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逼近九大極限 水資源匱乏(圖)

2020-12-05 搜狐網

海洋酸化嚴重威脅到珊瑚礁的生存

  對人類而言,地球迄今仍然是個得天獨厚的樂園。過去一萬年以來,人類在農業、工業、科技以及文化上所取得的絕大多數成就都發生在一個十分溫和的時期。在地球自然系統的調節下,這個時期的地質、氣溫以及環境都維持在一個相對平穩的範圍內,沒有太大的波動。較之此前的「更新世」和「上新世」,這一萬年的「平靜」實屬難得,因此,學者們將其稱為地球的「全新世」。

  自18世紀末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起,人類又進入了一個被稱為「人類世」的新時期。在這個時期,人類逐漸從大自然手中奪過了「船舵」,成為了這個星球的新主人:地球上所有的系統由人定義、受人統治。但當人類雄心勃勃「向大自然宣戰」、渴望「戰勝自然,徵服世界」的時候卻發現其實一開始我們就錯了——人與自然間本是共生共贏的手足,而非你死我活的仇敵。

  可惜的是,至今還有不少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仍舊沉迷在「與天鬥其樂無窮」的自我膨脹當中。近年來,能源告急、資源告急、環境告急……全球近70億人的需求幾乎要把地球推向崩潰的邊緣。

  通過直觀感受,一部分人逐漸意識到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峻威脅,但這遠遠不夠:環境汙染、海洋酸化、物種滅絕等其他問題的嚴重程度絲毫不遜於此。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人都發出了「照這樣下去地球到底還能持續多久?」「地球的承載能力有無極限?」「人類還有多大迴旋餘地?」這樣的疑問。

  2009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所長約翰·羅克斯特倫與來自環境、地球系統領域的28位國際專家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對上述問題作出了回答。該團隊的成員包括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美國宇航局氣候學家詹姆斯·漢森、蓋亞學研究員和「臨界點」專家蒂姆·萊頓以及德國總理首席環境顧問漢斯·喬吉姆·舍倫伯等。

  根據對地球系統的科學認識,研究小組確定了9個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統」,並對目前人類的消耗水平和系統的「臨界點」進行了量化和評估。研究人員警告稱,一旦9個臨界點全部或者大部分被突破,人類生存環境將面臨「不可逆轉的變化」,此後的地球將不再像今天這樣的「和藹可親」。

  羅克斯特倫稱,由於認知水平的限制和大量不確定因素的存在,這些「臨界點」目前還只是一種「粗略的估計」。但相對警示而言,我們更應將其看作是一個喘息的時機,一個改變的機會。因此他更願意將這些「臨界點」定義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安全空間」。  

1.海洋酸化  指標:全球文石(也稱霰石,是一種亞穩態的碳酸鈣)飽和度比率

  臨界點:2.75∶1

  工業化前水平:3.44∶1

  當前值:2.9∶1

  評估:本世紀中葉將有部分海洋超出警戒線

  直到10年前,海洋酸化還是個很少有人提及的新鮮話題。但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日漸增多,海洋酸化和氣候變化一樣也成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數據顯示,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海洋淺層海水的pH值已由8.16下降到了8.05。其實,酸化本身並不是主要問題,真正嚴重的是由其引起的連鎖反應。

  淺層海水中碳酸鈣飽和度的降低便是其中最讓人擔心的一點。雖然就目前而言還不是特別嚴重,但一旦其低於某一閥值,像海螺、珊瑚這樣以碳酸鈣為主要發育條件的外骨骼海洋生物就將面臨被海水溶解的風險。

  至今為止,全球海洋文石飽和率已經從工業化前的3.44∶1下降到了現在的2.9∶1。這意味著目前仍有3倍於極限值的文石能抵消海洋酸化對外骨骼類海洋生物的影響,但前提是不考慮地域差異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位於地球兩極的海洋文石飽和率極有可能在2050年左右下降到1∶1以下。

