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是怎麼回事?星雲、南懷瑾、莊子的看法顛覆你的認知

2020-12-03 千面略懂先生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著」。

我們大家對於死亡,似乎總會有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和排斥,甚至從古至今很多人都避諱提及死亡這個字眼。

皇帝死了叫做駕崩,美人死了叫做香消玉殞,現在的人死了,都用去世、仙逝、駕鶴西去等代稱。

我曾聽一位老外這樣說:

我發現很多中國人有個特點,那就是活著的過程不講究,一生都在恐懼死亡的擔憂中度過,最後還是難逃命終。與其在活著的時候這麼累,倒不如好好享受活著的過程,這樣到了死亡的時候也能坦然面對。

仔細一想,確實有些道理。我們身邊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謹小慎微、膽戰心驚中度過。

那麼,人的生死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為什麼很多人終極一生都沒弄明白這個問題?

帶著這些疑惑,我曾翻閱各大書籍。其中,星雲大師、南懷瑾先生、莊子的看法最為顛覆我們固有的認知。我做了一些簡要的筆記,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01星雲大師:世事無常,別總以為來日方長

在我身邊,有很多朋友曾有過這樣的感受:這人啊,一過二十五歲,就感覺時光在成倍地飛,逝。

一眨眼間的功夫,一年又一年過去了。

在茶餘飯後,與身邊人閒談時,總會時不時地聽見有人說著「你還記得xxx嗎?他肝癌晚期,上周走了」、 「又要寫禮錢了,同事父親仙逝了」、 「xx上個月出車禍了,現在還在醫院躺著沒醒呢」......

面對生活中這些生死夭壽、愛恨悲喜,佛法告訴我們,「諸行無常」,人世間的事情總是變幻莫測,讓人意料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著名佛學大師星雲大師也說,世事無常,別總以為來日方長,忘記了珍惜光陰,忘記了珍惜光陰裡的人

很多朋友背井離鄉外出打拼,一年能與父母相見的次數屈指可數。

曾有調查表明,66%的人,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邊,有22%的人,一年到頭能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不超過7天。

我們忙於生計、忙於應酬,總以為來日方長,習慣說著「以後以後」 、「下次一定」,可世事難料,時光從不會在誰的身上停留。

由此,星雲大師勸戒我們:

人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要珍惜歲月,常回家看看,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留下終生遺憾!

