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是祖國的花朵,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但是在小朋友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風險「埋伏」在我們意想不到的角落,隨時都有可能與小朋友們不期而遇……
父母長輩親吻孩子,雖然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愛之情,可是你知道嗎?這可能會將一種可怕的病原體——EB病毒,帶到孩子身邊。
來源 | 新浪
EB病毒究竟是什麼?感染之後會出現哪些症狀?在日常生活中,又應該如何預防EB病毒的感染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1
EB病毒是什麼?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一類人皰疹病毒,屬於皰疹病毒屬。
來源 | 知乎最早於1964年,由Epstein和Bar等人,利用改良組織培養技術,從來自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細胞培養物中發現的。
EB病毒結構示意圖來源 | 新浪微博EB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的形態結構,與其他皰疹病毒相似,為直徑180-200nm的圓形病毒顆粒,外層有十二面體對稱的核衣殼,以及帶有糖蛋白刺突。其DNA基因組可以編碼超過100種病毒蛋白,在病毒增殖和潛伏的各個階段發揮作用。與其他皰疹病毒不同的是,EB病毒能夠在體內外感染人類以及某些靈長類的B淋巴細胞。
EB病毒電鏡圖片來源 | 知乎那麼,EB病毒究竟是如何感染人體的呢?
EB病毒主要經由唾液傳播,也可以通過性接觸傳播,進入人體後可以在上皮細胞內增殖,以口咽部的上皮細胞為主。上皮細胞釋放病毒,感染局部B淋巴細胞,隨後,B淋巴細胞進入血液循環,造成全身感染,並引發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學改變。
EB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機制來源 | 作者自製根據EB病毒感染後是否增殖活躍,又可以將其分為增殖性感染和潛伏性感染。臨床工作中,人們通常根據不同的抗原表達,來對EB病毒的感染狀態進行區分。
||||
同時,由於5歲以內的兒童,口咽部扁桃體內的初始B細胞含量高,為EB病毒提供了良好的入侵途徑,這也是與成人相比,小朋友更容易感染EB病毒的原因。同樣,這也是開頭我們所說的,為什麼儘量不要親吻孩子的原因。
來源 | 網絡那麼一個人感染了EB病毒,會出現什麼樣的症狀呢?除了無症狀的隱性感染者,兒童感染EB病毒之後,通常會出現發熱、皮疹、食慾減退、肝脾腫大,以及全身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有時還伴有神經系統症狀。症狀持續2-3周到數月不等,需要與流行性感冒進行鑑別。2
EB病毒感染=絕症?EB病毒之所以讓人「聞之色變」,主要是因為它能夠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嚴重者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一種急性全身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常見於青春期初次感染大量EB病毒。表現為不規則發熱,淋巴結腫大。但幸運的是,本病預後良好,通常無後遺症。>>>>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一種低分化的單克隆B淋巴細胞瘤,最明顯的症狀為下巴一側腫脹,並伴有惡性腫瘤的表現。在部分溫熱帶地區呈地方性流行,多見於6歲左右的兒童,與EB病毒感染密切相關。
來源 | 知乎>>>>鼻咽癌主要發生在東南亞、北非和北美洲北部地區,在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和臺灣等地區高發。是一種發生於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患者多為40歲以上人群,5年生存率在50%左右,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是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取鼻咽癌組織活檢,結果顯示,EB病毒核酸和抗原均為陽性。
鼻咽位置示意圖來源 | 抗癌在線網>>>>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常見於免疫缺陷的患者,主要表現為無痛性的淋巴結腫大,伴有盜汗、發熱、消瘦等全身症狀,屬於免疫系統惡性腫瘤。常見的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包括惡性單克隆B淋巴細胞瘤,霍奇金淋巴瘤等。目前,淋巴瘤的死亡率約為15%,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11-13位。
淋巴細胞來源 | 搜狐雖然,EB病毒可能導致上述疾病,但並不是絕對的病因,因此 「EB病毒感染=絕症」是錯誤的。事實上,EB病毒是一種十分常見的人類皰疹病毒。血清學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幾乎每個人都在25歲之前感染過EB病毒,3-5歲兒童中,有90%以上的人檢測出EB病毒抗體陽性。但是絕大多數感染並不會導致嚴重疾病,多為輕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而且一次感染後即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3
治療和預防措施如果檢查發現EB病毒陽性,該如何治療呢?絕大多數的患者在一段時間後可以自行恢復,僅需採取休息、解熱、鎮靜、護肝等對症治療。除此之外,為避免脾破裂,EB病毒感染急性期患者應儘量避免劇烈運動。
來源 | 網絡由於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措施,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因此又被稱為「親吻病毒」。這也提醒廣大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避免親吻孩子時的唾液接觸。除了避免嘴對嘴的親吻,也要儘量避免親吻孩子的手腳、四肢,因為小朋友有時會做出「吃手」「吃腳」的動作,使病毒進入體內;平時注意不與孩子混用餐具、水杯、牙刷等,以免造成感染。除此之外,預防EBV感染的疫苗也正在研製中。
面對EB病毒,大家在提高警惕的同時,也不必過分緊張,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就能大大減小EB病毒的感染機率,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審核專家:毛新梅寧夏兒童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臨床遺傳專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新生兒篩查學組委員來源: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審核專家:毛新梅寧夏兒童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臨床遺傳專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新生兒篩查學組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