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意義的終極答案,或許會顛覆你的認知

2021-01-10 小務虛

總是看到無辜感染者死去的消息,兔死狐悲,可否寫篇關於疫情或死亡或兔死狐悲的文章?

這是一位讀者發來的,剛好小務虛最近也一直在思考這類問題,於是嘗試分析下我對死亡及人生意義的理解,供大家參考。

我們先來了解一個關於人的有趣現象:

鏡像神經元

1995年,Giacomo 和Leonardo將微型電極植入猴子的大腦,藉此監測猴子肢體運動的腦細胞活動情況」,他們記錄猴子A撿起花生時的腦部神經元細胞的活動情況,後來無意中發現,當猴子A看見另外一隻猴子撿起花生時,猴子A的腦部神經元細胞也依舊會活動起來,儘管猴子A沒有做任何運作。

如上圖所示:

(A)猴子沒有任何動作時,對應沒有活化的神經元細胞X。(B)猴子抓取球時,神經元細胞X活化。(C)猴子沒有動,但是眼睛看到了其他猴子抓取球的運作,於是它大腦裡面的神經元細胞X再次活化。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研究者將這類細胞命名為「鏡像神經元細胞」。

看的猴子,即使沒有任何動作,但是其大腦裡面的鏡像神經元會如實的拷貝被觀察者的動作所對應的神經元的活動,即使是聽到猴子夥伴捏碎花生殼的聲音,對應的鏡像神經元細胞也會活化。

這裡最大的核心是,你並不需要有意識的去模仿,你的鏡像神經元會自動去模仿,你無法阻止這一過程,你甚至不知道你已經模仿,儘管你沒有在裡表現出來,但你的與該動作對應的神經元細胞已經如實的忠實的拷貝了那個動作,以待被調用!

我們可以從如下這些方面來理解【鏡像神經元】的重大意義:

共情的基礎

它是生命體特別是人類共鳴及共情的基礎,當我們看到別人痛苦或者高興的表情時,我們與該情緒相對應的鏡像神經元會活化,然後通過腦島激活我們的邊緣系統的情緒區域,使得我們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情緒,這個情緒,我們在顯意識層面,不一定能接受到,它的強烈與否取決於你的神經通路,但是它在最底層的細胞層面,是一定會如實拷貝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感知到它而已。

這就是本文開頭讀者的那個問題的答案,看到無辜感染者死去的消息,會有種莫明的悲傷,因為即使只是在網上看著不斷上升的感染者或傷亡的數據,我們對應的鏡像細胞也會活化,特別是這是一種威脅生命安全的事情。

我們在層面並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莫明的悲傷,但大腦確實是這樣反應了。

從這個層面出發,我們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去覺察情緒,因為負面情緒會引發連鎖效應,會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當你知道我們的大腦是這樣一個機制時,那麼你就會知道你的負面情緒是從哪裡來的了,特別是你要小心被別人植入負面情緒,這種情緒的傳播是強烈的,存在每一個你可能接觸到的信息中,比如你的五官的每一個渠道,比如你的手機,你的朋友圈等等。

更為可怕的是,它是自動的,更多時候,你並不知道你已經被植入這個情緒,但它已經存在你的大腦,隨時可能使得你爆發。

所以,要保持對自己情緒的審視,特別是負面的情緒。

另一方面,懂得大腦這個特徵,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傳播正面情緒,只要你一笑,不管假的還是真的,對方的神經元會如實的拷貝,儘管他不一定當下也會笑出來,但卻在對方的大腦裡面播下了一個快樂的種子。

這就是鏡像神經元,它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可以自己發揮下想像,我們的語言,我們的動作,經驗和從眾心理等等,都跟它有關。