02南懷瑾:人生無常,生死有如晝夜一樣尋常

頗具智慧的南懷瑾先生,被人尊稱為「南師」,集「經論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縱橫古今、博融東西之學於一身。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是認知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
    不久以前,他們在麻省理工學院有一個公開的論壇,也請了五六個喇嘛,大家談認知科學。可是喇嘛和科學家雙方一直沒辦法溝通,雖然兩方面都很誠意,可是對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雙方有很大的分歧。 南師:我看了覺得很淺薄,談不上了。因為這些學佛的,講句實在誠懇的話,他們本身的佛學,沒有融通。其次,關於修持,根本最基本的還沒有到達。
  • 新黑洞的發現打破規律,科學家稱它不該存在,這是怎麼回事?
    新黑洞的發現打破規律,科學家稱它不該存在,這是怎麼回事?2019年科學家公布了第1張黑洞的照片,讓我們首次看清了黑洞的真實面目,一則關於黑洞的研究報告出現,顛覆了我們對於黑洞的認知,科學家更是表示這樣的黑洞在宇宙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 土星探測器詭異遭遇,發現的事實顛覆認知
    可能你會認為太陽系擁有眾多個性鮮明的天體,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如果這樣想就錯了,因為宇宙中像太陽系這樣行星擁有不同特徵的恆星系其實是不多的,甚至可以說是極為稀少的,大部分恆星系中的行星並沒有如此大的差異。隨著對太陽系不斷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太陽系的獨特不僅僅體現在行星上,甚至它們的衛星也也非常的奇特。
  • 南懷瑾被方舟子認為是江湖騙子,北大教授也將他歸為旁門左道
    但是他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專家當面說他是「神棍」、「大忽悠」、「江湖騙子」,其中著名大家鬥士方舟子、已故文學大師李敖先生以及北大教授李零對南懷瑾的批評尤為尖銳,幾乎將南懷瑾先生貶得一文不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宇宙中可能存在二種奇特的天體,每一個都可能顛覆我們的認知
    有可能在宇宙未知的區域,在我們還沒有觀測到的區域,存在著一些奇特的天體,科學家對此提出了三個可能的猜測,宇宙中可能還存在著二種奇特的天體,每一個都有可能顛覆我們的認知。一、環狀行星,說起行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而宇宙中每一個恆星的周圍基本都有數量不等的行星環繞運行。可以說行星是宇宙中數量最多,普遍存在的一種天體,而生命誕生的地方也往往就在行星。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在《逍遙遊》中,莊子揭示了人類存在「認知局限的狀態」,以及這種狀態造成的錯誤生活觀,並發現人的價值與本位所在,最後為此提出了打破認知局限的方案:無我、無功、無名。也就是說,逍遙遊實際上是教我們認識到人的認知局限,然後如何避免認知局限造成的錯誤生活。
  • 沙漏狀行星星雲是怎麼回事?答案也好理解
    沙漏狀行星星雲是怎麼回事?答案也好理解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行星狀星雲是太空中具有特殊形狀的塵埃和氣體。行星狀星雲的形狀有圓狀、雙翼狀和複合狀。;行星和恆星的旋轉速度也可以決定星雲的形狀。天文學家們觀察到了行星星雲有三種形狀,其實都是一種形態即雙翼狀,只是每一個行星星雲,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它的一面,看不到另一面。於是出現了三個形狀,導致科學家們努力研究行星星雲的形狀和恆星的關係。說到底,圓狀行星星雲是恆星一極正對著地球的噴發。我們看到了個圓環,正中還有個小小的明亮的恆星,有時還能看到放射狀的物質噴發,好像爆炸。
  • 你真的了解月亮麼?這些至今未解的謎團,將顛覆你對它的認知
    來看看以下這幾點,也許會顛覆你的認知:2.同源說主張這一假說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和月亮同屬一塊星雲演化而來,是一對姊妹星。46億年前,當太陽剛剛誕生的時候,在原始的太陽系中,充斥著大量星雲。支持這一假說的人認為,在太陽系形成早期,行星際空間有大量星雲,星雲經過碰撞、吸積而逐漸增大。
  • 亞里斯多德悖論,一個思考下去會顛覆你的數學認知的難題
    科學誕生的三百年來,顛覆了過往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但是由於現有的科學水平有限,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還存在著很多的局限,不論是在宏觀領域,還是在微觀世界,認知上的局限都存在著,而這種認知局限就會催生出很多的疑問,對於很多的問題,這種認知上的局限會導致悖論的產生。
  •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這話什麼意思?
