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以太楚門,最近在嘗試寫一些深度思考的復盤筆記,我刻意從選題池眾挑了最難寫的一個話題,洞見未來
讀完這篇文章,估計需要20分鐘,希望你能夠有所啟發。
丨從一個小測試開始
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測試:
假設一個場景,你和朋友在商業中心閒逛,碰到了一個網絡節目的街頭採訪,給你的一組問題是:
有人說,未來街上跑的基本都是無人駕駛汽車,你覺得可能麼?有人說,我們這一代人,人均年齡能活到100甚至120歲,你覺得可能麼?有人說,未來人手一個增強現實(AR)眼鏡,你覺得有必要麼?如果你回答YES的話,簡單解釋下為什麼。
10秒鐘,想想你的答案。
在1999年,曾有人在美國街頭做過同樣的一個調查:」你有手機嗎?」「你覺得你需要手機麼?」」為什麼?」
為幫你省點流量,我把訪談記錄貼出來吧(視頻連結見參考資料【1】)。第一位大叔說:有手機也沒用,反正也沒人會打給我。
另一位小姐姐說,電話答錄機就夠了呀,在路上、火車或者開車,接電話都不合適。
其他更多人,也努力給出了『完全不需要手機』的合理解釋:
現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智慧型手機成了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甚至人們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又加了兩層,WiFi需求(WiFi needs)和電量需求(Battery needs)。
這個紀錄片,僅僅是反映當時的人們見識短淺麼?不,我們看看1999年前後的手機發展史【2】:
1995年
第一款「翻蓋手機」摩託羅拉8900問世。
第一款可自編鈴聲手機——愛立信GH398。1998年
第一款內置遊戲手機諾基亞6110。1999年
第一款摺疊式手機摩託羅拉掌中寶328c。第一部智慧型手機摩託羅拉天拓A6188
發現什麼了麼?其實在1999年,已經有大量廠商發布了手機產品,只是大家還沒有意識到,這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而已。
回過頭想想上面三個問題,是不是跟現在的VR、AI有點似曾相識?
知名科幻小說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說過:「未來已來,只是尚未平均而已。」
我們未來生活的樣子,其實現在已經發生了,只是還在實驗室裡、在創業公司裡、在富人和極客的家裡,還沒有普及到所有人而已。
丨洞察未來的能力段位
如果按照『對未來的洞察能力』來劃分的話,我們可以把人們劃分為4個段位:
1)多數活在當下的普通人
其實絕大多數人都並不關心未來是什麼樣,也並不需要關心。
相比於『未來機器人會不會搶走我們的工作機會』,他們更關心的問題是『體重降不降』和『薪水漲不漲』的問題,與其抬頭望天,不如低頭好好工作,開心生活。
2)能夠預測發展趨勢的聰明人
對於喜歡閱讀、獨立思考的人來說,判斷『未來的發展趨勢』其實並不太難。比如:
未來5G一定會研發推廣,而且會變得很便宜。
教育質量越來越高,外教不再是什麼富人才能享受的稀缺資源。
人工智慧未來會替代很多行業,比如銀行櫃員、電話客服等等。
只要你知道『科技以人為本』和『科技爆發不可逆轉』兩條規律,大膽往後面推測,幾乎多數預測都會成真。
3)能預知大致時間點的行業專家
這個到了『預測時間點』階段,才是真正挑戰的開始,我們都知道人工智慧會改變很多領域,但什麼時候會顛覆銀行呢?這個答案極少人能回答清楚。
通常,特定領域的大學教授、專業風險投資人、行業頂級專家,會持續思考這些問題,他們的答案最接近文問題的真相。
4)預測並親手實現的創業者
真正的最高段位洞察者,是創業者。
他們有了自己的判斷後,會制定一個願景,組建一個公司,花上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去實現那個願景。
甘地說過一句名言,Be the change that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如果你想看到世界變成那個樣子,那就去親手實現它。
明勢資本在投資了馮大輝(Fenng)無碼科技後,在宣傳稿了引用了林肯的一句口號:」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參與創造未來。」
