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觀察
在海底,有一種巨大生物藍鯨,它打破了海洋裡「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的食物鏈等級,以最大的體量直接搶吃最小的蝦米。可以說,在海洋食物鏈的金字塔裡,底層浮遊動物所提供的熱量遠遠超過上層魚類能提供的熱量。藍鯨的越級進食解決了食物不足的後顧之憂,為它巨大的體形提供了堅實後盾。
同樣的,在餐飲的龐大世界裡,海底撈這個巨型生物要想繼續活下去,同時獲得投資人的可持續性的看好,單純靠口味、服務和開店速度已經遠遠不能支撐,它必須要做的就是打破原有的生態邏輯,重構自己的發展藍圖。
由此,從豪華店面、超級服務到2.99元的快餐布局,成為了它向底層浮遊動物進食的方向,而這,恰恰能解決疫情平穩之後「食客不足」的問題,同時也為其未來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生命力。
「去年海底撈巔峰市值2000億港元,市盈率近百倍,後面繼續維持這樣超高市盈率極為困難,而且為了維持資本市場要求的增速,海底撈極有可能會出現新的動作。由於現行資本市場的規則源於工業時代,餐飲服務業在這一套規則面前很不適應。整個中國餐飲業,2019年4.7萬億的體量,一共只有區區13家上市公司,總銷售額不足全產業的1%,這在吃穿住行四大產業中都是罕見的。」洪七公表示。
在洪七公看來,「與其說這是行業的問題,不如換個角度說是規則的問題。現實的情況是,『餐企很難符合上市規範』,很難上市是事實。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一家餐企能上市的時候,其主營業務早已過了高速發展周期。
「以海底撈為例,海底撈2018年上市時已經成為行業第一,高速成長期早就過了,那麼立刻就要面臨兩個尷尬的問題:一是資本市場的投資人給了你這麼高的未來增長預期(高PE),你拿什麼歸還? 二是企業主營業務的高速增長期早就過了,細分品類都已經行業老大多少年了,說直白點,開店都沒什麼位置可以開了,塞不進來了,你讓他怎麼高速增長?」洪七公表示。
所以,這並不是海底撈的錯,而是資本市場規則的錯。當企業主營業務可以增長,但是增速是打死也提不上去的時候,作為上市公司的餐飲企業必須要尋找新的發展路徑,也就是要想辦法打造企業增長的「第二曲線」,搭建森林體系,「以中國本土餐飲隱形冠軍正新雞排為例,當雞排店開到兩萬兩千家店,密集到再也開不下的時候,正新雞排推出了森林計劃:培養一大批其他品類的正新雞排。」洪七公舉例說。
當然,海底撈不同,它可以在更大維度上縱橫捭闔,運籌帷幄,甚至打破生態邏輯,直接由疊加無微不至服務的堂食潛水到快餐領域,即使快餐微利,但不影響其龐大供應鏈體系的能量升級。
在面對各種壓力的挑戰面前,海底撈的升級也好,變形也好,都將擁有更多的典型意義,引來更多的關注。
本版文章均由本報記者屈麗麗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