  沒有人知道在這之後會發生什麼。目前能想到的情況是:珊瑚等生物大面積滅絕;沒有生命的海洋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幅下降,地球也將變得更熱。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臨界點研究小組將海洋酸化的安全下限確定為2.75∶1。

臭氧層變薄與氣候變化間可能也存在著某種關聯
  2.臭氧濃度  指標:平流層臭氧濃度

  臨界點:276個多布森單位

  當前值:283個多布森單位

  評估:安全但亟待改善

  即便在今天看來,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臭氧層空洞研究仍是環境科普的一個典型案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包括保羅·克魯岑在內的3位科學家就提出了全氯氟烴會嚴重損害地球臭氧層的問題。1985年,英國南極探險隊隊長法曼更是以親身經歷證明了南極上空每年9月—11月都會出現「臭氧空洞」這一事實。1987年9月16日,24個主要工業國籤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要求逐步停止使用危害臭氧層的化學物質。隨後在媒體的大聲疾呼和政府的高度關注下,拒絕全氯氟烴類產品、保護臭氧層逐漸成了人們的共識。1995年,提出這一問題的3位科學家也被授予了諾貝爾化學獎。

  時至今日,臭名昭著的氟利昂等化學物質已被禁用,危機似乎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今天人所共知的全球變暖問題。但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臭氧層變薄與氣候變化間可能也存在著某種關聯。研究稱,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和地表溫度的增高,接近地表對流層的溫度也會隨之上升。對流層溫度的升高又會導致平流層溫度的下降,這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會導致破壞臭氧層的化學反應加速。因此,雖然目前臭氧層的厚度還在安全範圍之內,但我們仍不可掉以輕心。  

淡水資源匱乏已成為全球性問題
  3.淡水消耗量  標準:淡水年消耗量

  臨界點:4000立方公裡

  當前值:2600立方公裡

  評估:本世紀中葉將達極限

  通過築壩等水利工程,人類目前已成功控制了世界上大多數河流,但不幸的是,在此之後其中有近3成已不能到達海洋,成為了時澇時枯的季節河。水資源匱乏已開始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位於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的鹹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60年時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面積68000平方公裡、水量1100立方公裡。但在那之後,隨著工業和農業用水的急劇增加,鹹海水位不斷降低、面積持續縮小。1998年,鹹海面積下降至28687平方公裡,排名下降為第八,含鹽量從10克/升增至45克/升;2004年,排名降至第15位的鹹海水量不足200立方公裡,面積只剩下原本的四分之一;2007年,鹹海的萎縮仍在繼續,面積只剩下了最初的10%。隨著水面面積的不斷縮小,降水也隨之減少,鹹海的含鹽量逐漸增多,大批魚類死亡,以漁業為生的漁民們也不得不紛紛改行。