鏡像神經元的另一個核心意義,小務虛認為是生命體意識的基礎。

意識的基礎

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被稱為革命性的發現,小務虛覺得這個說法有道理,對我們人類來說,我們總是在追溯人類的意識,我們一直搞不清意識是什麼,儘管小務虛在此前的文章中一直說它只是最底層細胞上的電磁感應,但依舊會有很多讀者提出質疑「人類如此強大的意識,怎麼可能是來自細胞」。

甚至,特別多的人,把意識與物質分開來討論,最簡單的證據就是物質摸得著,而意識看不見摸不著,因此,大多數人的認知是意識與物質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而實際上,他們是同一回事,他們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面,正如量子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一樣。

這是一個重要的認知,有助於我們理解全文。

鏡像神經元的發現,使得我們對意識的認知更進一步,兩個神經元細胞,並沒有實際連接在一起,或者可以這樣說,他們彼此之間可能相隔數千數萬公裡,但他們卻能夠通過電信號感知到彼此(比如通過電話或者網際網路),甚至還如實的拷貝了對方!

也正因為我們能如實的拷貝對方的神經元,使得我們能與對方溝通,能理解對方的感覺。

表面上,我們以為是我們的顯意識在與對方溝通,是我們的顯意識在感知對方,而實際上不是的,我們的顯意識,只是通過感知鏡像神經元從而間接的與對方溝通或者間接感知對方而已!

這是一個重要的認知,實際上並不是我們在溝通,並不是我們的在感覺,並不是我們的顯意識在控制,我們的只是去解釋這個神經元細胞的感知而已。

身體感知先於顯意識

如下這個實驗,是讓一個人去翻ABCD四組牌,目的是贏最多的錢,如下圖所示,每組牌第一行是如果贏的話贏的金額,第二行是如果輸的話輸的金額,第三行輸的概率(參賭的人不知道概率,這裡放出來給大家看的),我們直接看這些數據,就可以看出,AB組是最不好的,CD是最好的。

如下是實驗的結果,Damasio在受試者的身上配了皮膚電反應(GSR)儀器,當人情緒緊張時,人會微微出汗,汗水會改變皮膚的導電能力。

正常人在翻牌時,只要去翻AB組的牌,皮膚電反應就會出現,這個反應在受試者還說不出為什麼要選擇CD組時就發生了。

但是腹內側前額葉受傷的病人則無法通過這個實驗,如上圖所示。

腹內側前額葉受傷的病人在智力上跟正常人完全一樣,他的理性腦完全正常,但由於腹內側前額葉的神經元細胞是管控人情緒的地方,此區域受傷後,病人的理性腦接收不到來自情緒細胞關於戰還是逃的信號,於是病人無法做出決策。

我們可以把腹內側前額葉的神經元細胞理解為鏡像情緒細胞,當我們的手在每一次翻牌後,鏡像細胞會記錄每一次好與壞,此時鏡像的對象是牌的輸與贏,每一次盈虧,鏡像細胞都會記住,在我們的顯意識還沒感覺到時,我們的大腦裡面的情緒區的鏡像細胞已經將不妙的信號發送給了身體。

而我們的,在鏡像細胞累積的情緒反饋或者警告足夠強烈時,才會跟著情緒的好壞去選擇,而在此之前,我們的顯意識還說不上為什麼要選擇CD。

實驗發現,腹內側前額葉的神經元受傷的病人,他們的理性完全沒問題,但是他們沒法做任何決定,哪怕是日常生活小事,比如早上起來,是喝牛奶還是喝豆漿,無法決定!

我們正常人能選擇,是因為我們的鏡像細胞存儲了關於牛奶和豆漿的情緒記憶,要麼鏡像自己以往的經驗,要麼鏡像他人的,然後有了關於這兩者的情緒記憶。

因此,好與壞的鏡像細胞的情緒,使得我們能夠做出選擇。

然後我們就選擇了,表面上是我們在選擇,實際上選擇不成立,不是我們選擇的,不是我們理性選擇的,是鏡像細胞選擇的,是本能意識自動選擇的,然後我們的顯意識只是去解釋它而已。

本實驗我們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身體率先「知道」不利的情況。

實際上是大腦對應的鏡像神經元細胞先知道。

如下這個實驗,進一上證明這個結論,我們給皮膚一個刺激,比如是一隻蚊子在咬你的手,20毫秒就在大腦皮層測到電脈衝,大腦立即啟動其他神經傳導,開始組織身體反應,此時可能另外一隻手已經接到信號在準備動了,但此時,你的顯意識還沒接到信號!

