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攝影 華小峰
牛跑了!
接到妻子的電話,阿勒吃作愣了一下,很快反應過來,一溜煙跑上山坡。
記者跟著他追了出去,卻被遠遠甩在身後。翻過一座小山包,追上阿勒吃作的時候,他正拉著牛,左一頭右一頭,牛正安靜地吃草,仿佛剛才的匆忙從未發生過。
12月17日,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阿勒吃作追牛的時候,太陽正斜斜地掛在山腰上。追上了牛,他心情放鬆下來,跟記者講起了買牛的故事。
火普村海拔高,土地貧瘠,種土豆、蕎麥一年收入不到千元,看到有人養西門塔爾牛,長得快、肉價高,母牛下了小牛,養兩三個月就能賣到800元,阿勒吃作心動了。
2017年6月,在老鄉推薦下,從沒出過遠門的阿勒吃作決定:出門打工,掙錢買牛。
「當時說是去湖南常德。」他揣著從鄰居家借來的500元錢,天不亮就從火普村出發,趕到西昌火車站。買了票,找了個僻靜地方一坐就是3個小時——列車員告訴他,開車還早,建議他下次網上購票。
「我當時只有一個老手機,買不了票,也不會。」阿勒吃作記得,從西昌到常德,中間轉了兩次車,都是綠皮車,一路都是坐票。等到了目的地,他倒頭就睡。
打工的活路並不輕鬆,「一開始,我連零線火線都分不清。學了一個多月,基本上就能自己爬電線桿幹活了。」阿勒吃作說,常德的夏天異常溼熱,這讓自幼在大涼山長大的他很不適應。但一想到每天150元的工資,他就咬牙堅持了下來。
數著日子到了8月,阿勒吃作攢了9400多元,向老闆請了假,回家買牛。「錢都是這樣包起來的。」他說著,用手在腰上比划起來——把現金包在一件外套裡,用針線縫了結實,然後裹在腰上。隨後,他直奔火車站,買了車票回到老家。最終,他花了9000元,從鄰鄉灑拉地坡買下兩頭西門塔爾母牛。
西門塔爾牛是從阿爾卑斯山區引來的優質品種,灑拉地坡鄉將其引進並發展成為主導產業之一,已形成昭覺縣最大的牲畜交易中心。
「買牛在我們這裡是一件大事。」阿勒吃作牽著兩頭牛走在街上,特別神氣,鄉裡鄉親還在旁邊起鬨,讓他請客。「請請請,來家裡吃坨坨肉。」他笑得合不攏嘴。
牛到了家裡,阿勒吃作把它們交給妻子飼養,又踏上去常德的火車。牛就像家裡的壓艙石,有了牛,家裡收入就穩定了。
思想輕鬆了,阿勒吃作在外打工越幹越起勁,從小工做到技術工,工資從一個月三四千漲到七八千。去年,他把自己的「老人機」換成智慧型手機,花了1000多元。
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他化身「彝男兒」,把自己的生活拍成短視頻——有時候是在工地上安裝電線,有時候是村裡的風景,還有他的牛。在外面打工,想家的時候,他就翻出來看看。
太陽下山了,阿勒吃作牽著牛往村裡的牛棚走去。這兩年養牛的人越來越多,為了保持生活環境整潔衛生,村裡修建了集中的牛棚,所有的牛都拴在那裡。
明年,兩頭母牛將為這個家添兩個小牛崽,靠打工和養牛,阿勒吃作一家年收入已接近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