你看,創業者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人。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最典型的洞察者。
丨典型四段位洞察者:王興
在國內創業圈,王興以思考極深聞名。
他有兩張圖在圈內知名度很高:
第一張圖,王興早年在創立美團時,就分享過他預測網際網路趨勢的「四縱三橫」理論【3】
「四縱」為娛樂、信息、通信、商務四大領域,而「三橫」是說每五年左右,會有一個大的技術變革,逐漸影響這四個領域,四縱三橫的交匯處就會有不同的機會。(王興最後又在自己的總結上加了一個預測,也就是未來的「物聯網」發展,所以圖示其實是湊成了四縱四橫,其他的三橫分別是搜索、社交、移動)
這個預測思路,成為後來很多創業者和投資人判斷趨勢的重要參考。
第二張圖,王興在美團2013年的年會上,放出了一頁PPT,為美團做了一份3年和8年銷售規劃。【4】
在2013年初,當初美團年GMV只有55.5億,王興就拋出了一個千億和萬億的規劃,直逼阿里體量。當初很多人都不相信,簡直狂妄至極。
可是王興就是有本事帶著團隊,把這些目標拆解開來,一年一年都給實現了。優秀的執行力就是,當你把3個、5個不可能的目標都實現以後,後面的目標別人會開始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他說:「創業對我來說是改變世界的方式,我希望活在一個更希望生活的世界裡,但我等不及讓別人去打造這個世界。」
2015年我在美團工作,在一次內部CEO溝通會上,有人舉手問了王興一個問題:大家都覺得你預測未來很準,第一時間抓住了很多風口,你有什麼獨特方法麼?
前面王興自謙的話我不記得了,但他後面的答案我至今印象深刻:
預測未來幾乎是最難得事情,其實很難預測,不過也有一些辦法:1)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尋找規律。2)看看別人的預測,然後體會和學習3)翻出來歷史上的預測,對比一下現在是不是準,然後學習。
然後他笑了笑,隨意的坐在前排的桌子上,接著說:
其實美團的很多業務,我能判斷大概有些業務一定會發生,但無法準確判斷時間點。所以我們就每隔一兩年,派個團隊上去試一下嘍,總不會太錯過機會。
這幾乎算是美團一個做新業務的精髓了。
我在美團工作的時候,見證了公司用多個切入點撲到過美容美髮業務、上門業務、智能餐廳業務。雖然多數都失敗了,但重要的機會(外賣/零售等)美團每個都抓住了。
最後一個問題:如何提升洞察未來的能力?
丨洞察未來的方法
我曾收集過很多牛人對成功復盤的反思,包括王興、ElonMusk,貝索斯、張一鳴等,總結成一句凝練的話,就是:在變化的世界,抓住一些不變量。
1)抓住」時間」的不變量:歷史規律。
幾年前,我一直有一個困擾:人類學習歷史到底有什麼意義?研究清楚尼安德特人是兩萬四千年消失,或者一萬四千年,有什麼意義?如果我們把這些研究歷史的精力和資源放在解決現在問題上,豈不是效率更高?
直到後來我意識到,我們對於現狀和未來的很多洞察,都是基於歷史形成的。邱吉爾說,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見多遠的未來。當你把很多事情,放到時間軸上來看的話,完全就不一樣了。
人們總是以線性思維來判斷未來,比如:我現在在工廠每個月賺1萬塊錢,假設不漲薪也不降薪的話,三十年退休,我大概能攢360萬。
而我們這個時代的技術爆炸,往往是指數級發展的。比如摩爾定律預測,計算能力每18到24個月會翻一倍。下面這幅圖來自《奇點臨近》這本書:
「我過去曾說這是技術商業史上最重要的一幅圖。現在,我想說,這是有圖像以來最最重要的一幅圖。」著名風險投資家Steve Jurvetson說。
身在一個指數級爆炸的世界裡,人們習慣的線性思維往往全都是錯的。我們總是高估了新技術對現在的影響,而低估了對未來的影響。
下面這個圖來自一篇對我後很大啟發的文章(收藏在我印象筆記裡,我打了99分)《為什麼霍金、比爾·蓋茨這些大佬們,讓我們警惕人工智慧?》【5】
我們對於歷史的思考是線性的。當我們考慮未來35年的變化時,我們參照的是過去35年發生的事情。當我們考慮21世紀能產生的變化的時候,我們參考的是20世紀發生的變化。
線性思考是本能的,但是但是考慮未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指數地思考。一個聰明人不會把過去35年的發展作為未來35年的參考,而是會看到當下的發展速度,這樣預測的會更準確一點。當然這樣還是不夠準確,想要更準確,你要想像發展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總結一下,總結歷史可以發現」時間線上」的規律,來幫我們預判未來。