信號500毫秒後,才到達顯意識。

受試者決定動手前的350毫秒就能夠檢測到準備電位,動作比顯意識快350毫秒!

科技的進步 ,讓我們能更清晰的研究意識,此前我們對人類意識的討論更多的把它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人體內意識的過程,是有先後關係的,甚至是決定性關係的,我們的顯意識,更多的是對內在潛意識的一種順從與解釋罷了。

而這種內在潛意識它不僅鏡像自己以往的經驗,還所有你能接觸到的其他人的神經元信息。

這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是這樣一種方式?

這個現象,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死亡與人生的意義!

分工合作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人不永生?

自古以來,人都有這種追求永生的衝動,這個很正常,因為基因就在追求永生,而證明就是它不斷的在複製自己。我們假定如果環境是不變的,那麼原先已經嚴格匹配環境的基因只要完全複製自己,就可以永存。

然而事實剛好相反,世界是變化的,因為能量是變化的,而且這種變化還是單向衰變的,也就是從高溫自發流向低溫,這個單向流動的能量導致環境也出現與之相對應的單向流動,我們表達為單向惡化,也就是萬物的生存環境是單向惡化的。

這個單向惡化的環境與宇宙137億年的演化相匹配,38億年前基因進化到了單細胞,意味著基因演化到必須靠單細胞才能繼續實現它的長存,其後環境進一步惡化,此時單細胞又管能量又要管增殖,不足以單獨應對,於是進化為多細胞有機體,大家分工合作,有些細胞管增殖,有些細胞管能量,人一多了,於是就出來最早期的神經細胞,管細胞之間溝通的,相當於我們今天公司的行政部門,協調內部資源及整合信息的。

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單一多細胞有機體也不足以應對,於是不同的多細胞有機體聯合起來,共同應對生存危機,這有些類似於我們今天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合作,比如我們今天一部手機,可能涉及到1000個以上的公司。

我們可以想像下,在最早期,這些多細胞有機體合併成一個器官之前,他們之間肯定是可以溝通的,也就是在兩家公司合併之前,他們之間是可以溝通的,而這個溝通部門,就是我們的鏡像神經元細胞。

那麼,兩家公司為什麼要合併?

為了更高效的溝通及更無間的整合資源,特別是優勢互補的雙方,比如人體內的各種不同的組織器官,因此,合作或者合併,是為了更高的效率,為了更好的生存。

關於死亡

我們知道,生存環境是單向惡化的,環境一變,原先不匹配環境的基因會被淘汰,因此,在與環境的共同磨合下,基因必須迭代出這樣的能力,即在環境變化之前,已經迭代培養出足夠多的後代來應對自然選擇,這個突變率以及親代能活多久時間,是被自然進程嚴格規定著的。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死亡,是為了實現更好的傳承。

人類文明化以前,物種的自然壽命基本是把子代培養到性成熟,然後親代就會死去,以避免在資源匱乏時代跟最有繁殖能力的後代爭奪生存資源,因此,此時即使是人類也好,繁殖才代表著基因的未來,它只有最大限度的繁殖,才能對應當環境轟然變化時,自己已經有對應的突變基因,可以匹配新的生存環境。

