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了,滅絕的魚類比飛鳥走獸還多

2020-12-04 新京報官微

事實上,在我國縱橫交錯的各大水系中,長江是受威脅內陸魚類最多的一個。

全文1357字,閱讀約需3分鐘

2019年是長江備受關注的一年。11月,我們聚焦被螺旋槳絞殺的長江江豚,12月,人類永遠送別了長江白鱘,這種始於中生代白堊紀的古代魚類,進化了兩億年,走向滅絕僅用了30年。

事實上,在我國縱橫交錯的各大水系中,長江是受威脅內陸魚類最多的一個。

長江的魚類是最豐富的。我國已知內陸魚類共1443種,僅長江就有405種,佔中國內陸魚類的28.1%。

但長江有滅絕風險的魚類也是最多的,尤其是長江上遊,共有286種內陸魚,其中79種是受威脅物種。長江中下遊共有220種內陸魚,其中28種是受威脅物種。這個佔比,遠高於其他水系。

━━━━━

魚的消失靜悄悄

憨萌可愛的大熊貓減少,人類護之心切。威風凜凜的東北虎告急,人類深感惋惜。陸地上的動物,天然地獲得了人類更多的目光和保護。卻不知,平靜的水面之下,內陸魚類正大面積消失。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將動物的滅絕風險分為了8個等級,如下圖所示。

在最嚴重的滅絕一層,魚類家族有3種不幸上榜,都是我國特有的魚類。

大鱗白魚和異龍鯉是雲南異龍湖特有種,1981年異龍湖全湖乾涸20餘天,這兩種魚完全喪失棲息生境而滅絕。

茶卡高原鰍分布於青海省烏蘭縣流入茶卡鹽湖的一條支流,該河於上世紀就已乾涸,至今無捕獲記錄,被認為滅絕。

再加上最近被宣布滅絕的長江白鱘,我國共有4種內陸魚已經滅絕。

比較起來,兩棲動物裡只有滇螈為滅絕等級,而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都沒有物種滅絕。

在極度瀕危、瀕危、易危三個等級裡,魚類也遠多於其他物種。

所以說,和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等比起來,魚類才是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的那個。

只不過,魚類長得不夠萌,又不會發出聲響,藏在水下,很少有人給予關注。它們的滅亡,無聲又無息。

魚不說話,但人得自知,畢竟是人類給魚類帶來了滅頂之災:中國內陸魚類受威脅,55.8%由於棲息地退化或喪失,54%歸咎於酷漁濫捕,25.1%源於河流築壩,16.7%是因為引進外來種。

大部分時候,讓人類注意到除自身之外的生物,真挺難的。

━━━━━

我國哪裡動物最多樣?

有誰曾想過,在這個星球上,鋼筋水泥的人類聚居地之外,有多少動物和人類共呼吸?

拿我國各地的動物物種比較一下。

雲南以9031種動物高居榜首,成為動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

其次是臺灣,有8527種動物。

再次是四川,有7159種動物。

然後依次是海南、福建、浙江、廣西、西藏。

南方由於氣候等原因,物種總是豐富些,是老天爺賞飯吃。北方物種則要少些。

更重要的競爭,不是比誰的動物先天更豐富,而是比誰能挽留住動物快速消失的步伐。

先天優勢明顯的長江也已經行動起來,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通告,將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一場長江史上規模最大的休養生息即將開展。由此,可以讓兩代以上的魚類得到喘息的機會。

十年禁漁,成本很高。如果想拯救世界上所有的瀕危物種,可能每年需要耗費數百億美元。人類為什麼要投資這一事業呢?

