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今年國慶檔以8天創造了39.3億元的票房成績相比,內地影市11月檔的票房相對較低。在剛剛過去的11月,內地影市以18.8億元的成績低調落幕,單月大盤比去年11月(35.9億)大幅縮水48%,並創下2013年(11月票房15.4億元)以來最差的成績。
因為受到疫情影響,今年11月上映的大片相對很少,其實給一些小片留出一定生存空間。從11月1日算起,共有57部新片上映,其中11月20日周五單日就有14部新片入市,創造了當月單日上映電影數量的峰值,除了動作片《除暴》、動畫片《海獸之子》及萬瑪才旦執導的《氣球》、批片《末日逃生》以外,其餘10部都是不知名的國產「小片」,這些影片質量差製作粗糙,自然不會有排片空間,票房佔比也微乎其微,大多都是「大盤一日遊」。據記者統計,上個月上映的37部小片,沒有一部票房突破千萬元,37部電影加在一起產出1532萬元票房,這個成績還不及《瘋狂原始人2》11月27日上映首日(1971萬元)的票房。這些電影中票房最低的一部是劇情片《我的七年》,該片只收穫80元。票房分析師羅天文告訴新京報記者,「沒有大片支撐是11月市場冷淡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小片數量雖多,但主要也只能湊數,這些電影的生存空間確實堪憂。」
影片《反毒風暴》《黑色協議》海報。
【影市】
小片扎堆,多數排片佔比小於0.1%
11月影市大片的缺席給很多小片留出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令不少中小成本電影扎堆上映。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11月一共有57部電影上映,其中小片有37部,佔新片上映總數量的64%,儘管數量龐大,但都是成本極小且質量平庸甚至低劣,除了有演員李幼斌主演的《九條命》、馮遠徵主演的故事片《應承》,大多電影的主演與導演幾乎都鮮為人知。但大明星似乎也不管用,《九條命》票房勉強破百萬元,《應承》則只有62.5萬元票房。
11月前兩周共有27部新片上映,除了《風平浪靜》以及《地獄男爵:血皇后崛起》等中級體量的電影以外,其餘18部電影的票房都徘徊於1萬元到10萬元之間,其中,11月13日上映的國產小片《女記者的日記》僅有4124元票房、11月17日上映的《冰球少年》票房則不足2000元。這些電影的預售票房大多僅有幾千或幾百元,票房佔比在大盤中更是微乎其微,大多排片都小於0.1%,整個月的新映小片中大多都是平實風格的劇情片,如果類型上有所創新票房自然會好一點,例如動作片《馬永貞之閘北對決》講述民國初年,出身於武術世家的馬永貞幫助老百姓重獲家園的故事,以351萬元成為11月小片的「票冠」,該片在上映當日的票房佔比達4.4%。記者發現,有鮮明類型屬性的電影票房會稍微好一點點,但也有部分炮灰更是連參與感都沒有,例如記者查遍了專業統計機構公布的數據,都沒有找到11月上映《歸來是少年》、《不欺不遇》影片的票房、排片數據。
《馬永貞之閘北對決》劇照。
【院線】
11月是淡季,小片生存空間相對較大
11月20日周五當天10餘部電影同日開畫,但是,僅從這些電影的片名與演員陣容上就可以看出,片名缺乏吸引力,導演與主演等演職人員名單中耳熟能詳的名字少之又少。像這類影片一般都很少有強有力的宣發與營銷坐鎮,缺乏獨特的看點與明星助陣,同時又沒有群眾基礎,宣傳攻勢也微乎其微,並且在冷清的檔期選擇「扎堆」賭一把,往往都很難分到一杯羹,絕大多數難逃炮灰的命運。
既然這麼沒有存在感,為什麼小片會紛紛選擇在此時上映呢?