  臨界點研究小組建議將人類每年淡水消費量的上限設定在4000立方公裡。雖然目前2600立方公裡的用水量離該上限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但考慮到世界日益增多的人口和農作物灌溉需求,羅克斯特倫認為,從現在起就應大幅減少非糧食作物的灌溉用水,以緩解人畜用水短缺。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稱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逼近9大極限
    近年來,能源告急、資源告急、環境告急……全球近70億人的需求幾乎要把地球推向崩潰的邊緣。通過直觀感受,一部分人逐漸意識到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峻威脅,但這遠遠不夠:環境汙染、海洋酸化、物種滅絕等其他問題的嚴重程度絲毫不遜於此。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人都發出了「照這樣下去地球到底還能持續多久?」「地球的承載能力有無極限?」「人類還有多大迴旋餘地?」這樣的疑問。
  • 科學家稱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逼近9大極限(組圖)
    根據對地球系統的科學認識,研究小組確定了9個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統」,並對目前人類的消耗水平和系統的「臨界點」進行了量化和評估。研究人員警告稱,一旦9個臨界點全部或者大部分被突破,人類生存環境將面臨「不可逆轉的變化」,此後的地球將不再像今天這樣的「和藹可親」。
  • 科學家稱地球生態系統正逼近9大極限(組圖)
    在這個時期,人類逐漸從大自然手中奪過了「船舵」,成為了這個星球的新主人:地球上所有的系統由人定義、受人統治。但當人類雄心勃勃「向大自然宣戰」、渴望「戰勝自然,徵服世界」的時候卻發現其實一開始我們就錯了——人與自然間本是共生共贏的手足,而非你死我活的仇敵。  可惜的是,至今還有不少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仍舊沉迷在「與天鬥其樂無窮」的自我膨脹當中。
  • 地球可用的淡水資源極為匱乏
    人類的生存需要水,我們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系統運轉都離不開水這一基本的物質。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在常溫與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水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是工業、農業、服務業的命脈。回溯人類文明的起源,毋庸置疑,是水孕育並造就了四大文明古國。水的文明史與世界文明史是密切相關的。
  • 地球正在發生巨變!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將成過去,地球環境岌岌可危
    人類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地球作為人類的唯一家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那麼人類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的時候,也要記得保護我們的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加長遠的生存下去。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地球是一顆蔚藍的星球,在地球上有71%的水資源,剩下的29%都是人類生活的陸地,因此人類的生存面積是非常有限的,那麼人類在陸地上生存就更要節約資源,合理開發。
  • 雲南:重塑生態體系 呵護高原湖泊
    過去滇池水主要來源於雨季徑流和城市排水,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直接導致滇池水生態惡化。一方面,滇池位於昆明主城區下遊,每年被迫「接納」汙水2億多噸,其中生活汙水佔90%以上;另一方面,水資源嚴重匱乏,湖水自淨能力削弱,從而沉積了大量內在汙染源。  汙染增加,來水減少,自淨能力降低,導致脆弱的生態難以承受。
  • 水資源配置河流生態水文的演化
    水資源配置河流生態水文的演化 為促進區域內水資源可持續性利用,對河流生態水文演化展開分析,提升水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從當前許多城市水資源配置應用的現狀來看,卻對河流生態水文有所忽略,以致對河流生態水文系統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
  • 太陽系其他星球水資源遠勝地球 木星水量最大
    在太空放眼望去,地球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似乎在太陽系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覆蓋地表的大片大片的海洋資源,但事實上,據科學家研究發現,木星才是水資源最豐富的星球,相比太陽系其他星球,地球的水量少得可憐,連一顆小衛星的水資源都可以把地球比下去。
  • 開發雲端「活水」 緩解水資源短缺
    地球發出「水警報」 不少國家陷入用水危機  水是生命之源,它廣泛分布於地球上,存在於大氣和地殼中。然而,缺水,卻是全球性問題——  世界資源研究所2019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約1/4的人口面臨極度缺水危機。
  • 地球上的一種重要資源,如今日漸匱乏,人類再不警醒就晚了!
    地球上的一種重要資源,如今日漸匱乏,人類再不警醒就晚了!地球在宇宙中顯得那麼耀眼,它是一顆獨一無二的星球,內部溫度適宜,充滿豐富的資源。對動植物來說,這一切是多麼幸福,都是地球給予的。生活中有很多每天都在使用的資源,例如水、氧氣等。
  • 地球面臨9大危機 人類生存環境遭遇威脅
