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著」。
我們大家對於死亡,似乎總會有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和排斥,甚至從古至今很多人都避諱提及死亡這個字眼。
皇帝死了叫做駕崩,美人死了叫做香消玉殞,現在的人死了,都用去世、仙逝、駕鶴西去等代稱。
我曾聽一位老外這樣說:
我發現很多中國人有個特點,那就是活著的過程不講究,一生都在恐懼死亡的擔憂中度過,最後還是難逃命終。與其在活著的時候這麼累,倒不如好好享受活著的過程,這樣到了死亡的時候也能坦然面對。
仔細一想,確實有些道理。我們身邊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謹小慎微、膽戰心驚中度過。
那麼,人的生死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為什麼很多人終極一生都沒弄明白這個問題?
帶著這些疑惑,我曾翻閱各大書籍。其中,星雲大師、南懷瑾先生、莊子的看法最為顛覆我們固有的認知。我做了一些簡要的筆記,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01星雲大師:世事無常,別總以為來日方長
在我身邊,有很多朋友曾有過這樣的感受:這人啊,一過二十五歲,就感覺時光在成倍地飛,逝。
一眨眼間的功夫,一年又一年過去了。
在茶餘飯後,與身邊人閒談時,總會時不時地聽見有人說著「你還記得xxx嗎?他肝癌晚期,上周走了」、 「又要寫禮錢了,同事父親仙逝了」、 「xx上個月出車禍了,現在還在醫院躺著沒醒呢」......
面對生活中這些生死夭壽、愛恨悲喜,佛法告訴我們,「諸行無常」,人世間的事情總是變幻莫測,讓人意料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著名佛學大師星雲大師也說,世事無常,別總以為來日方長,忘記了珍惜光陰,忘記了珍惜光陰裡的人。
很多朋友背井離鄉外出打拼,一年能與父母相見的次數屈指可數。
曾有調查表明,66%的人,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邊,有22%的人,一年到頭能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不超過7天。
我們忙於生計、忙於應酬,總以為來日方長,習慣說著「以後以後」 、「下次一定」,可世事難料,時光從不會在誰的身上停留。
由此,星雲大師勸戒我們:
人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要珍惜歲月,常回家看看,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留下終生遺憾!
02南懷瑾:人生無常,生死有如晝夜一樣尋常
頗具智慧的南懷瑾先生,被人尊稱為「南師」,集「經論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縱橫古今、博融東西之學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