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ID:zgtrend)震穀子
這個十一,川普終於沒再一次上杆子給中國添堵。他前兩次向中國揮舞大棒,一次在端午,一次逢中秋。
在中國商務部宣布對600億美元美國輸華商品徵稅作為回應後,美國暫時按兵不動。沒有如當初說的那樣,如果中國採取進一步行動,美國便要怎樣怎樣。
2500億已經落地,中國相關企業、國民當然會如履薄冰,但美國一邊也不大好受。兩邊都在想著規避風險。
這是一場「經濟冷戰」。有步步升級的前車之鑑,有川普在,沒人知道下一步將怎樣
在這場中美交鋒中,有一片地方的人民卻忙著印鈔票、忙著搞大基建、忙著招聘工人,更重要的是忙著躺在家裡數錢。這個宛如天堂的地方在哪裡?
這裡是東南亞,就躺在你這個十一的旅遊目的地清單裡。
當地的人甚至都忘記了幸福是怎樣開啟的。
早在10年前,一個叫Sara Bongiorn的美國女作家,出版過一本叫做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的暢銷書。Sara是個經濟記者,決定讓自己的家人一年內不再購入任何中國商品,看看會發生什麼。
結果,他的家具出了故障無法修理。因為,不僅配件是中國的,連維修工具也是。不用中國產品也增加了家庭衛生的打掃難度,因為吸塵器裡的過濾芯全是中國產品。以前能輕易抓住老鼠的捕鼠器也不能買了、燈泡壞了也沒得換。而到了丈夫的生日,想買蠟燭,Sara開車連跑了6家雜貨店,都沒有買到非中國產的,最後只能作罷。
一年遠離中國製造不僅掏空了Sara一家的錢包,更是耗幹了這一家人的精力,原本幸福的生活變得疲憊不堪。
無孔不入的「made in China」,讓無數中國人民甚至其它國家的人民驚嘆不已。2012年7月2日的《時代》周刊封面赫然寫著「中國製造」;中國義烏生產著全球超過六成的聖誕製品——可以說,沒有中國,美國人連聖誕節都過不好。
而現在,情況已經改變,不留情面。
中國製造正在淡出普通美國人的生活。
去一個大型的零售超市轉上一圈就明白了。玩具和電子產品依然還是「中國製造」的天下,但是到了衣物、家居產品以及化妝品,大部分都來自其他國家甚至「美國製造」,這一部分已經被越南、馬來西亞、印尼……一串名字佔據。
其實,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去產能的不斷推進,產業轉移是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東南亞這臺燒得通紅的機器,早就開始不斷往世界吐出由它生產和組裝的商品。
現在這個趨勢開始加速。
9月13日,彭博社援引中國美國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的調查表示,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深化,中國430多家美國公司中約有三分之一已經或正在考慮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海外。東南亞是他們的首選目的地。
最近,就連一些屬於中高端產業的中國電子科技公司,也選擇把產地遷往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地區。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東南亞最具吸引力的有哪些地方?哪些產業,在這次產業轉移中異軍突起?東南亞地區的未來,值得投資嗎?
01
中國企業這一波向東南亞地區的產業轉移潮,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外國品牌外資企業在華代工生產;二是全球產業鏈上的外資企業配件生產;三是中資企業的部分生產環節。
從製造業角度來看,中國絕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建立了全世界門類最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2017年,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53倍。
如果說「世界工廠」讓中國成為了「新興發展中國家」,那麼中國要進一步成為「新型發達國家」,要靠產業升級,靠成為「世界消費市場」。
從生產大國到消費大國的蛻變過程中,產業轉移成為了自然而然的變化。東南亞地區的區位優勢,以及日漸增長的生產能力和相對低廉的生產成本,吸引著商人們蜂擁而至。
瑞典時裝零售巨頭H&M已將成衣生產廠從中國搬到了緬甸;生產工廠數量在中國佔六成的日本服裝企業ONWARD HOLDINGS計劃將生產部門向柬埔寨轉移,目前已在當地設置辦事處;日本服裝企業Adastria過去約8成生產依賴中國,目前也在越南、泰國、印尼採購原料並啟動生產線,計劃未來2-3年將東南亞生產比例提高至3成。……
二戰後,全球範圍內共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分別是從美歐到日韓,從發達國家到亞洲「四小龍」,從日韓和新加坡到中國大陸。每一次產業轉移都受到了技術革新的影響,也受到了上一次產業轉移的影響。
這樣的後果是越往後的產業轉移,承接國家或地區往往能得到更大的發展推動力。
新一波的轉移,東南亞地區除了得到紡織、汽車等傳統製造業的青睞以外,還將會吸引了主營電子和科技發展的公司。
雖然這些電子或者科技公司看到的,也還是東南亞地區的龐大市場、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但是這些生產園區給當地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帶來的變化,是巨大而劇烈的,加上生產園區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極大改善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和環境狀況,從而提高投資前景。
02
中美貿易摩擦是一個意外變量,它就像化學實驗中的催化劑,只是加速了反應過程。
