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裡長街,萬千淚垂。1976年1月8日,為國鞠躬盡瘁,夙夜操勞的周恩來總理合上了雙眼,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他的離去,讓舉國悲痛、山河嗚咽。他一生無私、嚴以律己,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他不僅是中國的偉人,也是屬於世界的英豪。45年轉眼雲煙,山河無恙,盛世如願。今天,我們一起來回顧周恩來一生當中那些重要的瞬間,共同緬懷這位人民的好總理。
少年離家 遠渡重洋求知為強國
周恩來少年時,當時的中國已經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為了求索強國之路,周恩來先是東渡日本,負笈東瀛,中間短暫回國參加五四運動,繼而遠赴歐洲,往返於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繼續留學並從事革命活動。
1917年9月,周恩來赴日本求學,後排右一為周恩來。
他的留學不止於求學問,更在於求真理。1917年9月,周恩來由天津登輪船赴日本。10月,他進入日本東京神田區東亞高等預備學校補習日文。1917年到1919年在日留學期間,他廣泛閱讀,尋求拯民於水火、救國於危難的真理。這正如他在那首著名的詩篇中所表達的,「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在這期間,他沒能進入理想中的日本大學讀書,但他開闊了視野,更有機會初步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真理。他在日記中寫道:「二十年華識真理,於今雖晚尚非遲。」
五四運動時期的周恩來
在歐洲的留學,則使他進一步確立了一生為之奮鬥的堅定信仰。1920年,周恩來遠赴歐洲勤工儉學。他先是在倫敦,後赴愛丁堡,再後到巴黎、柏林、布魯塞爾留學考察。在這期間,他大量閱讀了馬克思主義書籍。面對世界動蕩不安和民族危機的空前深重,遠在歐洲的周恩來上下求索,最後堅定了自己的信仰。「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就在這段時間,周恩來和一批通過留法勤工儉學到歐洲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進步青年一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1年,他在巴黎參與創建旅歐共產黨早期組織。
戎馬倥傯 長徵路上遵義會議定乾坤
1924年11月,剛剛旅歐歸國不久的周恩來出任黃埔軍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時年26歲,在人才濟濟的黃埔軍校歷任政治部主任中是最年輕的。在周恩來之前,國民黨名宿戴季陶、邵元衝都當過幾個月的政治部主任。年輕有為的周恩來在黃埔軍校期間,以其工作作風和人格魅力,頗得黃埔師生好感,這也為他日後在國共兩黨多次談判中擔任中共首席代表奠定了基礎。
黃埔軍校時期的周恩來
土地革命戰爭前期,周恩來以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軍事和組織部門主要負責人、蘇區黨和軍隊掌舵人之身,在中央蘇區創建過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中共六大以後,周恩來作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分管軍事工作,併兼任軍事部長。他極其重視蘇區和紅軍問題,中央討論此類問題,大多由他提出。
紅軍時期的周恩來
長徵期間,在遵義會議上,他在報告中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軍事戰略戰術上的錯誤,並且主動承擔了責任,作了自我批評。他在會議上全力推舉由毛澤東來領導紅軍今後的軍事行動,決定毛澤東參與軍事領導,實際上已經確立了他在黨內的核心地位。遵義會議不久,毛澤東曾經說過:遵義會議的成功,恩來同志起了重要作用。
抗戰烽火 統一戰線團結各方力量
抗日戰爭爆發後,周恩來是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傑出領導者和實踐者。從西安事變,到重慶談判,周恩來同志始終以「在堅持黨的立場和原則的基礎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一方針為指導,堅持求大同存小異,通過準確預判,周密協調,果敢決策,紮實開展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抗戰期間,周恩來和鄧穎超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
在抗戰的國共合作期間,黨內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比較複雜,周恩來冷靜面對,採取柔中有剛,剛柔並濟,從抗日的大局出發予以妥善處理。他在國民黨違反國共合作的時候,提出強烈抗議;在對待自己內部的同志放棄國共合作時,進行嚴厲批評。在重慶期間,他在原則問題上一步不讓,而又將嚴格性和巧妙性相互結合。當國共兩軍發生摩擦時,他一方面進行揭露,強烈譴責,一方面曉之以理,以堅定的抗日意志坦誠相待。
周恩來在抗戰期間,努力團結廣大海外僑胞,與他們肝膽相照,爭取他們積極支持和參加抗日活動。周恩來多次會見和結交陳嘉庚等海外華僑,高度讚揚他們的赤子之心,消除他們的疑慮,爭取到他們在道義和物質上對中國共產黨抗日軍隊的大力支持。
四處奔走 開啟新中國大國外交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與毛澤東和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起,制定了我國的外交路線、方針、政策,並且以其非凡的才能,卓有成效地貫徹執行,使社會主義新中國一掃舊中國任人欺凌的屈辱面貌,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世界舞臺上,贏得了國際上的普遍尊敬和讚揚,很多世界政要都稱讚他「是一位卓越的談判家」「是世界上罕見的偉大外交家」。
1954年,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瓦會議
1955年4月18-2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參加了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國家首腦會議,並在會上作了幾次重要發言。周恩來提出亞非國家應採取「求同存異」的方針處理國與國的關係。與會成員一致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提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十項指導國際關係的原則。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期間的傑出表現,使他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望。
1955年4月,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
1954年4月,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在日內瓦舉行。不久前還在朝鮮戰場上短兵相接仍處於敵對狀態的中美兩國代表同時來到日內瓦。中國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首次以大國身份參加會議,就與以杜勒斯為代表的「十六國」,在日內瓦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激戰。周恩來通過臺前幕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不但打擊了美國霸權主義的囂張氣焰,也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赫洋 綜合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網、未來網、中國教育網、鳳凰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