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氧化鋁技術在黑矽PERC多晶太陽電池中的應用

2021-01-15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採用背拋光工藝,其背面刻蝕深度在4.0±0.2 μm,在800~1050 nm的光學波長範圍內,其反射率較常規刻蝕製備的黑矽多晶太陽電池提升了10% 左右;採用氧化鋁及氮化矽鈍化製備的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WT-2000 測得其少子壽命達到33 μs;開路電壓提升了15.2 mV,短路電流提高了0.372 A,效率達到20.06%。

(來源:微信公眾號「太陽能雜誌光伏盒子」作者:於琨等)

01實驗準備及製備流程

1.1 實驗準備

1) 物料:採用p 型多晶矽片,尺寸規格為156.75±0.25 mm,厚度為190 μm,電阻率為1~3 Ω•cm。

2) 化學品:時創PS30 拋光劑,臺灣長陽IP1257-L 型氧化鋁漿料。

3) 檢測設備:膜厚測試設備SE400 橢偏儀、D8-4 積分反射儀、少子壽命測試儀WT-2000、JJ224BC 電子天平、蔡司Axio Scope A1 顯微鏡、Gemini Sigma 300 SEM 場發射掃描電鏡、I-V 測試設備Berger PSS10。

1.2 製備流程

採用氧化鋁漿料製備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的工藝流程為:①黑矽制絨→②擴散→③刻蝕去PSG →④背面拋光→⑤印刷氧化鋁漿料/ 燒結→⑥ PECVD 正面鍍膜→⑦ PECVD 背面鍍膜→⑧雷射開槽→⑨印刷燒結測試→⑩電注入退火。相對黑矽多晶太陽電池的製備,增加了步驟④、⑤、⑦、⑧、⑩。

02結果討論

2.1 背拋光效果

化學清洗對PERC 結構的太陽電池的開路電壓有影響。Huang 等[5] 發現, 使用HF → SC1 → SC2 → HF 溶液清洗矽片後製備的太陽電池,較使用常規HCl → HF 溶液清洗的開路電壓提升了3~4 mV。由於黑矽制絨已經使用SC1 去除金屬汙染,因此背面拋光及清洗採用槽式設備依次經過KOH+H2O2 → KOH+PS30→DI→HCl+H2O2(SC2)→DI→HCl+HF→DI→加熱DI → N2 烘乾。其中,拋光槽體積配比為DI:KOH:PS30=280:13.5:7.5,溫度為70 ℃,時間為200~240 s,矽片減重在0.22~0.24 g/ 片,背面刻蝕深度在4.0±0.2 μm。使用Gemini Sigma 300SEM 場發射掃描電鏡觀察拋光效果,如圖1 所示。

從圖1 中可以看出,5000 倍放大觀察,矽片部分區域存在凹凸;而圖1b 是20000 倍觀察,矽片表面相對平整,拋光效果較好。

背拋光後矽片背面反射率為47%~50%,比常規刻蝕後的背面反射率高15% 左右,如圖2 所示。由於短波段(<500 nm) 在矽片表面 1 μm深度內會被吸收,所以主要考慮矽片背面在長波段(800~1050 nm) 的情況。背拋光矽片背面反射率為42.67%,較常規刻蝕的31.19% 高出10%左右,結果也優於鏈式溼刻的31.90%[6]。這表明,背拋光工藝在提升矽片背面反射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印刷氧化鋁

氧化鋁漿料的主要成分為:納米級氧化鋁前驅物、穩定劑、四配位誘導劑。印刷氧化鋁後電池增重為0.22~0.24 g/ 片,漿料膜厚約20 μm。氧化鋁分子間主要由穩定劑的空間位阻進行分散與支撐,使用Despatch 燒結爐預燒結,氧化鋁分子開始聚集,經過860 ℃峰值溫度燒結後形成較為緻密的鈍化層,如圖3 所示。鈍化層與矽接觸部分形成正四面體結構,晶體中多了1 個氧的負電荷,可將p 型電池的少子( 電子) 反射回去減少複合,實現電池背面的有效鈍化。

峰值溫度過高將導致Al-O4減少,氧化鋁漿料燒結溫度通常低於金屬化燒結溫度,介質層中H 的含量隨著氧化鋁沉積溫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降低溫度有利於氫鈍化與氧化鋁鈍化平衡,以形成良好的鈍化效果[8]。氧化鋁燒結後膜厚約為110~130 nm,如圖4 所示。