不僅僅因為這個世界缺少了活蹦亂跳的魚、憨態可掬的熊貓、矯健優美的老虎會無趣很多,更是因為,世間萬物萬聯,生態息息相關,人類活動給自然帶來的傷害,終會傷害到人類自己。

數據新聞編輯 孟融 新媒體設計 許驍 校對 陳荻雁

值班編輯 吾彥祖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滅絕的背後,還有哪些瀕危的魚類?
    動物滅絕在當代已經不是稀奇事了,在人類的獵殺以及對環境的破壞下,平均幾分鐘就有一種動物從地球上消失掉。我們還是用一組數據來簡單的看一下動物滅絕的速度吧,據統計,在20世紀的100年內消失的哺乳動物就多達110種,也就是說平均每年至少有一種哺乳動物滅絕。
  • 2020年,「行走海底的魚」滅絕!長相:類似半魚半獸生物
    在2020年,又有一種生物被宣布滅絕了,該物種是有記錄以來第一種完全滅絕的現代海洋魚類,並且是所有海水魚類中的第1個。所以生物的滅絕再次給人類提醒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該魚是在2020年5月被宣布滅絕的,名叫「sympterichthys unipennis」,中文譯名為「光滑手魚」,所以也被大家時常說成「行走海底的魚」。這種魚有什麼特點?
  • 2019年已滅絕和2020將要滅絕的物種
    有一些物種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但在2019年之前就永遠地消失了。在新的2020年,仍有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已經滅絕的物種2019年12月23日,中國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稱,長江又一特有物種「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 滅絕52年後現身,消失63年重回視野,為何物種屢次消失又出現
    2020年的一項科學研究指出,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陸地動物,飛禽類,海洋動物類總數量減少了3分之2,有人不斷猜測,這是否是第6次物種大滅絕到來的前奏,但在最近幾年,自然界中屢次出現動物滅絕後又重新出現的離奇故事。
  • 滅絕52年後現身,消失63年重回視野,為何物種屢次消失又出現
    2020年的一項科學研究指出,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陸地動物,飛禽類,海洋動物類總數量減少了3分之2,有人不斷猜測,這是否是第6次物種大滅絕到來的前奏,但在最近幾年,自然界中屢次出現動物滅絕後又重新出現的離奇故事。
  • 2020年又一種生物滅絕,發現至今220年的魚種,這意味著什麼?
    作者:文/虞子期在地球的長期演變之中,生物的演變可以說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但是在人類的影響之下,這個演變就變成了「轉變」,人類的活動可能在加速新一輪生物大滅絕的出現。根據《每日郵報》新報告指出,科學家已經證實,現代海洋首個魚類——魚種滅絕了,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壞消息,海洋魚類的滅絕意味著生態系統又發生了巨變。
  • 2020年又一種生物滅絕!發現至今220年的魚種,這意味著什麼?
    根據《每日郵報》新報告指出,科學家已經證實,現代海洋首個魚類——魚種滅絕了,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壞消息,海洋魚類的滅絕意味著生態系統又發生了巨變。,人類應該加速對生態系統的整治,2020年又一種生物滅絕。
  • 地球預警:30年後,天然海洋魚類將會滅絕
    美國專業科學雜誌的一篇報告,讓全世界震驚,《Science》發出警告:2048年天然魚類將會從海洋中滅絕。科學家分析了過去50年海洋調查和漁業記錄的數據後發現,世界各地捕獲的魚類中,29%的品種捕魚量已經減少到了十分之一。很多魚類資源枯竭或不能再捕撈了,消息一出給各國政府和漁業相關人員帶來了巨大衝擊。
  • 這些因素將白鱘推向絕境 還有很多魚類處於滅絕邊緣
    人工繁育技術已就緒,魚卻沒了避免白鱘悲劇重演 滅絕風險評估要趁早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裡的白鱘標本 張星海攝2020年,我們第一份對野生動物的動容,給了長江白鱘。此外,團隊還搜集了所有關於白鱘的目擊報告,包括論文、書籍、報告、新聞報導等,以及近幾十年來科研機構保留的未發表的白鱘相關數據。綜合這些信息,根據模型,團隊計算出白鱘應該在2005年到2010年就已經滅絕。危起偉說,一個種群,沒有自然繁殖,又已經過了其正常壽命期限,其間沒有任何個體被發現,即可以認定物種滅絕。
  • 專家: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很多 白鱘滅絕只是開頭
