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宗院士:神經外科學期待再飛躍—資訊—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趙繼宗

■本報記者 馮麗妃

「21世紀,轉化醫學理念將繼續促進對腦結構和功能以及對腦疾病預防和治療的研究。」中科院院士趙繼宗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百年來,神經外科學經歷了兩次飛躍,當前亟待突破挑戰,再次實現縱深式跨越。

在過去100年中,神經外科學的發展同樣是一部轉化醫學的歷史。趙繼宗表示,19世紀中末期運動、感覺、記憶等三大腦功能區的發現開啟了經典神經外科學的大門。此後,計算機斷層掃描(CT)以及磁共振(MIT)等醫學影像學技術的誕生和發展,為全新的腦功能定位研究以及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

「如今,現代神經外科學在腦功能研究以及腦發育評價中已發揮巨大作用,如對早期診斷痴呆和癲癇病灶等表現出巨大的潛力,同時傳統手術理念也因此被改變。」他舉例說,在現代化的「一站式」雜交手術中,磁共振和機器人等手術器械設備的應用以及先進的麻醉技術為手術中喚醒、微骨窗開顱、腦溝入路等手術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微創神經外科手術從腦解剖保護到腦功能保護的飛躍正在逐步實現。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治療病患的基礎上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是現代醫療追求的新目標之一。然而,當前神經外科發展仍面臨減少治療本身帶來的神經功能損傷等系列挑戰。

神經損傷機制和神經保護策略是當前神經外科的挑戰之一。趙繼宗表示,過去數十年的研究在這一領域已經有一定收穫,但如何把這些治療策略從研究成果轉化為切實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同樣是嚴峻的挑戰,需要多學科的合作。

預防和早期診斷這些疾病也是當前挑戰之一。尋找可靠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生物標記物在早期診斷,特別是沒有明顯症狀情況下排查或是鑑別診斷神經系統疾病中具有重要意義。趙繼宗表示,我國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眾多,應該儘快建立規範、全面、可共享的臨床資料庫和樣本庫,利用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完成科學普及和教育,加強針對性的篩查,以求儘可能達到預防神經系統疾病,並使患者儘早地得到診斷和治療的目的。

「當前神經刺激器治療帕金森病、強迫症等技術已經成熟,通過定向幹預腦內特定合團來治療癲癇、植物狀態和戒毒的方法也在探索中。」在趙繼宗看來,隨著神經外科服務領域的不斷擴展,神經外科學正在成為腦重大疾病防治的轉化醫學研究平臺和基地,這一學科將面臨新的發展使命。

