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前,全力恢復生豬產能,多方引導穩定市場是必然之舉,而實現豬業復興的有力保障是堅持不懈抓好非洲豬瘟防控,嚴格落實執行各項有效防控措施。
面對疫情,養豬人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如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生物安全體系?陳芳洲博士分享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非洲豬瘟精準清除成功案例分析》,供參考。
01
案例介紹
某900頭母豬存欄的規模化豬場,近期才轉群過來,分為5個獨立單元,母豬都在限位欄,12個限位欄共用一個通槽,母豬區域存在問題,其他區域無問題,且已經切斷和其它區域交叉感染的途徑。由於轉群時以及轉群後的疏忽,在我們處理前5個單元都已經感染(感染率1%左右),其中1個單元感染較為嚴重,內部只有7人,外部異常豬只有3人負責處理,所有人員共用生活區。根據檢測結果分析,豬場已經處於第二階段(排毒期)(表1),且有向第三階段(爆發期)(表1)發展的趨勢。
表1.非瘟發展的不同階段
02
處置措施
2.1 分析原因,可能來自轉群,對所有人、車、物等媒介生物和飼料送餐進行切斷,進行關門剔除,避免重複引入傳染源,同時對豬場實行柵格化處置。
2.2 所有採樣和處理物資齊備,有相應的消毒、隔離、停止生產等措施,且經過緊急情況處置演練,建立早期報告機制,並第一時間送檢,送檢環節無汙染,大概送檢4h後出可靠結果。將豬只、人員和棟舍劃分生物安全等級,專人專崗,不得交叉,進出換防護服、口罩、鞋套、手套等個人防護措施。到達生活區,所有衣物立馬浸泡消毒2 h以上。依據檢測結果,全場經過3輪消毒後,搭建環形通道(一次性,每次搭建前使用燒鹼消毒),對陽性豬只及其周邊的豬只甚至通槽的豬只進行精準剔除,同時每隔2天即開展全群的普檢,進行了2輪,發現還是零星檢出非瘟,僅有一個單元存在成片檢出,部分豬只皮膚發紅、精神不振。
2.3 因為豬價較高,前期過於依賴檢測結果來處理豬只,一方面難以根斷;另一方面,處理豬只較晚,難以保證處理效果,環境中存在散毒風險,人員在採樣和處置中存在較大的風險。
2.4 在良好生物安全操作和分工前提下,果斷淘汰成片感染非瘟的一個單元,考慮到檢測到非瘟之前可能已經感染六天了。每天專人觀察記錄豬只情況,對於陽性單元不食、發熱、嘔吐等的豬只,連同兩邊的各兩隻豬直接處理掉,可以不採樣。對於存在飼料剩餘1/3以上的、採樣時因為精神沉鬱不配合的、其他輕微臨床症狀的、健康度差的豬只,直接無害化處理掉其後周邊的各一頭,採樣檢測,結果供參考,考慮到漏檢可能及時淘汰異常豬只。每天儘早進行觀察處置,儘量在白天進行。同時通過給藥器飼餵酸化劑,殺死水槽中傳播的ASFV。
2.5 後期持續檢測到陰性後,堅持預防性處置方案。
03
處置結果
3.1 處理總時間為15天,第一階段9天,第二階段經過兩輪普檢,檢測結果都為陰性,因為轉群汙染和接觸處理較晚,整體留存率為74.8%,感覺有些低,與上面的兩個因素關聯性很大,我們有留存率99%以上的案例,在這裡不列出。
3.2 目前豬群穩定近兩個半月,已經轉入正常的生產。
3.3 對於剩餘豬只繼續執行預防性剔除方案,對於汙染的單元,已經有專人進行消毒和檢測,環境中糞尿中核酸為陰性,開始開展全面的洗消工作,同時和其他單元的工作是獨立的。
04
總結分析
4.1 非瘟壓力時期,豬群任何流動都需十分謹慎,需要提前保證人、車、物、豬等無汙染,規劃好相應的流動曲線,特別是要杜絕交叉點被汙染。
4.2 異常問題處理的時間越早越好,預防性剔除在本次案例的穩定中起到扭轉局勢的作用。
4.3 同一個豬場,處於不同階段(可能界限不清晰)的不同單元可以果斷採取不同的處理措施。
4.4 檢測非常重要,特別是陰性場,但是檢測也只是作為參考,伴隨著我們對非洲豬瘟臨床特點的進一步了解,預防性剔除,或者檢測為陰性的豬只剔除也有一定的價值,因為檢測到的時候可能已經感染六天以上。
4.5 婦人之仁或者貪婪之念,反而可能最終葬送了整個豬場。因此,非洲豬瘟精準剔除的「快準狠小」還是需要堅決執行,而且通過算經濟帳,只要能徹底清除絕對是划得來的。
4.6 理論很完美,現實很無賴,存在很多幹擾因素,只有經歷過、痛苦過、收穫過,才能將二者完美結合。介紹得比較簡單,希望本案例能給大家的臨床決策提供參考。
專家點評
拔牙,雅稱是「精準清除」,是中國獸醫界的發明創造,實質上是豬場版的非瘟淨化(根除)手段,通過及時剔除陽性豬、防止病毒擴散而達到淨化非瘟和保住豬群的目的。其理論基礎是,非瘟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有一定的潛伏期,傳播速度相對較慢;其核心要點是,早期發現、精準診斷、快速清除、全面洗消。拔牙雖然不是合法的,卻是符合實際的。廣大一線技術人員和獸醫專家的大膽實踐為拔牙理念注入了豐富的內涵,為穩生產、保供給做出了有益嘗試,他們理應受到尊敬而非苛責。建議有關部門組織相關人士制訂一套科學、合理、可行的操作規範,用於指導現地非瘟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