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手辦」為什麼剛出土就失去顏色?_新華報業網

2020-12-07 新華報業網

  最近,有一本書引起了人們對秦始皇兵馬俑的關注,那就是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結合多年一線考古日記,把自己參與發掘兵馬俑、秦都鹹陽城的故事寫進書中,取名為《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與城》。

  許衛紅把這些造型逼真、體型高大的陶質兵馬俑描述為秦始皇的「手辦」。秦始皇為了讓自己的「手辦」更栩栩如生,這些陶俑在燒制完成後又被實施繪彩。

  但是,在目前發現的很多壁畫、陶俑出土後剛一接觸空氣,還沒等人們仔細研究一下呢,顏色就沒有了。我們可就只能看到灰撲撲的牆壁和泥人了。

  那麼,為什麼秦兵馬俑、敦煌壁畫等壁畫、陶俑出土後,剛一接觸空氣便失去了顏色?有些就不會?

  這時候肯定就有小夥伴好奇了,那麼同樣是陶俑,為什麼更年代更加久遠的戰國俑沒有掉色,而用了最新技術的兵馬俑反而這麼脆弱呢?

  首先,經過中外專家的大量實驗發現,秦兵馬俑表面上的彩繪主要由有機底層和彩色顏料構成。其中有機底層的主要成分為生漆,這是一種天然樹脂塗料;而彩色顏料主要是由礦石製成的礦物顏料。

  這裡就不得不感嘆一下秦始皇的有錢任性,不過,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為了讓自己的「手辦」更加鮮豔好看,使用了當時最新的技術,將生漆這種煉製繁瑣的材料大量用在兵馬俑上面。

  殊不知,貴的東西往往也是嬌貴的。兩千年後的今天,他的豔麗的手辦剛剛重新面世,顏色就掉光了,變成了灰撲撲的樣子。

  兵馬俑表面的彩繪為什麼會受到損害?科學家們提出了如下幾個原因:

  >>>>生漆失水開裂

  當兵馬俑出土以後,外界的空氣要比地下乾燥很多,生漆失水皺縮,就會捲起開裂,從兵馬俑表面脫落。

  >>>>自然環境的侵蝕

  有史料記載,驪山墓葬建成後,經歷了多次洪水,洪水進入俑坑內長期浸泡兵馬俑,對表面的彩繪產生了損害。

  >>>>人為破壞

  據史料記載,項羽攻入秦宮後,曾經火焚秦始皇陵墓,有專家認為兵馬俑失色和火焚也有很大的關係。

  >>>>紫外線的破壞

  最新的觀點認為,兵馬俑在地下塵封千年,周圍的環境比較穩定,被發掘出來以後,外界的紫外線和氧氣等與表面的顏料迅速發生反應使其氧化失色。

  既然兵馬俑是因為始皇帝財大氣粗,用了昂貴的塗料才導致容易掉色,那壁畫褪色又是為什麼呢?

  這裡首先要知道,我國的壁畫種類繁多,但不論是石窟寺壁畫、寺院還是墓室裡的壁畫,基本都由支撐結構、地仗層和畫面層三個部分組成的。

  巖石、磚層、疏鬆沙礫一般組成支撐結構;而地仗層,一般為泥層或泥灰層,通常由麥草泥層及幹後收縮性小的其他泥層組成,它們中有的加麻纖維,有的加棉花纖維,目的就是增加比表面積(比表面是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通常指內表面積),使之更難產生裂縫。而壁畫的褪色問題,自然是出自畫面層。

  而且很多壁畫發現時還是很鮮豔的顏色,卻沒多久就褪色了。對於這個問題,專家們也是十分頭疼。

  我國對於壁畫的研究大概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通過對古代壁畫顏料進行X射線衍射分析,知道了古人所用的顏料都是各種各樣的有色礦物磨製而成。

  在這些顏料當中,譬如石青、青金石等礦物顏料可謂是「皮糙肉厚」,水和光,甚至空氣中的一些腐蝕性強的物質都拿它們無可奈何。

  但有些顏料可就沒有這麼堅強的身軀,例如紅色的鉛丹,歷經歲月,早已變成了棕黑色,真是「紅顏易老」啊。

  剛開始人們認為,鉛丹變色的過程是受到了大氣中一些含硫的化合物的影響,變為黑色的硫化鉛。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沒有確切的依據。

  1988年,我國敦煌研究院的李最雄博士最終找出了鉛丹變色的原因:

  鹼性基質與高溼度促使鉛丹發生化學反應;紫外線引起鉛丹發生光化學反應。除了鉛丹以外,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土紅(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也是用作紅色顏料的常客。硃砂吸收光發生反應轉變為黑色物質,不過這與鉛丹的變色相比緩慢很多。至於土紅,本身就是鐵的氧化物,在潮溼空氣與強光中都很穩定。

