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這個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而他的起源地,則是中國。而「漢字文化圈」則是指代的曾經以及現在在他們的文字書寫史上受過漢字影響的國家,比如說臨近的韓國,日本,越南等等國家都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員。
不過韓國在早年間就已經逐漸推行「去漢字化」,將她們的文字完全改寫。雖說還是收到了漢字的影響,但是讀音寫法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而越南似乎已經完全拼音化了。
但是時至今日,日本在他們的書面語言之中仍舊大量的使用漢字作為自己的書寫符號。目前他們的「常用漢字表」之中依舊收錄了近2136個常用漢字。不過相較於中國的漢字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一些字詞的意思已經與中國漢字原本的意思不一樣了。
並且在歷史的發展之下,他們還仿照中國漢字的原理和結構。自己根據日常使用,還製造了一些漢字使用。這就是他們獨特的日本漢字——和字(わじ)。今天我們來了解幾個在中國十分罕見,但是在日本又十分常見的幾個漢字。
凩(こがらし):這個漢字讀作「mu」,而在日語之中也是相應的讀音。表示的是樹木被風吹散,葉子也掉光了的場景。而簡單來說,就是代表了寒風之意。
辻(つじ):這個字就是正兒八經的日製漢字,念作「tsu ji」。代表的意思為"十字路口"的意思,雖說是和字,但是也依舊被收錄到了日本的《現代漢語字典》之中去。不過我們中國的漢語字典是沒有這個字的。
雫(しずく):讀作「nǎ」這條在中國已經無從考證,也沒有人用,是一個漢語的「死字」。但在《康熙字典》中記載了它的讀音:「雫、俗奴寡、奴寬二反」,其中"反"為反切的意思,普通話讀「奴反寡」反切的結果就是「nǎ」。但是在日語的讀音之中,它念作「shi zu ku 」。凪(なぎ):這也是一個和製漢字,沒有標準的漢語讀音,但是在日語中念作「na gi」。但是其意思倒是和他的字相同,就是漢字中「風」+「止」的結合。因此意為風平浪靜的意思。比如在日語中就有朝凪、夕凪等等詞組存在。
桜(さくら):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之中的意義為:「果名,櫻桃也。名含桃。」而其繁體字為「鸎」,又名「鸎桃」。在日本也是一樣,讀音也稱作是「yīng 」,意義也是「櫻」。不過指代的就是櫻花了。
榊(ㄕㄣˊ):念作「shén」,也是日本的和製漢字。而他的意義也可自他的字形中看出來。由「木」+「神」組成,而「木」又指代的是屋子,所以在日本的意思就是地名用字,大多指的都是神廟。而日本人也經常拿這個字取名。
枠(わく):這個字大家應該很眼熟,因為我們中國有個眼睛的品牌叫做「木九十」,其LOGO合起來就是這個字。這也是一個和製漢字,是由中國漢字「樺」變種而成,念作「huà」。
畑(はた):這個字念作「tián 」,是由一個火+田組成,所以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為旱田之意。在日本也是一樣,但他們喜歡將這個名字用在自己的名字之中。
杣(そま):這個字念「mián」,在現代漢語中很少用到了,因為在以前他就是屋簷板的意思,但現在已經很少有屋簷板存在了。但是它依舊在日語中沿用,其意思大多是「樹木、伐木的人」等等。
這些漢字基本上在中國都很少用到,或者根本看不見。但若是前往日本,卻會發現經常看到這些漢字,常常使得一些剛去日本的華人不明覺厲。但同樣的,有些在我們看來很普通的中文詞彙,在日本人眼裡也比較高級。
給大家留一個梗,「中國石化」和「中國移動」在日本的社交圈內已經火爆了。大家知道,在日本人的眼裡這兩個詞彙代表著什麼意義嗎?知道的可以在下方留言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