這個過程從38億年前的單細胞開始,就一直在進行著,它是嚴格與自然進程相匹配的,自然進程規定著萬物的演化進化速度。

而在這數幾十億年間,萬物應對自然選擇的方式,就是靠這種不斷的結構化的進化方式以形成更強大更高效的分工合作結構實體來應對生存形勢的惡化。

從基因突變到邏輯變革

基因突變的特徵是慢,它的突變率不到0.001%,如此低的突變率與我們早期相對穩定的宇宙環境有關,或者這樣說,宇宙的廣大,才給了人類誕生的機會,但是隨著演化的進程,生存環境的惡化不是正常的線性惡化,而是指數般的惡化,用基因突變進行迭代的方式要進化出一個新物種,需要上百萬年的時間,如此慢的速度不足以應對指數惡化的生存形勢。

於是 ,出現了以人類理性邏輯為基礎的進化方式。

我們知道人體內有近40-60萬億個細胞,我們的大腦有800億個神經元細胞,每個神經元細胞有近7000個連結,這是個何其龐大的複雜系統,它從38億年前一個單細胞開始,在基因遺傳變異與大自然選擇的共同作用下,迭代出我們人體,然後在人體的基礎上,進化出我們的大腦,最後迭代出我們的前額葉皮層,也就是我們理性邏輯所在的地方。

這是一個一步一步演化而來的過程,它與自然進程是嚴格匹配的,我們今天一個人的大腦,擁有的神經元網絡竟然可以媲美我們銀河系的恆星,今天全人類的電腦所連接成的網絡,也遠遠比不上一個人的大腦複雜。

人腦是一個何等複雜與強大的體系,而它的目的,就是我們的理性邏輯。

思想模型

理性邏輯的強大之處在於它可以形成文字,形成思想模型,然後以思想模型作為載體進行進化,它的本質跟基因通過遺傳變異來適應環境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思想模型的是虛質的,它可以更快的實現傳承與變革,以應對越來越快的指數惡化的生存形勢。

邏輯變革是基因突變的高級狀態,它們是一系演化的,是前後關係,大體關係如下:

從低級到高級從實體到虛質從基因為媒介到邏輯模型為媒介從基因變異到邏輯變革從慢到快這就是思想模型的強大之處,今天人類的一切,都是它展開的結果,比如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明,包括未來的機器人時代,這一切,從38億年前的單細胞開始,一路演化,而它所展現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求存,甚至未來的機器人時代,也僅僅是為了求存,因為我們已經快到不得不依靠機器人的時代了。

人類共同體

我們如果把尋找人生的意義,局限在自己的人生,或者局限在一個小時間範圍內,我們永遠會看不明白真正的人生意義,這就好比井底之蛙,永遠只能看到自己的那片天。

前面的所有這些鋪墊,如果讀者看明白了,或許你已經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了。

小務虛前面有一篇文章說人類的意識是宇宙137億年的目的,其中一個關鍵的核心就是,一切都是一系演化的,萬物都在求存,特別是以人類理性邏輯為基礎而進行迭代的進化方式,形成了人類共同體。

這個共同體的最強大之處在於,所有人都可以站在最前沿的思想模型的基礎上,對它進行迭代,也可以這樣說,全世界75億人,已經形成一個強大的分工合作體系,分別針對不同的細分領域進行思想模型的打磨與迭代,然後有些大師級別的人,整合這些細分領域的思想模型,迭代出創世之模型,於是開創一個新時代,比如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比如近百年來的無數精英共同打磨的量子力學,而霍金把它匯總出了我們當今最前沿的宇宙模型。

這就是人類共同體,它是當今人類求存的最高狀態,我們今天每一個人都依靠它而生存,在小務虛看來,這個人類共同體也是一個實體,儘管很多人會反對,但我們體內的細胞,也一定不承認人體是一個實體,它一定也覺得,人體是它一個活動場所,僅此而已。

但沒有一個細胞可以離開人體,正如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人類共同體一樣,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獨存。

因此,人生的真正意義,就必須放在人類共同體之內才可能真正找到。

人死後就是一堆原子,但是當今的思想模型卻是可以永存,這或許就是真正人生價值所在。

人生意義

神經元細胞為什麼要鏡像其他人的神經元細胞?