寫到這突然想到一個有意思的事,我一直好奇,王興在2013年畫的那個增長曲線(上圖),是怎麼算出來的?猜測一定是個精細的財務預測,有大量的業務數據進行的評估。直到後來聽到某個美團高階總監說:想太多,,哪有那麼複雜,對於一個超高天花板、高增長的電商業務,增長都是類似的,照著淘寶和京東的曲線畫一遍,就是這個了。
OK繼續,下一個預測思路,看本質。
2)抓住」空間」的不變量:事物本質。
做產品經理久了,有個基本功是一定要練到家的,挖掘背後的真實需求。
用戶跟你說,這個外賣排序太亂了,你應該按距離排序。其實背後需求是,我想快速找到最近的餐館,我餓了等不及了。這時候你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做一個15min快送專區,而不是把列表默認為按距離排序。
世事千萬變,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視角,會導致表象千變萬化。如果你今天被A觀點左右,明天又被BCD觀點所折服,那麼你將永遠無法真正洞察事情的真相。
我們這一輩子,我們可能需要思考幾萬個問題,但如果我們落回到本質上,只需要想清楚這幾十個問題,就足夠應付絕大多數的決策了;
我是誰,我想要什麼?人的本質需求有哪些?公司的本質什麼?商業的本質是什麼?商業競爭壁壘的本質是什麼?國家存在的本質是什麼?藝術作品的本質什麼?
技術一直在革新,時尚一直在飄忽不定,熱點也一直在層出不窮,而人性不會變,本質需求不會變,商業本質不會變。
2014年初,某次坐動車睡不著,我突發奇想,想整理下人都有哪些需求,於是掏出筆記本,寫了一篇《亙古千年,需求不變》的筆記。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太抽象了,作為一個具體的人,其全部時間/金錢都會花在衣食住行、健康、Sex、娛樂、藝術這些事情上面,而每個事情,可以按照疼痛程度、頻次、覆蓋人群等被丟到不同的象限。
以出行為例,無非分為國際長途、國內長途、城市內長距離和3KM內短途,李白當年坐著轎子進宮寫《清平調》,和你騎著摩拜去國博看一場展覽,沒有本質區別。
當我把人們的時間按照需求場景拆一下,然後再把古今中外的各種產品丟進去,一瞬間,突然就覺得一切都有序了。
回到結論,洞察未來的根本方法,其實就是在變化的世界裡,抓住一些不變量。
這個變量就是規律和本質。再深看一步,其實這就是邏輯學中的歸納法和演繹法。
如何更近一步了解未來呢?歸納法的方法是,不斷分析歷史經驗,不斷總結規律,然後用來指導我們做判斷。而演繹法的思路是,設法洞悉事物的本質,然後不斷推導,用來指導具體的問題。
五)最後
『洞察未來』從來都是一個最難的任務,真正有價值的洞察,需要針對某個領域,持續的實踐、觀察和思考,然後才能收穫一些」真知灼見」的預判。
這幾千字的文章,如果能給你一些思考角度和啟發,足矣。
2017年底,我被派組建一個小分隊探索新業務,我把內部小組的微信群名改成了: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在文章《創始人最難邁過的坎是什麼?》裡說【6】:
(創業)最難的是眼高手低,你要雌雄同體,要有宏觀思考的能力,保持對未來的想像力,保持大的格局,你又必須腳踏實地從非常小的點切入。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存在天然的矛盾。而成為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必備能力之一就是提升洞察能力,形成對未來」穩定的判斷」,才不至於在表象中迷失。
參考文章
【1】《1999接頭採訪:你需要手機嗎?》
http://weibo.com/p/230444538d438e94692e2349aa92fd98fb7474
【2】《史上最全最詳細手機發展史》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121/14/23665_705846576.shtml
【3】《為什麼「持續賭小概率事件」的人才能成功?》
https://xueqiu.com/1948398032/82762836
【4】《2013年美團網年會王興演講全文》
http://baixiaosheng.net/2226
【5】《【深度】從摩爾定律指數增長,看庫茲韋爾如何預測未來三十年》
https://www.huxiu.com/article/126497/1.html
【6】《曾鳴:創始人最難邁過的坎是什麼?》
http://www.sohu.com/a/226368321_11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