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成都向南,三十年後成都向東;今天成都東進這波熱潮正深刻的影響四川和成都平原的發展,在向東南發展的基礎和政策下,成都整體格局已經逐漸清晰了,成都東進的動脈之一「成洛大道」將成為未來老成都的發展高地。
成都格局|三個中心
2017年成都主城擴容,傳統主城區擁抱二圈層區縣,自此成都進入「中心城區」時代,但擴容只是成都的第一步,要想打破維持了幾十年的圈層結構談何容易,但成都傳統五城區內的土地資源正捉襟見肘,這必將導致資源向外圍擴散;
當下的中心城區將在未來20年的時間裡實現完全一體,這種一體化將體現在教育和路網、城建等公共資源上,同時圈層的意識形態也將被淡化,中心城區的聯繫也會更加緊密。
未來傳統主城區+高新區+二圈層區縣將會成為真正的成都老城區,這也是成都發展的最基本形態。
成都向南30年布局,城南形態已經出現了,高新區日益成熟,但南拓的腳步依舊在穩步推進,天府新區目前是四川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它將是未來省內對外競爭的關鍵競爭核,也是成都發展的一大名片,但現在天府新區的盤子太大了,其實也可以說成都的盤子太大了,一邊是國家戰略要東進,一邊是當初自己誇下的海口打造城南,形態已出不可能讓其爛尾。
天府新區真是生不逢時,只怪風向轉得太快,國家戰略來得太猛烈;當初諸多利好,甚至天府國際機場的初衷也是為了服務天府新區,但如今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正加快西部經濟發展,國家推動成渝經濟圈的布局,加速培育西部發展新核級,國家意志下成都正加速向東推進,而天府新區也有股人走茶涼的感覺。
但天府新區的發展最終還是會演變為一個中心,但他是成都老城區的延續。成都向東,東部新區站在的高度正處於成都發展史上的巔峰,天府國際機場明年也將正式運營,成渝中線高鐵有望明年開建,東西軸線等交通重大設施不斷完善;成都要在龍泉山以東建的絕非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新城,而是一個能夠支撐成渝經濟圈發展、帶動成都都市圈發揮輻射四川的「新成都」;
老成都未來最後的發展高地|成洛大道
前文說到了,未來老城區將會是現在的中心城區;現在人們的認知認為只有傳統五城區才能稱為老城區,時間回到三十年前,成都也只有東西城區才是老城區。
時代的變遷,成都的發展註定會讓現在的中心城區在未來成為成都老城區。南西北方其實大的雛形和形態已經呈現了,北面基本形態一直存在,只是不夠完善,而東面尤其是龍泉驛北部才是連形態都沒有呈現,未來依託成洛大道的龍泉驛北部才是最後一波的發展高地。
成洛大道串聯了成都傳統主城區至龍泉驛十陵、西河、洛帶;當前萬年場片區已經十分成熟了,槐樹店片區也正快速發展中,三環外的十陵正享受到成都東進帶來的巨大利好,大運會的契機直接提前帶動了十陵。
西河雖然定位為龍泉驛北部中心,但西河片區安置房居多,區域內消費力偏低,大型商超極度缺乏,也沒有大型的醫療機構,基礎教育十分勉強,4號線打了個擦邊球,開進了西河,但也僅僅「開進了西河」並未完全覆蓋區域。西河受益於龍泉驛對其的定位和東進利好,西河的發展正逐漸從城鄉結合部走向城市。
洛帶雖然是龍泉驛絕對壓軸的文化王牌,但這張牌打得太爛了,區域內人口流失較為嚴重,長期的生態移民孤立了洛帶區域中心的地位,弱化了洛帶的發展力;隔壁陽光城因為歷史原因發展十分滯後,沒有和洛帶形成一體。最可惜的是地鐵四號線未能延伸洛帶,當初砍掉了磁懸浮試驗段,結果地鐵也遙遙無期,沒有地鐵讓洛帶文旅產業很難有大的起色;交通和人口是當前限制洛帶發展的主要原因。
龍泉驛經開南部片區是經開區的核心,三十多年的發展,經開南區也實際上帶動了龍泉驛主體區域,現在成都東進,大運會快速提升著南北區的基建,經開區向北部發展的趨勢和意志也日益強烈,尤其是建立在簡州新城劃入成都東部新區的基礎下,龍泉驛沒有了跨越龍泉山發展的使命,這意味著龍泉驛可以開始將產業發展的重心放在經開北區。
而經開北區的產業承載地便是洪安等地;從成都市未來城鎮發展空間和發展形態來看,龍泉驛北部的發展潛力極高。
從上圖中可以明顯看出未來成都城鎮的發展空間和基本形態,而當前北部的雛形還未呈現,產業進展滯後,但城建和基建發展速度在東進和大運會的推動下有所提升。
可以從當前北部衛星圖看出,北部片區空地還很多,西河和洛帶的城市規模還很小,但西河的形態正逐步呈現,洛帶正積極地往對接陽光城,但長遠來看洛帶需要布局成洛大道側。
縱觀城市中心城區的城鎮發展空間,誰也沒有龍泉北部閒置的多這一片區是未來老成都城鎮發展的高峰,也是龍泉驛未來最後的發展熱土。
私信回復(成都)第一時間獲取成都發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