    我們離抵達上述安全極限還有一定距離。目前,每年淡水消耗量大約為2600立方千米。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揮霍水資源。隨著人口的增加,水資源只會越來越匱乏。為此,我們必須節約地球上的每一滴水。危機4:物種滅絕安全界限:每年物種滅絕率≤百萬分之十。目前水平:每年物種滅絕率至少百萬分之一百。
  • 2019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舉行
    本站訊(通訊員 王珊珊)這是天大與地球的「關鍵對話」,這是倡導生態文明的學術盛會。5月13-14日,來自國內外數十家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相聚津城,以「表層地球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為主題的2019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正式開幕。
  • 全球32億人口面臨水資源短缺 水資源綜合管理迫在眉睫
    羅馬12月6日電,受人口增長、汙染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全球水資源短缺壓力不斷增大。據統計,過去20年間,全球人均淡水供給量減少20%以上。面對水資源短缺的挑戰,不少國家都進行了改善水資源管理的成功實踐。提高水資源綜合管理策略和技術,成為解決水資源危機的重中之重。
  • 水資源危機紀實調查,紀錄片《零水日》坎城電視節亮相
    紀錄片《零水日》描述了全球多地水資源匱乏的急迫現狀,從南非開普敦2018年的水資源危機,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森林砍伐對全球水供給造成的巨大負面影響,再到美國中西部大量的農耕對水資源造成的驚人速度的損耗。我們相信,利用科技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科技向善'最好的註解,也是人類對於地球最大的善意。"項目發起人兼執行製片人網大為表示:"因此,我們決定開拍《零水日》,從非洲開普敦到南美亞馬遜,是想真正地了解地球上的水資源狀況。人類行為和氣候變化對世界的影響正逐漸被人們所理解,希望這部電影能成為關於水資源、人類行為和氣候變化的持續討論中的重要一步。"
  • 專家稱生態系統萬一崩潰人類將無法生存
    終於有一天,全球生態系統大崩潰,動植物相繼死亡,環境再也無法給予人類食物、資源……  啟示  人類對於自然的索取,不應是無止境的,而且要給予自然足夠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當下,物種滅絕、生態赤字,或局部生態系統的崩潰,都是自然向人類鳴響的一次次警鐘。令人欣慰的是,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並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付諸實施。因為愛環境,就是愛人類自己。
  • 在水資源匱乏的今天,我們能否人工製造水?
    而在其他地區,可能根本沒有可行的供水系統。早在2006年,聯合國的一份報告估計,世界上有多達20%的人口無法獲得清潔的飲用水。這個事實不禁讓我們產生一種思考:如果人類如此迫切地需要水,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創造它呢?大家基本都知道,水是由附著在氧原子上的兩個氫原子構成的。
  • 水資源危機紀實調查 騰訊出品紀錄片《零水日》坎城電視節亮相
    紀錄片《零水日》描述了全球多地水資源匱乏的急迫現狀,從南非開普敦2018年的水資源危機,到巴西亞馬遜雨林森林砍伐對全球水供給造成的巨大負面影響,再到美國中西部大量的農耕對水資源造成的驚人速度的損耗。我們相信,利用科技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科技向善'最好的註解,也是人類對於地球最大的善意。"項目發起人兼執行製片人網大為表示:"因此,我們決定開拍《零水日》,從非洲開普敦到南美亞馬遜,是想真正地了解地球上的水資源狀況。人類行為和氣候變化對世界的影響正逐漸被人們所理解,希望這部電影能成為關於水資源、人類行為和氣候變化的持續討論中的重要一步。"
  • 氣候系統模型表明:「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氣候系統模型表明:「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7-31 07:58
  • 首屆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大學召開
    3月27日,首屆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會議樓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主辦。由水圈、巖石圈表層、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和人類構成的表層地球系統維持了幾乎所有陸地生物的生存,是地球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這次會議邀請了來自中國、美國、法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的四十餘位院士、學者共聚天津大學,就「表層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討地球科學在應對氣候變化、土地利用、水資源匱乏等人類面臨的挑戰與威脅方面的積極作用。
  • 中亞地區水資源問題
    淡水資源作為地球上最寶貴的財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源。特別是在水資源匱乏的地區,水更是深刻影響該地區國家間地緣政治關係的重要戰略資源。 中亞地區的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但大部分淡水都以高山冰川和深層地下水的形式存在,且分布極不均勻,加上不合理的利用、浪費和汙染,致使中亞許多地區嚴重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