌生流浪漢的身份,但有了音樂的加持,姑娘們似乎漸漸放下了戒備,認真聽起歌來。
沒想到,被音樂打動了的姑娘們,不僅願意交出電話號碼,甚至願意跟流浪漢去看電影……
愛因斯坦、達文西、賈伯斯 這些「大佬」其實都是音樂家
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表達愛的語言,而這個流浪漢其實是音樂家扮演的,唱歌好聽舉止優雅,難怪姑娘們都被「俘虜」了。而被音樂俘虜了的,還有不少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比如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是一個造詣非常深的小提琴演奏家,他曾經說過一句名言,那就是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的公式組成,那麼當音符和數字同時存在的時候,我們的世界就完整了。
尼採,作為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卻這麼描述自己:我終究是一名老藝術家,除了音樂沒有別的慰籍。
還有達文西,這個人的標籤有一點點多,畫家、音樂家、數學家、建築工程師、解剖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家等......但是,當他第一次出現在米蘭宮廷時,正是憑藉著他音樂家的身份。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老先生,他本人彈得一手好鋼琴,他的夫人蔣英也是我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
著名的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推動他創造這些產品背後的動力,其實很多都是源於他對藝術與音樂的熱愛。 推動他發明出iPod背後的源動力,就在於他想把他最喜歡的成千上萬首音樂帶在他的身邊,由此可知音樂還是可以大大推動人類的進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傑出的名人都離不開音樂呢?這是因為,音樂是打開心靈之門的金鑰匙。音樂的魅力,在於人的精神與音樂共鳴。人們欣賞音樂,正是因為欣賞它時能與它產生強烈的互動。
比如《琵琶行》裡,白居易聽到的不只是嘈嘈切切的音調和跌宕起伏的旋律,他更能聽到演奏者的孤寂與落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所以當你高興時,你會不由自主的哼一首節奏歡快的曲調;當你鬱悶時,你會聽憂傷的曲調;當你疲憊時,你會聽舒緩的曲調;當你聽重金屬搖滾的時候,是不是又會情不自禁的跟著把頭髮甩起來?音樂本身,就是人內心的意像通過樂器而展現出來的藝術。
具有魔力的音樂 對人有什麼作用?
音樂總是有種神奇的力量,能將兩類最不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有時人們甚至會因為一首好聽的音樂,忘記自己身處的環境。
在這部微電影中,一個犯罪分子為了擺脫法律的制裁,在公路上跟警察展開了一場追逐大戰,然而故事的結局並沒有朝著你期望的方向上演……
原來他在逃跑過程中,聽到了他的偶像的歌……就連正執行任務的女警察也被吸引住了:這歌咋這麼好聽呢?到底是誰唱的啊?社會大哥此時都快自身難保了還不忘跟警察安利:這是俺家麥粒了啦。
是不是和你自豪地跟別人介紹自己偶像時一模一樣?雖然音樂的力量在影片中被誇大。但生活中,音樂也能將一群互不相識的人聯繫到一起。
音樂不僅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更重要的是,特有的音樂節奏與旋律能夠使我們平常較常用的主管語言、分析、推理的左腦得到休息;醫生指出,失眠患者聆聽適合的音樂,可減少安眠藥及鎮定劑的使用。
聽音樂不僅能治病,還能救人。雖說聽歌不一定能喚醒臥床的病人,但偶像的歌的確能夠拯救絕望的粉絲。音樂在關鍵時期給予了傾聽者繼續生活的力量,這就是真正的正能量啊。
就連在媽媽肚子裡的胎兒也愛聽歌。有研究表明,胎寶寶在子宮裡最早使用的感官就是聽覺,僅6周大的胎兒的聽覺神經就已經逐步發育完善。15~20周開始有聽覺,到第25周幾乎與成人相等,28周時則對音響刺激已具有充分的反應能力。
聽音樂為什麼會上癮的小科普
原來人類打小就愛聽音樂,而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大多數人之所以可從音樂中獲得愉悅感,是因為音樂激活了大腦的「獎賞通路」。當我們聽到怡人的音樂時,大腦中腹側和背側紋狀體都會分泌多巴胺,並且,當我們聽到越喜歡的音樂,多巴胺的分泌就越多,從而讓我們感受到的愉悅感也就越強,這就是我們聽音樂會上癮的原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喜歡音樂的人這麼多,自然也少不了是非。據說聽古典的鄙視聽爵士的,聽爵士的鄙視聽搖滾的,聽搖滾的鄙視聽流行歌的……真是夠亂的。其實音樂就是音樂,我們享受的是音樂本身。何況古典樂也有騙錢的水團,流行歌也有不朽的經典,只要音樂能給聽眾帶來快樂,形式與流派都不重要。而且說到底,音樂最終不都是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嘛,還分什麼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