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2020年3月26日,中國民航局發布《關於疫情防控期間繼續調減國際客運航班量的通知》,以3月12日仍在飛的國際航班計劃為基準,要求中國國內每家航空公司經營至任一國家的航線只能保留1條,且每條航線每周運營班次不得超過1班;外國每家航空公司經營至中國的航線只能保留1條,且每周運營班次不得超過1班,簡稱「五個一」政策。該政策為控制境外輸入,支持國內復工復產提供了相應保障。截止本月底,國際航班數量逐步恢復,票價也向疫情前價格區間靠攏。
另一方面,回國前的檢測要求從無到有且逐步收緊,從出具報告五日內,到出具報告三日內,直到目前的:
(一)對搭乘直飛(不經第三國中轉)航班自美赴華人員,須在登機前48小時內在美國檢測機構完成核酸和血清IgM抗體各一次採樣、檢測,並在獲得核酸、抗體檢測為陰性的證明後,根據核酸檢測地,按領區劃分,向中國駐美國使、領館申請並獲得帶「HS」標識的綠色健康碼或健康狀況聲明書。
(二)對從美國出發,經第三國中轉乘機赴華人員,須在美國進行第一次核酸檢測和血清IgM抗體檢測,在中轉國(赴華直飛航班起飛國)進行第二次核酸檢測和血清IgM抗體檢測,並分別向中國駐美國和最後一個直飛中國航班中轉國機場所在地的使領館申請並獲得帶「HS」標識的綠色健康碼或健康狀況聲明書。
由於疫情期間各項事務的複雜性,該條件僅在少數地區、特定時段可以滿足。滯留海外群體的「回國之路」比以往更加艱難。
目前仍身處海外的我國公民相對於十四億人口基數而言是相對小眾群體,雖然在疫情初期極少數同胞出於恐慌情緒在相關政策及措施未落實前火速回國且極個別人未主動隔離,避免外出,保持社交距離,造成了較壞的社會影響。但絕大多數人非常理解且遵守相關政策,並選擇了最不起眼但也最有效的支持方式-如非必要,避免回國。儘自己所能在滿足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尋找「回家方案」。
雖然該群體總人數可能還不及武漢市人口。但由於居住地點的分散性和當前情況的特殊性,個體所面臨的困難多種多樣。首先其大背景與國內情況略有差異:國內防疫相關政策的更新及對檢測要求的提高是以高效的醫療及行政體系保障為前提的,且本質上完全屬於國家內部事務;但身處海外的我國公民可能面臨籤證等多方面的限制,「躺著就能為國家做貢獻」的日子固然好,但獨居異鄉只能是暫時的狀態。同時,針對海外公民回國的相關防疫政策的更新並不一定能得到當地醫療部門的積極響應和配合,個體面對的情況錯綜複雜,且終歸是一個跨越國家邊境線的系統性問題,非個人所能左右。
我們十分理解由於病毒極強的傳播性和機艙的密封性,即使機上只有一名感染者,飛機上百名乘客包括機組成員的患病風險都會大幅提升,而新冠疫情的最大風險恰恰就在其極強的傳播性和特殊的致病性作用下,有著壓垮公共衛生系統的可能,可防可控可以治療,但醫療資源有限,確保感染者在登機前被篩出並隔離治療對保障航空系統正常運行乃至社會安定有重大意義。在機組成員要進行頻繁的執飛、隔離情況下,短期內國際航線數量不會快速增長,要求乘機人出示檢測證明在當前情況下有其必要性。
但另一方面,由於國內外在疫情防控上的差異,一味強化檢測條件方面的限定,收緊檢測報告所要時間,並不能確保阻斷病毒的傳播途徑,甚至有可能增加感染風險,降低感染者識別的準確性。就本人所在地區來看,民眾只有出現相應症狀才會到醫療機構做檢測,普通乘機人在檢測地遇到感染者的機率相比國內「全民檢測」的大環境要高很多。且各機構的檢測形式和出具的報告內容也有差異,繼續收緊檢測時間要求導致使館工作人員人工審核檢測報告的工作量繼續增加,加上採樣和報告出具的時間以及節假日等因素,48小時的時限要求只有在理想條件下才能滿足。同時考慮當前航班政策和檢測要求,乘機人可能在特定時間點集中前往檢測地,人流量增大造成檢測點衛生狀況下降,普通人與感染者接觸的機率提升,淪為新冠病毒的易感區域,且若與感冒症狀類似,感染者在初期不顯露任何症狀,那麼接下來的48小時反而成為了疫情防控的「空白區域」。
除留學生外,還有很多在外工作甚至由於各種原因滯留當地的同胞,他們可能錯過了所愛之人的出生或死亡,也可能由於經濟方面的原因流落街頭。
希望相關部門能在更新檢測要求的同時,輔以具體措施協助海外公民回國。
個人愚見,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輔以具體措施可進一步降低感染風險,保障公民健康並進一步幫助海外同胞回歸祖國懷抱。
相應措施的重點在:
承上,從檢測到登機基本分為三個階段-「採樣,送檢,審核/登機」,有賴於前期各部門的協作,很多國家已經有了指定檢測機構列表,供乘機人參考並前往檢測。目前使館和航司主要負責審核工作,乘機人負責到相應機構完成檢測,該流程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首先,在採樣階段,若乘機人與有症狀患者同檢,反而會增大感染風險,造成其登機前這段時間成為觀測盲區,同時個體分別前往檢測點進行檢測會增加採樣工作的時間消耗,拖慢報告出具的時間,另一方面,直接在機場設置完成檢測點也面臨諸多限制。
若能由相關部門主導,打通航司與檢測機構的合作通道,同批乘機人在登機前的一到兩天前往機場,在工作人員協助下自助採集並保存檢測樣本,對應樣本統一送達指定檢測點(目前本人學校即採取該方法開展批量檢測工作),便能更快獲取檢測報告,且降低普通乘客及機組人員與患者接觸的風險,便於航司及使館工作人員進行批量審核,提高整體效率,滿足48小時時限,為多方提供更好保護,給予航司更大的自由度,降低使館工作人員負擔。且只在機場專門區域做採樣而非檢測對設施要求低,使具體措施更易執行。
總結以上內容,個人建議採用三段式的批量檢測方案:
該方案多出的檢測費用對於絕大多數乘客都是完全接受的。且對四方來說對應收益有以下個幾點:
且該方案可行性也在若干方面有所體現:
以上僅是個人愚見,人類是命運共同體,相應措施若能從回國執飛航班展開,逐步推廣,相信能進一步促進全球復甦,體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