我們或許這樣來考察,即使在最底層細胞組織層面,不同細胞組織之間也好,子代與親代之間也好,他們都需要溝通,學習與合作才能夠實現生存,這也是我們今天分工合作社會的最基本特徵。

儘管我們已經演化進化成如此強大的複雜體,但是存求的本質依舊是一模一樣的,通過鏡像神經元,所有人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扶持,子代可以快速學習親代的一言一行及所有技巧,然後這一切延伸為思想模型的傳承與進化。

愛因斯坦有一句話:「Life is worth living only for others.」,人生的意義在於為了他人而活著。

如果說用一個詞來總結,那就是「利他」,這就是老子的第一寶【慈】,也就是愛的能力。

這不是空洞的心靈雞湯,也不是為了偉大什麼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它是存在感與幸福感的根源,而它底層規定性,就在於,萬物一直都在通過一個更強大的共同體才能實現其生存,因此,萬物演化出了與之匹配的秉性,符合了這個特徵的個體,即可以感受到真正的人生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當你純粹為已的時候,不管你贏得了多少,你永遠得不到存在感與價值感,而當只有你獲取共同體的認同時,你才會有油然而生的存在感與幸福感。

在能量熵增定律的規定下,以負熵為食的生命體,其所有能力的構建都是為了求存,因此萬物都在求存。在基因進化時代,基因求存的最大利益是個體的最大限度的繁殖。

然而在邏輯變革時代,基因求存的最大利益已經不是個體的最大限度繁殖了,人類當下的問題不是人口數量可以解決的,相反,它反而要求質量了,也就是最強大的思想模型才代表基因的未來,因此,對於當下每個人來說,在其細分領域能實現細分邏輯模型的突破,就是基因的最大利益,同時也代表共同體的最大利益,這就是個人在當下都能體現出來的人生價值,這或許就是人生意義的終極答案。

