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宗
■本報記者 馮麗妃
「21世紀,轉化醫學理念將繼續促進對腦結構和功能以及對腦疾病預防和治療的研究。」中科院院士趙繼宗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百年來,神經外科學經歷了兩次飛躍,當前亟待突破挑戰,再次實現縱深式跨越。
在過去100年中,神經外科學的發展同樣是一部轉化醫學的歷史。趙繼宗表示,19世紀中末期運動、感覺、記憶等三大腦功能區的發現開啟了經典神經外科學的大門。此後,計算機斷層掃描(CT)以及磁共振(MIT)等醫學影像學技術的誕生和發展,為全新的腦功能定位研究以及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
「如今,現代神經外科學在腦功能研究以及腦發育評價中已發揮巨大作用,如對早期診斷痴呆和癲癇病灶等表現出巨大的潛力,同時傳統手術理念也因此被改變。」他舉例說,在現代化的「一站式」雜交手術中,磁共振和機器人等手術器械設備的應用以及先進的麻醉技術為手術中喚醒、微骨窗開顱、腦溝入路等手術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微創神經外科手術從腦解剖保護到腦功能保護的飛躍正在逐步實現。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治療病患的基礎上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是現代醫療追求的新目標之一。然而,當前神經外科發展仍面臨減少治療本身帶來的神經功能損傷等系列挑戰。
神經損傷機制和神經保護策略是當前神經外科的挑戰之一。趙繼宗表示,過去數十年的研究在這一領域已經有一定收穫,但如何把這些治療策略從研究成果轉化為切實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同樣是嚴峻的挑戰,需要多學科的合作。
預防和早期診斷這些疾病也是當前挑戰之一。尋找可靠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生物標記物在早期診斷,特別是沒有明顯症狀情況下排查或是鑑別診斷神經系統疾病中具有重要意義。趙繼宗表示,我國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眾多,應該儘快建立規範、全面、可共享的臨床資料庫和樣本庫,利用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完成科學普及和教育,加強針對性的篩查,以求儘可能達到預防神經系統疾病,並使患者儘早地得到診斷和治療的目的。
「當前神經刺激器治療帕金森病、強迫症等技術已經成熟,通過定向幹預腦內特定合團來治療癲癇、植物狀態和戒毒的方法也在探索中。」在趙繼宗看來,隨著神經外科服務領域的不斷擴展,神經外科學正在成為腦重大疾病防治的轉化醫學研究平臺和基地,這一學科將面臨新的發展使命。
面對未來,趙繼宗表示,神經外科學的發展將會不斷推動醫學向縱深處拓展。比如建立全面、準確、不同層面的人類全腦甚至是全中樞神經系統圖譜;開發通過人為刺激特定神經傳導通路從而模擬自然神經功能的技術;深入了解不同神經細胞體或核團的活動與人類特定行為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些都是不久的將來有望達到的目標,在此過程中,神經外科學註定要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科學報》 (2014-06-26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