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恐懼」影響食物鏈

2020-12-0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4日訊(記者佘惠敏)本周《自然-通訊》發表一篇論文,研究發現對於大型食肉動物的恐懼,可以讓獵物產生與被捕食相同的效果,而且還可能導致連鎖反應,傳遞到整個食物鏈中。這表明頂級捕食者在生態系統內的影響力比以前認為的更為深遠。

&nbsp&nbsp&nbsp&nbsp頂級捕食者的存在可能出現瀑布效應,它不僅減少了獵物數量,這反過來又使得被獵物捕食的食物鏈下一級生物增加,或者和該種獵物競爭的生物數量增加。如果因為被吃掉的恐懼讓該獵物離開當地的生態環境,這就說明獵物對於捕食者的恐懼和躲避,可能產生和被捕食同樣的效果。不過這種恐懼對食物鏈其他部分產生何種影響,以前還不清楚。

&nbsp&nbsp&nbsp&nbsp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Justin Suraci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對於(頂級捕食者)狗的恐懼是否能在野生浣熊(經常被狗騷擾或被狗殺害)群落組成的食物鏈中產生瀑布效應。這些浣熊在加拿大卑詩省的海灣群島的海岸上,以螃蟹和魚為食。在一個月的時間中,給浣熊放狗叫聲的錄音,同時監測浣熊的行為。研究者發現,由於恐懼,浣熊在它們喜愛的潮間帶覓食時間降低了66%。

&nbsp&nbsp&nbsp&nbsp這種覓食時間上的減少帶來的結果是,普通濱蟹增加97%,潮間帶的魚類增加81%,紅黃道蟹增加61%,這三者都是浣熊的食物。同時,其他被螃蟹食用或者和螃蟹處於競爭地位的無脊椎動物的數量減少了,因為螃蟹從被浣熊的捕食的壓力中釋放了,這表明恐懼可以對整個食物鏈產生影響。