對這個問題,從事多年院線工作的院線經理李玉霖分析:「夾在國慶檔之後與賀歲檔之前的11月檔一般都處在一個尷尬的階段,熱鬧的國慶檔才結束,火爆的賀歲檔沒來臨,11月一向都是影市淡季,以往幾年還有好萊塢進口大片的加持,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11月的影市極少有大片,這個空檔就給了很多小片營銷上的天然優勢,在這個檔期入駐,起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獲得一些生存空間。」
李玉霖表示這樣的扎堆上映並不會對大盤造成什麼影響:「小片基本上是少有觀眾知曉的影片,在院線經理排片的過程中,自然不會太考慮這類影片,同時這些電影本身就沒有宣傳噱頭,質量一般,在排片之初就是炮灰排法。熱門檔期大片雖然多,但觀眾被大片吸引進電影院的時候會同時注意到其他的一些電影,比如在10月中旬上映的《天道王》這類電影就可以從《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等國慶檔大片口裡奪食,最終獲得了2511萬元票房,就是採取的這種策略。」
【主創】
做這樣的電影大多是為了情懷
對於這些缺乏存在感,甚至都查不到相關製作發行信息的小片,記者採訪到兩部小片的導演,聽他們從創作者和片方角度講述小片一直面臨的尷尬和困境。
《天堂的張望》劇照。
11月20日上映的《天堂的張望》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一個關注大病兒童和貧困兒童的故事。據燈塔專業版顯示,該片票房只有30萬元左右,導演杜斌告訴記者,這部片子的製作成本大約1500萬元,「我當時預計的話,我覺得還是應該不會虧損太多,但是沒想到現在來講是虧損太多了,基本上是血本無歸了。」但他表示有些事情不能因為虧本不去做,因為畢竟這是內心的一個情懷。「就是說不做的話可能會後悔終生,所以說你既然想做那就把它做了,至於票房最多多少,那個也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杜斌說現在30萬的票房收益有一半都來自於山東東營,因為這個地方做的宣傳發行比較到位:「首映的時候我們找了1500人來觀看這個電影,很多觀眾都非常感動,後來這邊人們交口相傳,票房就好了很多。」影片缺乏宣傳發行,導致做得不到位,杜斌說最主要還是資金問題,「說實話整個項目資金一直都很緊,沒有費用來做宣發。同時作為一個製片方公司,也缺乏對市場宣傳發行這一塊的經驗。」對於檔期的選擇,杜斌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在11月20日上映,是因為這一天是「世紀兒童日」。
《九條命》劇照。
11月13日上映的《九條命》,講述的是川軍抗日的故事,導演錢路劼是四川人,投資方一直想製作關於川軍抗戰題材的電影,所以一拍即合。對於票房成績,他告訴記者,該片成本應該超過千萬元,最終收穫154萬元的票房成績來說肯定是虧本了:「做這樣一部電影其實大多還是為了情懷,很多做小片的人都出於對題材的喜歡,對電影情感的堅持,其實我們復盤這個項目的時候覺得影片的口碑還行,但因為宣傳實在比較少。所以觀眾關注度就很低。」對於檔期的選擇,他表示影片原定今年初上映,但受到疫情影響,檔期逐漸調整到11月,等於去年為影片做的前期宣傳費用「白花了」。
【觀眾】
有些海報和片名會產生「聯想」
有哪些觀眾會看這類小片呢?在新京報隨機抽查的50名觀眾中,僅有6人會對這些電影有所關注。80%的觀眾表示不會特意為了不知道的電影專門跑一趟電影院。不過,其中也有零星幾人表示,會因為類型或題材感興趣選擇看一下。
觀眾李宜告訴記者,他觀看《反毒風暴》,首先在於他對片名非常感興趣,認為這個跟最愛的《反貪風暴》系列有雷同之處,另外片名又能和《掃毒》《風暴》等動作類型港片產生「聯想」,其次他是這類警匪題材的忠實受眾,同檔期內只有這部電影滿足他的類型之選,所以他會進電影院嘗試。觀眾廖秀媛是一名特別的國產電影愛好者,她的觀影習慣是一周之內5次觀影:「最近確實沒有感興趣的電影,但因為還想去電影院打發時間,無片可看就會選擇一些沒聽過的電影進行觀影,雖然有些質量實在堪憂、讓人看了又氣又笑,但也算是完成了影院觀影的儀式感。」
《愛情呼叫等待》海報。
記者了解到,也有觀眾是出於對海報的好奇專門來到影院一窺究竟,觀眾王豐表示,上次看到了《愛情呼叫等待》的海報就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自己遐想了一番似乎此片與《愛情呼叫轉移》有關係,再加上該片在11月11日(光棍節)當天上映,於是就選擇了來看看。記者發現,雖然小片很難有鋪天蓋地的宣傳與路演,但有些海報與宣傳資料做得比較詳實還是會有受眾感興趣的,經常與大IP相關、想盡辦法與賣座片片名打擦邊球的小片容易在「夾縫中」找到一些關注。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新京報製圖 許驍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