使用Roth & Rau SiNA XXL 平板式鍍膜設備製備厚度為84~88 nm 的正面氮化矽膜和厚度為130~140 nm 的背面氮化矽膜,折射率範圍為2.08~2.10,背面氮化矽膜較厚是因為需要避免鋁漿中的侵蝕性成分腐蝕減薄氮化矽層,最後形成的氧化鋁/ 背面氮化矽疊層厚度約為230~250 nm,如圖5 所示。

背拋光後矽片印刷氧化鋁並燒結,使用WT-2000 設備測試少子壽命值在10 μs 左右;完成氧化鋁及正、背面氮化矽鍍膜後進行燒結,測試少子壽命,達到33 μs 以上,如圖6 所示;這與採用ALD 方式製備的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的少子壽命38.92 μs 相近[9],但存在一定的波動性。

使用蔡司Axio Scope A1 顯微鏡觀察氧化鋁燒結後的矽片背面,如圖7 所示。背面局部存在一些微小的孔隙,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燒結後氧化鋁漿料厚度驟降約200 倍,分子成膜存在不均勻性。採用PECVD、ALD 技術製備的氧化鋁膜厚度分別在8~20 nm、4~7 nm 以內[10-11],印刷氧化鋁膜厚是前者的幾十倍,其膜層較厚處比較薄處增加了10 nm 以上( 見圖4)。採用ALD技術製備氧化鋁膜,隨著膜厚增加,樣品的少子壽命退化,由此推測印刷氧化鋁膜厚差異會影響少子壽命的穩定性。

2.3 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的電性能分析

鍍膜鈍化後的矽片進行雷射開槽,使用PERC 經印刷燒結進行五主柵太陽電池的製備;製備完成後使用時創Anti-LID 4800 電注入設備進行退火處理,然後測試電池效率達到了20.06%,具體如表1 所示。表1 中的對比組為未經過電注入處理的黑矽多晶太陽電池。

採用背拋光結合氧化鋁/ 氮化矽疊層鈍化製備的電池的短路電流比黑矽多晶太陽電池提升了0.372 A;少子壽命達到33 μs,開路電壓提升了15.2 mV;雷射開槽造成電池背面鈍化層損傷,降低了填充因子;電注入退火後測試電池效率提升了0.98%,效率達到20% 以上。

2017 年12 月,協鑫集成、上海神舟新能源採用PECVD/ALD 技術製備PERC 多晶矽太陽電池,效率分別達到了20.15% 和20.32%。採用印刷氧化鋁方式製備的太陽電池效率較前者約低0.1%~0.2%,可能的原因在於:

1) 燒結過程中氧化鋁膜厚急劇降至100 nm 左右,顯微鏡觀察到膜存在一些孔隙,因此,成膜存在不均勻性;

