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航裡程的縮短、充電效率的降低,新能源車的冬季續航要打幾折?要不要為了延長續航去忍受沒有空調的嚴寒?這些問題,成為了新能源車主和新能源車待購群體最為關心的問題。然而,作為新能源汽車頻道編輯的我,很不幸在下雪天裡接到了一輛純電動車—進口大眾e-Golf。那在冬天裡開純電動汽車,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晚上開車回到住的地方後,車輛的剩餘續航裡程為104公裡。而車輛停放在露天停車位,要知道,才下完雪的北京,夜間溫度能達到零下的。所以對於第二天還能剩下多少續航裡程多少都會有些影響。
第二天一早便下樓了,因為今天還要開著這輛車前往40公裡開外的地方。心裡也很忐忑,這一晚上續航裡程掉了多少,剩餘的續航又能否足夠支撐我到達目的地。就這樣,懷著忐忑的心情上了車。啟動車輛後,儀表上顯示剩餘續航裡程為81公裡。算了一下,這個晚上掉了23公裡的續航裡程。
就這樣,開著這輛剩餘續航裡程81公裡的電動車,經歷了五環上擁堵的早高峰,終於兩個小時後,我到達了目的地。這時再看一眼儀錶盤上剩餘的續航裡程,數字定格在27,用掉了54公裡的續航,表顯的實際行駛裡程為45公裡。換算下來,在這趟行程中,實際行駛裡程與表顯續航裡程的比例為1︰1.2;換句話說,就是我實際開了1公裡的路程,續航實際減少了1.2公裡。
進口大眾e-Golf有三種駕駛模式,分別為標準、經濟和經濟+。有人會說你肯定是採用了最節能的模式開的,在整個的行程中,我採用的是經濟模式搭配D3擋的動能回收,並且空調溫度為23℃、自動模式,並沒有一味追求續航而不開空調降低舒適性,要知道,那天早上室外溫度為零下3.5℃。
這還並不是最節能的模式,e-Golf最強節能為經濟+模式搭配B擋動能回收。在經濟+模式下,它就真的是為了續航了,驅動電機的輸出功率被限制,空調也是被自動關閉了的。而B擋的動能回收,是該車除了在D擋狀態下以外的一個強回收擋位。
要說起初會擔心續航裡程不夠,那後面發現它的邏輯就讓我更有底氣了。一路上,我並沒有遇到續航裡程要麼不掉,要麼就瘋狂往下刷的情況。而這也要得益於這套續駛裡程監控器的邏輯了,不得不服大廠,其功力可見一斑。
這套邏輯是會根據駕駛模式甚至你的駕駛習慣從而實時調整車輛的剩餘續航裡程,並通過儀錶盤和中控屏顯示反饋到駕駛員。就如那晚充好電後的剩餘續航裡程為150公裡,這時的模式為標準模式加D擋,而當我調到經濟+的模式後,續航還給增加了20公裡達到了170公裡。
那在充電方面,我在表顯剩餘14公裡的時候終於找到了空餘的充電樁(國網60千瓦直流充電樁)。話說,找樁充電確實挺讓人頭疼的。插上充電槍後,充電樁顯示電量為7%,充電功率也達到了27.7千瓦左右。
3分鐘後,就充到了10%的電量;10分鐘後,電量充至30%,此時充電功率為34千瓦左右;又過了10分鐘,電量就已經充至50%了;後來的16分鐘,電量就充到了80%。
自此,實測從30%充到80%一共花費了26分鐘左右,車輛的剩餘續航裡程為150公裡(標準模式下)。因為趕時間,所以電量就只充到了80%。充入了23.87千瓦時電量,花費35.26元電費。
充電時的室外溫度為0.5℃,上述顯示,在充電時間上並沒有因為低溫的影響而導致充速率和時間的大幅度增加。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因為剛停穩車輛後就開始了充電,電池組的溫度在正常工作的範圍內。順便提醒一下,冬天千萬不要將車輛置於室外過夜充電,否則有可能會出現因結冰等現象導致充電槍無法拔下的情況。
好了,最後就給大家來回顧一下這輛進口大眾e-Golf的基本情況吧。在外觀方面e-Golf擁有著與燃油版本相同的整體設計。只是在細節上有所變化,前進氣格柵內鑲嵌有藍色飾條,與大燈組內部結構相連,從而彰顯該車新能源的身份。而最有辨識度的,莫過於「C」字形的日間行車燈了。
車頭LOGO下配備了慢充接口,插入電槍後會有兩個燈光提示,「充電」和「定時充電」。 右後翼子板處設置的是快充接口。
車身側面除了前翼子板上的e-GOLF銘牌外,再有你能一眼認識它的也就是那平面設計的低風阻輪圈了。其它的,你真的很難將它與燃油版車型區分開來。
內飾造型仍然是標準的大眾內飾框架,e-Golf提供了12.3英寸全液晶儀表、以及9.2英寸中控屏、雙區自動空調等,中控屏整體操作的流暢度以及顯示的清晰度都有著不錯的表現,在實際的試駕過程中並沒有出現死機、卡頓的現象出現,支持Carplay、Mirrorlink、百度CarLife等主流手機互聯功能。
動力部分,搭載了最大功率100千瓦、峰值扭矩290牛·米的永磁同步電機。動力電池組的容量為35.8千瓦時,NEDC續航裡程為255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