面對未來,趙繼宗表示,神經外科學的發展將會不斷推動醫學向縱深處拓展。比如建立全面、準確、不同層面的人類全腦甚至是全中樞神經系統圖譜;開發通過人為刺激特定神經傳導通路從而模擬自然神經功能的技術;深入了解不同神經細胞體或核團的活動與人類特定行為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些都是不久的將來有望達到的目標,在此過程中,神經外科學註定要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科學報》 (2014-06-26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趙繼宗院士:科研創新助推學科進步 掀開神經網絡外科新篇章
    儘管如此,在經過經典神經外科時期、顯微神經外科時期和微創神經外科時期的3個階段後,中國神經外科不僅彰顯了快速發展的勃勃生機,而且躋身國際先進行列。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系趙繼宗教授在腦血管疾病和顱腦腫瘤的外科診治上建樹頗豐,堅持不懈開展科學研究和臨床研究,為推動我國神經外科學領域的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是該領域的裡程碑式人物。
  • 趙繼宗院士在藏完成高難度外科手術
    原標題:趙繼宗院士在藏完成高難度外科手術   為進一步推進和落實「趙繼宗院士西藏神經外科技術指導中心」的工作,助力醫院神經外科發展,9月17日,北京天壇醫院的趙繼宗院士在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完成了一臺高難度神經外科手術——腦血管動脈瘤手術,使我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國家頂級專家的診治。
  • 趙繼宗院士獲香港外科醫學院榮譽院士報告
    2017年9月22日-24日趙繼宗院士到香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會見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院士和參加香港外科醫學年會並獲得香港外科醫學院
  • 趙繼宗院士榮獲香港外科醫學院榮譽院士稱號
    2017年9月26日2017年9月22日-24日,趙繼宗院士到香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 院士專家進藏助力神經外科醫學發展(5)
    新華社照片,拉薩,2019年9月17日院士專家進藏助力神經外科醫學發展9月17日,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通過直播視頻觀摩趙繼宗院士腦動脈腫瘤手術示範。當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趙繼宗來到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為患者做腦動脈腫瘤手術,並對西藏當地醫院醫生進行現場指導。2019年8月30日,「趙繼宗院士西藏神經外科技術指導中心」在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成立,以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為支點,輻射促進西藏全區神經外科發展。
  • 簡訊| 中華神外雜誌(英文)被Scopus收錄 趙繼宗院士寄語
    我國著名神經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繼宗教授引領並親自組建了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CNJ,《中華神經外科雜誌(英文)》)編輯部,並於2015年經國家廣電總局批准正式創刊( 季刊,英文,大16開,64面,CN 10-1275/R, ISSN 2095-9370)CNJ雜誌根植於祖國大地,快速地向世界展示我國神經外科的學術成果,同時吸引全球的優秀科學家在我國的陣地進行學術交流
  • 科學網—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關於公布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 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院士對本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進行了通信投票,經中國科學院各學部常委會審議,確認初步候選人145 位。 現予公布。
  • 中美共建腦科學研究所—新聞—科學網
    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強伯勤、張亞平、沈巖、趙繼宗、葉玉如,美國科學院院士、MIT-McGovern所長羅伯特·德西蒙等圍繞當前國際上阿爾茨海默氏症研究的最新進展以及對新的動物模型的期待、臨床腦科學轉化等議題進行了探討。 籌備中的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團隊由羅伯特·德西蒙牽頭,核心成員包括著名神經遺傳學家馮國平等。
  • 中科院公布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新聞—科學網
    經過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並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201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為391位。有效候選人名單將於5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網站和中國科學院學部網站登載。 據了解,中科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於今年1月啟動,計劃增選院士的名額不超過60名。
  • 教師節特刊| 致敬最可愛的人:系統盤點神經(腦)科學的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解剖學家。1973年畢業於美國東北大學生物系。197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國輝院士20餘年來一直從事哺乳動物視覺系的發育、可塑性及再生研究。發現了雙眼視網膜在其靶區(上丘及外側膝狀體)投射的一些重要規律。
  • 提出神經網絡構建非絕熱勢能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提出神經網絡構建非絕熱勢能面新方法
  • 2019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公布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
    2019年8月1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本次增選名單共181人,其中本次入選名單中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科學家共32位。目前,該學部中科院院士共146人。
  • 28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效候選人正式公布(附表)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發布公告說,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推薦工作已於2007年4月30日結束,經過院士與歸口初選部門推薦,並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為287人,並對外正式公布。
  • 教師節特刊|致敬最可愛的人:系統盤點神經(腦)科學的院士
    段樹民院士長期從事神經生物學研究。楊雄裡楊雄裡(1941.10- ),男,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神經生物學家、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腦科學計劃的籌建者和推動者。復旦大學教授、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神經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長春理工大學雙聘院士、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名譽院長,鄭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 李小文院士之科學網博客
    李小文院士科學網博客【點擊進入】 李小文院士最後一篇博文: 【地圖之問】答田青博主
  • 1065位兩院院士本科就讀院校分析,北京大學位居榜首
    「基於院士成長數據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榜單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為依據,以1949年(本科畢業年)為時間起點,梳理分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1065位院士的本科院校數據。榜單顯示,北京大學高居榜首,展現了北京大學本科教育的矚目成果。一起來看看吧!
  • 李小文院士逝世。
    就讓我們借科學網這個平臺,發起對小文老師的悼念活動,寄託我們的哀思吧!         再另,老虎(李學寬)博友建議我們搜集一些李小文老師與科學網博友交往的照片,讓大家重溫他的音容笑貌,我覺得這個建議挺好,大家一起行動吧。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士) 傳播科學,探索真知;擔當歷史,啟迪未來。祝賀《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周年!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第二屆醫藥產業創新與成果轉化博士後學術交流活動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