人只有在人類共同體中時,才能成其為人,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價值。

匯總

萬物都是能量,能量的耗散狀態使得任何生命結構體都在求存,萬物都在求存。生物歷時38億年,不斷通過基因遺傳與變異來實現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從而求得生存。當通過基因進化的方式跟不上生存形勢惡化的速度時,基因進化的方式迭代成邏輯變革的方式。基因進化時代,個體最大限度繁殖更意味著基因最大的利益,因此生命體的價值更多體現在繁殖上思想模型變革的時代,更強大的思想模型才代表基因最大的利益,因此個人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對人類共同體的思想模型的貢獻上,特別是在個人所在細分領域的突破上。小務虛專注思維模型研究,模型決定實在,唯求深刻,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分析之後,答案顛覆認知
    我們都知道人類發展至今,有著許多難以解釋的科學問題,這些問題一般不是純理論問題,而是夾雜著許多哲學內容,科學家們將這類問題稱之為「終極問題」。在這為數不多的幾個終極問題中,「人類從哪來,未來又會到哪去」這個問題被人們研究得最多,畢竟這直接關係到人類的起源和未來。
  • 科學祛魅與人生意義的悖論
    缺乏積極的人生意義,結果落入充滿邏輯矛盾的 自敗悖論。在韋伯看來,答案幾乎可以說是全盤否定的:今天有誰還會相信,天文、生物、物理或化學能夠教給人們有關世界意義或是追蹤這種「意義」的路徑的知識呢?倒不如說,它們更有可能從根基上毀滅任何相信世界擁有「意義」的信念!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誰能給出一個好答案
    世紀拷問——生命是否有意義?「生命是否有意義?如果有,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這是一個一直困擾著整個人類的問題,每一種答案都是對這個問題的一種詮釋,一種可能的方向,一種個體的生命體驗。問題歷經千年,似乎一直沒有一個終極答案,而且沒有一個答案能夠完全解答這個問題。
  • 淺談人類對宇宙認知的改變,「熱寂論」是否會是宇宙的最終結局?
    如何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尋找到人生的意義,是每個人的難題。隨著人類的科學逐步發展,我們對身邊的一切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從第一次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一個球形,再到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第一次登月,人類對宇宙的了解逐步深入。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的疑問並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其實縱觀人類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因為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人類一直在不斷尋找著「答案」。
  • 《銀河系漫遊指南》宇宙的終極答案
    每當你覺得人生不可能更糟糕的時候,它忽然就又會給你點兒顏色看看。
  • 這部德劇或許會顛覆你對這位心理學家的認知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覺得奇怪,因為我們通常很難會把一位心理學先驅與負責破案的偵探聯繫在一起。儘管大部分劇情有戲說的成分,但還是能夠在細節之處看到弗洛伊德理論的影子。弗洛伊德或許正是受到了時代背景和自身經歷的影響,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影響後世的精神分析學說。劇集開場便展現了弗洛伊德試圖催眠傭人的場景,然而沒過多久他就被打臉了。
  • 《生存還是毀滅》:拒絕無知成為人生的止痛劑,人生終極困境指南
    俞敏洪在一次接受採訪的時候,談了他對人生的看法:「人生是這樣的,你不受這個苦就受那個苦,一個痛苦消失的同時,另外一個更深層的痛苦在等著你,人生的苦難肯定是沒有盡頭的,人要做的是在苦難中間,你奮發起來做自己能夠做到應該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世界觀」。
  • 人生的意義
    全部的事物意義,就是有無的一切,一切有無的關係表達,是事物本身的意義。一切的有無都有其意義,有無即意義,有無的基本意義是在意識裡達成了有無的關係,有無的主要意義是有無的一切隨著意識的變化,意義的有無也就跟著變化。不過我們這裡所談論的人生的意義,主要指的是人生的價值、目的,簡單來說也就是活著為了什麼,活著有什麼用,活著的目的。
  • 人去世後,意識會消失嗎?科學家的一個瘋狂實驗,或許會顛覆認知
    人去世後,意識會消失嗎?科學家的一個瘋狂實驗,或許會顛覆認知。 而人之所以會有靈魂,就是因為人類就算是死亡了也不會影響到電子的運動,所以所謂的死亡也只是大腦死亡了,
  • 人去世後,意識會消失嗎?科學家的一個瘋狂實驗,或許會顛覆認知
    人去世後,意識會消失嗎?科學家的一個瘋狂實驗,或許會顛覆認知。而人之所以會有靈魂,就是因為人類就算是死亡了也不會影響到電子的運動,所以所謂的死亡也只是大腦死亡了根據這個解釋,很多人都會開始想製造一個裝載人類意識的容器,這樣我們或許就能實現永生
  • 量子力學的新悖論,或許將顛覆你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可能有人會說「沒有」。那如果有人在那裡聽到了樹木倒下的聲音呢?如果你認為這意味著這棵樹倒下發出了聲音,或許你錯了。但是,最近發表在《自然物理》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表明,這些不可能同時正確,否則量子力學本身在某種程度上會崩潰。量子力學這是量子力學又一次顛覆了我們對現實的認知,自從它誕生起,似乎就顯示出與眾不同。量子力學理論非常適用於描述微小物體的行為,例如原子或光子,但這些粒子的行為非常奇怪。