    2020年1月2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的一篇名為《白鱘的滅絕給長江生物保護留下了什麼教訓》的論文預校樣(pre-proof)引發公眾關注。該論文指出,長江白鱘約於2005年、至少不晚於2010年滅絕。 網友紛紛感嘆,第一次聽聞白鱘之名,卻恰恰是與之永別之時。
  • 中國內陸原產魚類共1363種 很多魚類還未被發現就已滅絕
    魚類物種多樣性既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深刻地反映著生態系統的變化。然而由於人為的幹擾和破壞,水生物種的多樣性正受到嚴重威脅,保護水生生態環境是我們能給予它們最有力的保護。  中國內陸原產魚類共1363種(含亞種),隸屬17目47科303屬。中國內陸的特殊環境孕育了一些特有魚類,如中華裂腹魚等。但非常遺憾的是,隨著大批水電站的興建,原有的很多水生系統被打亂,令很多原生魚類呈破碎化分布,加上我國對原生魚類研究考察的深入程度有限,很多原生內陸魚也許還未被發現就已經滅絕了。
  • 古人講「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是何意?蝙蝠屬於飛禽嗎
    在幾千年前的古代社會,由於社會生產力較低,人們只能依靠狩獵、採集為生。能夠填飽肚子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也根本從不上任何飲食文化。但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以及五穀、六畜誕生之後,人們的生活條件才有所改善。
  • 一種很古老的魚類,一度以為在六千萬年已滅絕,卻在某些地方被當做食用魚
    ,成功躲避開了生物大滅絕,一直生存到現今,這次來認識一種很古老的魚類,一度以為在六千萬年已滅絕,卻在某些地方被當做食用魚——腔棘魚。    根據化石等推測,腔棘魚最早出現於3.77億年前衍化形成,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類,同時由於難於發現活著的腔棘魚蹤跡,所以有科學家根據腔棘魚化石發現於二疊紀末期(2.95億年前)到白堊紀早期(1.44億年前),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被宣布滅絕
    1月2日,當全世界人民都在歡度新年的時候,長江白鱘卻沒能進入2020年,被宣布滅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發表的論文中稱,長江白鱘在多年前就已經滅絕。也就是說,繼白鰭豚後,長江又一物種已經消失。
  • 白鱘已滅絕!科學家:140種長江魚類三年無法採集到標本
    央視網消息:白鱘體積龐大,可重達上萬斤,成魚可達七米,是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被譽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主要分布在長江水系。它和中華鱘一樣,距今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 這種魚是第一種完全滅絕的現代海洋魚類
    據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近日宣布,一種眼睛鼓鼓的、靠鰭行走的不尋常魚類已經滅絕。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稱,「光滑手魚」(sympterichthys unipennis)被認為是有記錄以來第一種完全滅絕的現代海洋魚類。
  • 太陽與飛鳥
    太陽與飛鳥 ■寧肯 《 中國能源報 》
  • 這種可以行走的魚,是現代魚類中首個完全滅絕的
    已經滅絕的近現代動物,相信大家隨隨便便就能說出一堆,袋狼,渡渡鳥,臺灣雲豹……不過是不是發現都沒什麼魚類?儘管有許多許多的瀕危魚類,但是有記錄以來,唯一被確定滅絕的魚類只有我今天要講的奇特魚類——光滑手魚。
  • 失去:2020年宣布滅絕的物種
    IUCN將其列為2006年至2020年的「數據不足」時期,這一時期對其分類法進行了辯論,但3月份發表的一篇論文解決了該問題,最新的《紅色名錄》更新將該物種列入了滅絕類別。自2014年以來,日本政府本身就將蝙蝠滅絕。
  • 為何2020年天災如此多?地球生病了,目標就是活著
    2020年是鼠年,「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老鼠也是四害之一,所以大家都認為今天是不好的一年,現實也的確如此。新型肺炎、洪澇、地震、蝗災、豬瘟這些都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經常聽到或者見到的話就是「2020年這是怎麼了」,「2020年的目標就是活著」。那麼2020年到底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