相關焦點

  • 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身邊事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扔的垃圾到底去了哪裡呢?這些垃圾中的大部分被埋在了地下,而一些不容易分解的垃圾則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 Nat Commun:對捕食者恐懼會反饋到食物鏈中
    圖片來自FreeDigitalPhotos正版圖片庫2016年2月25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浣熊的研究,對於大型食肉動物的恐懼,可以對獵物產生被捕食相同的效果,還可能導致連鎖反應,而且會反饋到整個食物鏈中。
  • 對掠食者的恐懼如何影響個體、群落和生態系統?
    獵物不能一邊尋找食物,一邊警惕著被捕食的危險。扎內特與她的研究兼生活伴侶麥可·克林奇(Michael Clinchy)開創了自己的學術事業,即研究恐懼的生態學效應。克林奇開玩笑道,他們倆主要靠嚇唬野生動物為生。他們主要通過實驗操作來做到這一點。
  • 世界首份全球海洋報告出爐:食物鏈要斷了
    二氧化碳排放不斷上升會對海洋造成什麼影響?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外媒:海洋食物鏈頂端向下可能發生物種崩潰
    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世界首份海洋報告:海洋酸化或致海洋食物鏈崩潰
    二氧化碳排放不斷上升會對海洋造成什麼影響?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千姿百態的食物鏈之:食物鏈—食物網—生態平衡
    因此,地球某一種生物的增加、減少和消失或滅絕,都會影響到其它生物的增加、減少甚至滅絕。同時,由於人類也是生命世界中的一分子,故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種群的動態變化,或多或少地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農業蟲害(如蝗蟲)的爆發會導致作物產量銳減,從而影響人類的糧食安全。同樣,人類所有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也會影響某些生物種群數量的變化,從而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
  • 2009年專升本《生態學基礎》真題試卷
    2009年專升本《生態學基礎》真題試卷一、1.選擇題0. 下列概念中,由德國科學家海克爾首次提出的是( )A.生態學B.生物圈C.生物群落D.生態系統1.某二森林中的所有馬尾松在生態學上可稱為一個( )A.群系B.群落C.群叢D.種群12. 地球上的碳素絕大部分存在於( )A.巖石圈B.大氣圈C.水圈D.土壤圈13.
  • 氣候變化衝擊食物鏈 南極帽帶企鵝數量銳減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外媒報導,研究氣候變化對偏遠地區影響的科學家表示,自上世紀70年代的調查以來,南極洲西部的帽帶企鵝數量下降了77%。資料圖:帽帶企鵝。「這裡的食物鏈的基本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食物越來越少,導致這些種群數量越來越少,問題是,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嗎?」1月5日至2月8日,科學家乘坐綠色和平組織的兩艘船「埃斯佩朗莎」號和「北極日出」號前往南極西部考察。
  • 湖北08年自考生態學概論考試大綱
    (二)生態因子對生物的影響及生物的適應。(次重點)  識記:陽性植物;陰性植物;耐陰植物;光周期;三基點活動積溫;溫度係數;Bergman規律;Allen規律;光飽和點。  理解:光、溫度、水、土壤、大氣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影響及生物的適應機制。  應用:光周期現象、積溫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  (三)生物的生態反作用。
  • 水母是食物鏈的死結嗎?它們在海洋生態的重要性可能超乎我們想像
    但是對於一些生態學家們來說,水母是一種非常討厭的生物——它們體內僅有極少的營養物質可以在生態鏈中循環,且不斷繁衍、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如今已被視作一種生態學崩潰的現象。有研究表明,人類活動或氣候變化使海洋生態系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球許多海域發生了水母數量劇增的事件,給沿海工業、海洋漁業和濱海旅遊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 2009年成人高等學校專升本考試《生態學基礎》真題
    2009年成人高等學校專升本考試《生態學基礎》真題2009年成人高等學校專升本考試《生態學基礎》真題:本試卷總分150分;共有五類型題目一、單選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意的。請將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號內。
  • 2018成人高考專升本《生態學基礎》衝刺練習及答案(1)
    什麼是生態學?它一般有哪些運用領域?2. 請簡要闡述自然選擇理論。3. 什麼是自疏?最可能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3/2自疏法則?四、論述 (每題15分,共30分)1. 捕食是否對被捕食種群只有害處?請舉例說明?(15分)2.
  • 2008年專升本《生態學基礎》真題試卷
    2008年專升本《生態學基礎》真題試卷一、1.選擇題0. 下列屬於生態系統大型消費者的是A.真菌B.植物C.肉食動物D.細菌1.經典生態學研究的最低層次是A.生物個體B.生物種群C.生物群落D.生態系統4. 蟲媒植物與其傳粉昆蟲之間的關係是A.寄生B.共生C.捕食D.競爭5.
  • 2018成人高考專升本《生態學基礎》衝刺練習及答案(1)_專升本成人...
    什麼是生態學?它一般有哪些運用領域?2. 請簡要闡述自然選擇理論。3. 什麼是自疏?最可能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3/2自疏法則?四、論述 (每題15分,共30分)1. 捕食是否對被捕食種群只有害處?請舉例說明?(15分)2.
  • 有趣的食物鏈 課堂的新生態
    師:同學們,像小蝦、魚、人類之間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我們稱為「食物鏈」,用箭頭的形式表述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小蝦→魚→人類。(點評:根據學生的提示,一起總結出對「食物鏈」的理解,並告知學生食物鏈的表示方式,這是本課程體系的核心——倡導概念性思維的教學)師:同學們,回到我們剛開始的話題,再來觀察這條食物鏈,如果人類突然不吃魚了,魚的數量會怎樣?
  •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這怕是有什麼誤會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 這麼想就是對食物鏈 誤會大了! 城 市 文化範 食物鏈是「金字塔」還是「閉環」?
  • 微量元素與食物鏈學術論壇暨中國農學會微量元素與食物鏈分會2020...
    微量元素與食物鏈學術論壇暨中國農學會微量元素與食物鏈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第一輪通知)微量元素屬於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資源,作為維持人類和動物健康和生長必不可少的營養素,幾乎參與人類和動物的所有生理生化活動
  • 世衛:沒有證據表明食物或食物鏈參與了新冠病毒的傳播
    但他稱,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食物或食物鏈參與了這種病毒的傳播」。邁克瑞安瑞安說:「人們不應該害怕食物,也不應該害怕食品包裝、加工或運輸。食物非常重要。我不願意去想我們會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我們的食物有問題,或者我們的食物鏈有問題。我們現在承受的壓力已經夠大了。據NBC新聞報導,在過去四天裡,中國三個城市報告在進口冷凍食品表面發現了病毒,這引發了人們對病毒可能通過食品傳播並導致新疫情爆發的擔憂。
  • 2013成人高考生態學基礎複習:第一章 緒論
    1、下列表述正確的是(C)  A.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形態的一門科學  B.生態學是研究人與環境相互關係的一門科學  C.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一門科學  D.生態學是研究自然環境因素相互關係的一門科學  2、生態學作為一個科學名詞,最早是由(A)提出並定義的  A.E.Haeck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