今年4月,美國知名牛仔服裝公司Levi Strauss & Co.(李維斯)的CEO Chip Bergh 表示,對中美貿易衝突提高警惕,將把公司採購地點移出中國。今年5月,運動用品巨頭阿迪達斯(Adidas)表示繼續將鞋類生產從中國向越南轉移;其競爭對手Puma 在4月也表示已經在針對新的美國新關稅政策制定應急計劃,將部分產品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至其他亞洲國家。美國鞋履配飾集團Steve Madden的CEO Edward Rosenfeld在集團最近的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集團已經將手袋製造工廠從中國轉移至柬埔寨,預計今年集團15%的手袋將產自柬埔寨,明年這個比例還將增加一倍。
「坦率地說,我們已經比大多數同行領先了三年。因為我們的手袋生產負責人已經在柬埔寨制定新的生產計劃以提高產能,而很多同行才剛剛開始嘗試轉移工廠,」Edward Rosenfeld 自信地說道。
低端產業轉移是產業升級中的必然現象。畢竟,中國各種生產要素成本現在已經不低了。但是,當中高端產業也逐漸離開中國,就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了。
「我們最後還是籤了離職合同」,一名今年4月被遣散的深圳三星電子通信公司員工說。三星最終還是「拋棄了」其在中國唯一一家生產網絡設備的公司。該員工表示,本次遣散主要源於生產基地已經轉移至越南,業務生產也要跟著轉移。三星早在2015年已經在越南開設公司,2017年開始生產與中國一樣的設備。
今年上半年,臺灣臺達電子工業將泰國的關聯企業臺達電子泰國公司變為子公司。目前臺達電子的生產基地集中於中國大陸,由於擔心會因美國的懲罰性關稅遭受打擊,公司將分散生產,把泰國子公司作為新的出口基地加以利用。
今年下半年,合資25年的長安鈴木在中國成為歷史。離開後,日本鈴木奔走的方向也是「南洋」,在印尼和泰國市場肆意擴張,同時建立生產基地,實現了零部件的當地配套。
貿易摩擦對中國產業規劃的影響已經顯現。過去,你可以很從容地等待,等待一切慢慢發生,但現在時間不多了。
03
後果已經在慢慢表現出來。
數據會說話,東南亞地區在過去五年和今年上半年,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6月東南亞主要5國的製造業生產指數比上年同期上升6.2%,逼近正在放緩的中國的增速。擴大生產從中國遷往東南亞的「中國+1」趨勢。
製造業生產指數作為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今年上半年東南亞區域的表現,非常亮眼了。
來源:日經中文網
應該看到,除了外力驅動,東南亞有自己的先天優勢。
據《經濟學人》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工人日平均工資是27.5美元,已經遠遠高於印度尼西亞的8.6美元以及越南的6.7美元。
東南亞地區人口眾多,尤其是平均年齡僅為30歲,15~39歲年齡段人口佔總人口數的40%。這同時也意味著消費潛力巨大。
事實上,近5年來,中國對東協地區國家的投資也在大幅增加。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6年,製造業投資每年都在上升,從11.89億美元增長到35.44億美元,佔比也從16.4%大幅提升到34.5%。
而這些勞動力成本、人口數量、投資增速等紅利,最終都反映在東南亞的GDP增速上。過去五年來,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這五個國家的平均GDP增速一直保持在5%以上。
來源:各國統計數據
綜上所述,中國製造業的自然升級、東南亞地區的資源紅利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風險,讓東南亞地區成為了這次貿易摩擦中最大的受益者。
大量代工和配件生產項目在東南亞地區落地,必將吸引勞動力聚集,提高生產園區附近的住房需求,另外還有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和融資需求。加上中美貿易摩擦不會戛然而止,可以預見,東南亞地區乃至整個東協的經濟,在未來的5—10年內,將保持火熱的增長勢頭,像一塊磁鐵,持續吸引來自全球的資本,甚至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同時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和全球金融危機的東南亞地區,在經濟學家們不斷唱衰世界經濟的時候,正在成為世界上唯一能讓人保持樂觀的地方了。
但是,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東南亞地區教育落後,勞動力熟練度仍然較低,中產階級尚處於增長階段,基礎設施還有巨大的不完善……短期來看,東南亞地區能夠完成的工業項目不會很多。
最近,《紐約時報》撰文稱:「不是所有企業都能輕而易舉地離開中國。」
據日經中文網消息,優衣庫母公司日本迅銷集團將於今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亞與日本纖維製造商東麗等成立合資新工廠。越南、印尼的工廠數量有明顯增加——今年3月30日公布的優衣庫主要合作縫製工廠名單中,越南工廠數比2017年2月增加了40%,印尼等地工廠也有小幅增加——但優衣庫以中國為中心的生產體制尚未改變,主要工廠在中國約佔6成。
高喊著「讓美國再次強大」的川普,迫切希望製造業向美國回流。但是,在重重關稅政策陰影籠罩下,離開中國的製造企業,卻未必會去美國。
有一些已經在發生,在超市買到的衣服,扯出吊牌一看,映入眼帘的的確不再是「Made in China」,但也不是「Made in USA」,而是「Made in Cambodia/Vietnam/Malaysia/Thailand……」
這種現象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發生,在我們前兩周整理的美國對中國實施的最新2000億美元關稅清單中,十分容易就能看到:機電、家具、化工產品、塑料製品、紡織品、鞋帽傘具等一系列與美國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東南亞的身影將會變得更加清晰。
轉自智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