  現在我們偶爾可以看到一些仍有顏色的彩色兵馬俑,但是這都是在相關專家精心保護下的結果。

  不管是壁畫還是陶俑表面的彩繪,褪色都是由其顏料的材質和外界環境的幹擾引起的。

  我國現在還有很多埋在地下沒有挖掘的彩色壁畫和陶俑,保護我國的壁畫和陶俑等文物任重道遠,相信將來有一天我們可以看到有完整色彩的兵馬俑。

  審核專家:甘強

  北京理工大學講師,應用化學博士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的「手辦」為什麼剛出土就失去顏色?
    秦始皇為了讓自己的「手辦」更栩栩如生,這些陶俑在燒制完成後又被實施繪彩。色彩復原的兵馬俑 來源 | 網易號但是,在目前發現的很多壁畫、陶俑出土後剛一接觸空氣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現場(攝那麼,為什麼秦兵馬俑、敦煌壁畫等壁畫、陶俑出土後,
  • 火山噴發_新華報業網
    新華社發(阿迪亞攝)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_新華報業網
    (本報北京、布魯塞爾、華盛頓、裡約熱內盧、約翰尼斯堡12月4日電記者曲頌、方瑩馨、吳樂珺、張遠南、李瀅嫣)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
  • 秦始皇「手辦」兵馬俑的秘密:「地下軍隊」如何煉成?
    秦始皇「手辦」的秘密  在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時,許衛紅擔任發掘領隊。  許衛紅清理彩繪陶俑(攝影:夏居憲)  「造型逼真、體型高大的陶質兵馬俑站立在坑中,仿佛是這三座地下室的主人,實際上不過是秦始皇的『手辦』。」許衛紅如此描述道。
  • 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月面自動採樣封裝_新華報業網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 我國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_新華報業網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 中國氣象局:預計12月有5次冷空氣影響我國_新華報業網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 「十三五」期間海關累計截獲植物有害生物8858種_新華報業網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 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_新華報業網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內消費升級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20BJY00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
  • 閉卷考試的武漢人說給開卷考試的石家莊人的肺腑之言……_新華報業網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年報」(ID:zqbcyol)、「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PEEKER品客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
  • 我國「西氣東輸」累計輸送天然氣逾5400億方_新華報業網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 世界上「最大的緊壓茶」落戶雲南騰衝_新華報業網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 香港迪士尼樂園及海洋公園12月2日起將暫停營業14天_新華報業網
    (周偉琪 金東)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 世界氣象組織:今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_新華報業網
    (記者 張婧昊)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 美食藥管理局前局長:預計年底三成美國人將感染新冠病毒_新華報業網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 兵馬俑剛出土的樣子,幾乎沒人看過,出現了5分鐘,隨後消失不見
    兵馬俑剛出土的樣子,幾乎沒人看過,出現了5分鐘,隨後消失不見春秋戰國之後,我國經歷了禮崩樂壞的社會變遷,周天子去世,得到了風光大葬,從此以後,厚葬之風興起。專家證實,頭俑為秦始皇陵的陪葬文物,這一片地方可能還有大量的陪葬俑,於是乎,龐大的秦始皇陵挖掘工程開始了。之後的幾年時間裡,考古學家在這裡總共挖掘了三個坑,出土的秦俑有很多的形態,還有馬車等等,完全就是按照秦始皇生前的軍隊來建設的。兵馬俑直觀的給我們展示了秦朝的軍事情況,兵種、士兵的素質、武器等等。
  • (撕裂的美國)國際銳評丨政治極化不斷消耗美利堅的生命力_新華報業網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 秦始皇陵發現已46年,為什麼至今還不挖?德國核磁掃描專家:不能開
    ,可以看出秦始皇陵的面積很大,那麼秦始皇陵的面積有多大呢? 今天,隨著考古學的發展,一些不同朝代、不同世代的帝王陵墓陸續被發掘出來,依靠出土的古代文物,人們可以用實物來驗證史料,對我們的歷史有更準確的了解,但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陵墓早在1974年就被發現了,那麼為什麼至今還沒有被發掘出來呢?
  • 今年前10個月,江蘇新報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423例_新華報業網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 陝西發現秦始皇祖墳,出土一隻「黃金啄木鳥」,專家:商朝的圖騰
    陝西發現秦始皇祖墳,出土一隻「黃金啄木鳥」,專家:商朝的圖騰 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即秦朝的開國皇帝嬴政的陵寢,就是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裡處的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當初秦始皇陵被民眾們無意中發現後,成為我國考古學界乃至世界考古學界的一件重磅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