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報小讀者舉手回答問題
快報讀者參觀高曉飛實驗室
記者 劉雲 通訊員 許鑫鑫 攝影 朱丹陽
據說,有99%的人小時候在寫《我的夢想》時,都曾想過,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只是,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奇妙,長大了的我們,可能最終只有1%的人實現了這個夢想。
那麼,只有1%的科學家,他們每天在做什麼?平常是怎麼做研究的?他們的研究,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他們看似神秘的實驗室裡,藏了什麼「秘密武器」……
在2019年即將到來之際,都市快報與西湖教育基金會聯合推出「你好,科學家!」欄目,請曾經懷抱夢想、對科學充滿了好奇的讀者,一起走進我們身邊的西湖大學,去認識埋頭在各個領域做研究的科學家們。
昨天下午,「你好,科學家!」在西湖大學舉辦了第一次面對面活動,三位研究罕見病的科學家與45位快報讀者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還帶著大家走進了他們的實驗室。
這45位讀者中,有從成都專程趕到杭州來的中學生物老師;有每天在醫院裡忙著做手術的臨床醫生;有將來想研究生命科學的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還有幾位罕見病患者,想跟正在為罕見病研究而努力的科學家們說一聲「謝謝」……
以為科學家都是老伯伯
沒想到長這麼帥!
第一場「你好,科學家!」,西湖教育基金會邀請了西湖大學的三位青年科學家——高曉飛、鄭厚峰、施紅軍。
37歲的高曉飛,在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讀了博士,又到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曾獲得美國白血病和淋巴瘤學會學者獎。
去年8月,回國加入西湖大學,組建了自己的科研團隊,埋頭實驗室裡忙著研究罕見病的高曉飛,也沒想到,他已經有了小粉絲!
昨天一到會場,幾個小朋友就拿著本子衝了上去,要籤名,還要拍合影,還說「以為科學家都是老伯伯,沒想到長這麼帥」。
提問時,高曉飛也一直被「抓著不放」——
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苯丙酮尿症,實驗室為什麼選擇了這兩個罕見病?罕見病的研究有沒有共性?
中國很多藥廠都是大批量生產仿製藥,罕見病的需求量並不大,以後會不會有更多藥廠來做「孤兒藥」?
人的身體裡,一秒鐘就會誕生很多顆紅細胞,但同時也會有很多顆紅細胞被去除,它們是怎麼被去除的?
進了實驗室,問題就更多了。
看了一排排等待檢測的血液樣本,唐永國有些激動,他是罕見病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他和女兒都是罕見病患者,他是強直性脊椎炎,女兒是白化病。
聽高曉飛說,研究中會需要患者提供血液樣本後,唐永國說:「我們有很多病友!只要研究有需要,大家都願意盡力。」
參觀完高曉飛實驗室,唐永國說,他會告訴病友們,為了讓他們儘早脫離病痛折磨,有很多人在努力,活下去是有希望的。
看到希望的,還有讀者王先生(化名),他有「馬凡症候群」視障,說前段時間有個病友看不到希望,心情抑鬱跳樓自殺了,他想讓科學家們加油,「不要落下我們每一個人。希望有一天醒來,突然有人通知,有藥了!」
高曉飛請大家放心,「即便只有一個病人,我們也會全力以赴幫助他。」
科學家們的實驗室很有意思
鄭厚峰,臨床醫學博士學位,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人類遺傳學博士後,曾獲得歐洲鈣化組織學會(ECTS)青年學者獎,主要研究領域是骨質疏鬆遺傳學和中國漢族人群體遺傳學。
作為西湖大學的「第一批科學家」,鄭厚峰說,他每天帶著6個博士生待在實驗室裡,研究基因。
誰知道基因?昨天,大家都舉起了手。
基因到底是什麼?手都放下了,只有三四個人還舉著。
有人測過基因麼?手只剩下了一個。
鄭厚峰現在做的研究,有一個是看群體遺傳基因,比如中國南北方有什麼區別;另一個,就是通過看骨密度,研究成長和衰老。
鄭厚峰實驗室裡,有一個骨密度測試,大家都蠻感興趣。通過檢測,小朋友可以預測將來的身高,成年人可以看骨密度情況。
鄭厚峰說,他正帶著團隊在研究,能不能「提升青壯年時期骨骼密度峰值去預防老年骨質疏鬆」。
施紅軍,2012年獲奧塔戈大學病理學博士,2012-2017年在澳大利亞張任謙心臟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任新南威爾斯大學講師,主要致力於先天性心臟病致病機理的研究。
施紅軍很風趣,首先恭喜來「你好,科學家!」的每一位,「大多數的胚胎在出生前就已死亡,根本沒有機會生下來。我們都是九死一生的倖存者!」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出生前,發育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實在太多了,像複雜的心臟,就是常常出問題的地方。
先天性心臟病,要麼是不恰當的時機,要麼是不恰當的位置,一點點錯開,出生的寶寶就帶有先天性心臟病。
施紅軍的實驗室,就在專心致志研究「怎麼保護好幼小的心臟」,他提醒大家,尤其是孕媽媽,抽菸、喝酒、發燒、糖尿病等,都是容易導致先天性心臟病風險最大的因素,一定要注意。
你好,科學家!
將不定期推出科普活動
傾聽他/她的科學探索故事
10月31日,都市快報聯合西湖教育基金會,一同向杭州市民發出募捐徵集——募捐項目為「西湖罕見病研究專項計劃」(詳見本報10月31日A02-04版報導)。
截止到昨天,捐款已經超過100萬元。
這些捐款,都是為了給西湖大學的科學家們一分支持,更是為了讓罕見病患者能多一分治癒的希望。
在昨天「你好,科學家!」啟動式上,都市快報副總編王晨鬱說,100多萬元的捐款,絕大多數都是普通杭州市民10元、100元、200元,這樣湊出來的,這意味著每一位杭州人發自內心對這所學校的支持,希望西湖大學的每一位科學家都能感受到,「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都市快報聯手西湖教育基金會共同推出「你好,科學家!」活動,也是為了感謝大家的信任,也為了讓更多的人能了解我們身邊的這所大學。
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旻昊是一位生物學博士,她說,她很幸運,在研究中感受到了邏輯之美,希望大家以後在「你好,科學家!」也能感受到科學之美。
「你好,科學家!」今後將不定期推出更多的科學家科普活動,有時會是科學講座,有時會是動手活動,總之,西湖大學的科學家們將帶著大家一起走進神奇的科學世界。
下一期會是誰?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