  • 生命、信仰、愛與死亡,電影《遺願清單》隱含的人生終極奧義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認為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說要用愛來評判,還有人說人生根本毫無意義。而我覺得可以從那些以你為鏡的人身上,看到你自己人生的意義。我能肯定的是,不管按什麼標準,愛德華·科爾在人世間最後的時光,比大部分人畢生的光陰都要充實。他在最終離世的時候合上了雙眼,卻敞開了心靈。
  • 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活著
    人沒有差別的只要生死,那麼人生的意義也就是生死了,活也是意義,死也是意義,你活這幾十年就是意義,如果你不活著的話,那根本無意義可談,因為活著,死也是有意義,死的意義就是終結你的一生。如同一部戲,少了主角不可以,少了某一名群演也無所謂。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相信看完你會有所感悟!
    這個世俗社會以金錢來衡量人的成功,你不想和大多數人一樣碌碌無為地過完一生,那樣你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了。想要活得不一樣,想要脫穎而出成為人上人,但是這世界上那麼多人,成功的人那麼少,這個概率小得讓人感到絕望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科學家模擬實驗,答案再次顛覆人類認知
    科學家模擬實驗,答案再次顛覆人類認知一直以來人類都在尋找外星生命的過程當中磕磕碰碰,儘管人類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心血,但是結果也是非常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人類至今都沒有發現到任何外星生命的蹤跡,哪怕是中國天眼以及一些衛星信號,接收器已經收到了很多來自遙遠星際的脈衝信號,但是也並不能證明這些信號,就一定是外星文明發送過來的
  • 星雲、南懷瑾、莊子的看法顛覆你的認知
    為什麼很多人終極一生都沒弄明白這個問題?帶著這些疑惑,我曾翻閱各大書籍。其中,星雲大師、南懷瑾先生、莊子的看法最為顛覆我們固有的認知。我做了一些簡要的筆記,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在茶餘飯後,與身邊人閒談時,總會時不時地聽見有人說著「你還記得xxx嗎?他肝癌晚期,上周走了」、 「又要寫禮錢了,同事父親仙逝了」、 「xx上個月出車禍了,現在還在醫院躺著沒醒呢」......面對生活中這些生死夭壽、愛恨悲喜,佛法告訴我們,「諸行無常」,人世間的事情總是變幻莫測,讓人意料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 乘光速飛船離開地球1分鐘立即返回,會經歷什麼?答案顛覆認知
    事實上,量子糾纏的速度、空間膨脹的速度,都已經違背了嚴格意義上的「速度」定義。那麼什麼是嚴格意義上的速度呢?學過一些物理的朋友都知道,速度指的就是物體運動的快慢,一般等於單位時間內物體通過的路程。而這種時間比率會在接近光速的時候大幅度上升,比如說當達到0.9999999999982c的時候,這個比率就變成了恐怖的1分鐘:1年,對於這種比率是不是感到一絲熟悉呢?沒錯,大部分人確實會感到熟悉,因為這就是古人對於天上神仙住所時間的描述,也就是經常在古代志怪小說中出現的一句話:「天上一天,地下一年」。
  • 宇宙的奧秘和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篇文章或許將告訴你答案
    人類存在又有何意義?宇宙是因為人類存在而有意義,還是因為宇宙本身使得人類有意義?我們的發展又是為了什麼,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之後呢?意義又是什麼?我們自身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01這一連串的問題似乎很多都沒有明確的答案,一方面是由於我們目前的科技水平限制,可能要想真正的完全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可能還需要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
  • 宇宙的奧秘和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篇文章或許將告訴你答案
    我們發現新的文明會採取怎樣的舉動?人類到底會不會滅絕?這些對於人類來說或許有意義,但是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其實除了浪費時間瞎想意外,並不會有太多實際意義的存在。我們為何而發展,對我們又有何意義?對於人類科技的盡頭是什麼?或許這個問題會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而更新,但就目前人們的普遍觀念來看,科學的盡頭其實就是神學,換句話講,當今所謂的神學就是人類夢寐以求想要達到的科技水平。
  • 四夸克粒子和五夸克粒子出現了,打破物理學認知,粒子或許更神奇
    朋友們喜歡科學類知識的話,一定要加我粉絲和關注,沒你,小倩會給大家推出更多微觀世界的科學知識,希望朋友們能夠喜歡。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和我一起進行探討。人類目前已經知道的物質中,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就是夸克,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同時很多人也知道強子是由三個,或者是兩個夸克組成,點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科學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