    南懷瑾是何人,你可曾耳聞?或許第一眼都難免被這樣的名字驚豔幾分。南懷瑾向世人所訴說的,或包羅萬象侃侃而談,或低級錯誤漏洞百出,然而講的通透的那部分流光溢彩,講的有誤的那部分則又逗又得意。不囿於其中的正誤,南懷瑾先生還在很多方面將生命的蓬勃活力展現出來,他成為很多青年人的接引人,他有這麼一句話: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值得我們再三思考。何為薄情?在新華字典中的基本解釋是:不念情義,多用於男女之愛。南懷瑾說,報德者寡抱怨者多。是不是文化程度越高就會越發薄情呢?這樣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同時也是片面武斷的。
  • 歷史上最早看破生死的人,對於生死的含義,他才是真諦的領悟者
    通過兩個現實物的存在,來說明時間上存在的差異,讓人一聽就有了共鳴,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後人才稱莊子的作品是「哲學的文學,文學的哲學」。正是因為這樣哲學思想,莊子對於生死的理解也異於常人,俗話說,人生在世,肯定免不了七情六慾,莊子自然也會經歷這樣的事情,尤其是面對生死,儒家學者一向對於生死都是避而不談,不會輕易談論,但莊子來說,對於生死表現的可以說是一種超然於時代的悠然態度了。
  • 顛覆認知:豬腦竟可以「復活」,人類基因和香蕉竟有50%相似度?
    過去,我們一致認為:腦死亡,則宣告了生命的終結,但現在,科學技術似乎對傳統認知發起了挑戰,它讓我們對死亡有了重新的看法,就像一枚重磅炸彈,顛覆了人們的認知。不光是豬,其實還有很多物種與人類的基因存在相似性。黑猩猩是另外一個與人類基因相似程度最高的動物,數據顯示,相似比例高達98.6%到99%之間,而且在「人的祖先是猿」這一說法的支撐上,黑猩猩能與人類有這麼高的相似性也就不足為奇了。
  • 地球上出現第2世界,連科學家都不相信,生命的認知或被顛覆!
    文/仗劍走天涯地球上出現第2世界,連科學家都不相信,生命的認知或被顛覆!地球上第二個世界被發現,甚至科學家們都覺得不敢相信,顛覆了人類對於生命的認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科學家在南極冰下800米處,發現了微生物等一些甲殼類的生物存在,這非常的不可思議。大家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南極的寒冷是全球的極致,並且在南極冰下八百米處,是寒冷中的寒冷,所以在科學家有的研究之下,在南極800米處,是不可能會出現生命存在的。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南懷瑾出生在浙江的一個小村莊,家境不錯,讀得起書,現在看來應該和魯迅的童年差不多,年輕的南懷瑾愛讀書,但不會讀,小學畢業時,居然考到了班上的最後一名。憤怒的南父想送他去學泥瓦匠,將來好生有個養家餬口的本領,南懷瑾不樂意,硬勸父親在家自學三年。必須說,他是有定力的,這也為他以後苦心修行佛法,打下了基礎。
  • 關於死亡,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王一方說:「你怎麼會從沒想過你爸會死呢?不管你爸是誰,你都應該知道,他總有一天會死。」還有一個老人,已經96歲。去醫院檢查後,非要醫院給個說法。王一方只好實話實說:「你可能不行了。」她在微博裡面的一段話很觸動我:以前從未想過「癌症晚期」這四個字會和自己有所關聯,甚至拿到確診報告時,都無法相信眼前的白紙黑字是真的……因為觸及到生死的命題,我突然對「向死而生」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生命的存在本身是走向「死亡」,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積極追求生活的多彩。
  • 莊子:高明的人,都會吸取純淨高能量
    我讀完《莊子》,大吃一驚,原來古人看待外貌,有令人意外的見解。當年,有四個古怪的人在一起討論,講的都是奇奇怪怪的話。有人神秘地說:如果有人能把「無」當作自己的頭腦,把生命當作自己的脊梁,把死亡當作尾椎,如此渾然一體,感悟到生死的奧秘,我就與他做朋友。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就是說你已經不需要依靠任何東西,你不被任何東西所束縛,你已經忘記了自身和生死,那你就可以實現逍遙遊的境界了。而逍遙遊,是莊子的最高價值理想。莊子追求的是絕對的心靈的自由,他提出要擺脫一切物質的、心靈的束縛,做到虛己、虛心,做到「吾喪我」,擺脫一切物質的桎梏和欲望的糾纏,這樣才可以實現逍遙遊,問題是,莊子如何說服人們去相信他?
  • 南懷瑾:「易經是科學的無數法則,歸納後的產物」易學大師的警示
    這句話是易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留給人們的警示。這顯然要顛覆人們過去的認識,《易經》本是包羅萬物的一本寶書,可由於一些風水先生的誤導,不少人將其視為迷信和騙人的學說。其實,不單單是易學大師這麼捧《易經》,科學界現實發生的種種例子,足以證明,他其實是科學的產物。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如果是一個學者評價另一個學者的水平,首先這種態度就有讓人質疑的地方,任何學術之評,至少在態度上要公允,在語氣上要平和,你有對的,有錯的,對的哪,錯的哪,誠誠懇懇,公公正正,實誠,厚道。李敖這種「罵街式」批評,在切入的態度上就有問題了,態度粗暴(我不說粗鄙)的評價,再正確也會難讓人難受,意氣之爭,自己會有多少高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