2) 氧化鋁燒結後成膜的厚度差異超過10nm,場鈍化存在不均勻性。

03結論

本文製備了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採用拋光工藝使矽片背面反射率較黑矽多晶太陽電池提升了10% 以上;結合印刷氧化鋁及氮化矽鈍化後,製備的電池的少子壽命達到33 μs,開路電壓提升了15.2 mV,效率提升了0.98%,達到了20.06%。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光伏印刷設備:印刷氧化鋁技術在黑矽PERC多晶太陽電池中的應用
    發表於:2020-03-05 14:47:36     作者:於琨等來源:太陽能雜誌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採用背拋光工藝,其背面刻蝕深度在4.0±0.2 μm,在800~1050 nm的光學波長範圍內,其反射率較常規刻蝕製備的黑矽多晶太陽電池提升了10% 左右;採用氧化鋁及氮化矽鈍化製備的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WT
  • 金剛線切割+黑矽+PERC,高效多晶電池效率提升繞不過的三道坎兒!
    其中在工業化生產中應用最成熟的是多主柵及密柵電池技術。本文結合黑矽的表面狀態及背鈍化技術進行分析,探討組件功率提升的完全商業可行的技術。2.1黑矽技術簡介造成常規多晶效率低於單晶效率主要為多晶酸制絨在(300-450nm)的反射率較高,如何才能降低這部分的損失?
  • 多晶黑矽、N型單晶雙面及P型單晶PERC技術優劣分析對比
    三、多晶黑矽電池多晶矽片中具有若干不同晶向的晶體,因此單晶廣泛應用NaOH溶液各向異性制絨工藝並不適用於多晶制絨。目前通行的多晶矽制絨工藝主要是HF/HNO3混合溶液的缺陷腐蝕制絨法,此方法制絨後的矽片反射率約為18%,高於常規單晶制絨後11%的反射率,不利於多晶電池對入射光線的有效吸收。
  • 什麼是perc電池?perc太陽能電池原理|技術|生產流程|工藝流程詳解!
    (單面perc電池結構)perc技術通過在電池的後側上添加一個電介質鈍化層來提高轉換效率。標準電池結構中更好的效率水平受限於光生電子重組的趨勢。PERC電池最大化跨越了P-N結的電勢梯度,這使得電子更穩定的流動,減少電子重組,以及更高的效率水平。PERC技術的優勢還體現在與其他高效電池和組件技術兼容,持續提升效率和發電能力的潛力。
  • 鄭加鎮:協鑫集成多晶黑矽PERC電池已量產 溼法黑矽將極具競爭力
    4月18日,2017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論壇光伏科學家大會在上海舉行,協鑫集成執行總裁鄭加鎮博士在會上詳解了協鑫集成的多晶黑矽PERC電池技術,其溼法黑矽方案(MCCE)將成為協鑫集成極具競爭力的技術方案。
  • 協鑫集成多晶PERC電池量產效率持續突破 達20.8%
    近日,協鑫集成發布消息稱,其高效多晶黑矽PERC電池量產平均轉換效率持續突破,已達20.8%,最高效率達到21.3%,多晶60版型組件功率突破300W。據此,協鑫集成再一次刷新了多晶PERC電池量產效率,鞏固了協鑫集成在多晶電池及組件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 主流多晶PERC太陽能電池組件的LID控制解決方案
    摘要大比例黑矽制絨技術已經規模化應用,協鑫、阿特斯、韓華等領軍企業已經實現了黑矽PERC吉瓦級的量產,證明多晶黑矽與單晶一樣完全兼容PERC電池產線。而且,多晶黑矽疊加PERC技術後可得到額外收益,實現了累加更優的效果。「金剛線+黑矽+PERC」將助推高效多晶組件跨越300瓦大關,成為高效多晶產品的主流。
  • 「金剛線+黑矽+PERC」 多晶革命性技術加速實現「平價上網」夙願
    而在2個月前的PVTD金剛線降本提效工藝研討會上,阿特斯陽光電力有限公司(下稱「阿特斯」)營運長張光春曾表示:「在P型多晶鑄錠中採用硼鎵共摻的方法,可將多晶PERC電池的光致衰減降至0.5%以下,這為多晶PERC電池的大規模量產夯實了基礎。」密集的行業會議,側面印證了金剛線+黑矽PERC技術的火爆。
  • 沈文忠:晶矽太陽電池技術下一個風口
    打開APP 沈文忠:晶矽太陽電池技術下一個風口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 發表於 2020-11-22 12:00:45 繼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陶冶演講後,第二位演講的嘉賓是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沈所長帶來的是《變革中的光伏產業鏈——晶矽太陽電池技術下一個風口》。 對於光伏產業的發展,沈所長也是非常看好,並認為未來三年,光伏新增裝機將分別為40GW、59GW和64GW,「十四五」期間每年需新增裝機量60GW-90GW,才能保障長期需求。
  • 晶澳於宏偉:單晶PERC雙面雙玻+多晶黑矽 為電站實現最大收益
    發表於:2017-08-07 14:03:55     作者:肖豔秋來源:索比光伏網8月3日,由索比光伏網,鑑衡認證和領跑者光伏創新技術推廣協作組聯合主辦的「走進領跑者基地系列活動——兩淮站」技術分享會在安徽合肥皇冠假日酒店舉行。
  • HIT:單晶PERC之後的下一個光伏電池新賽道?
    實驗室效率記錄方面,P-perc電池目前最高實驗室效率最近由晶科能源取得23.95%;三洋則是HIT電池效率記錄的保持者,效率為25.6%。量產平均電池效率方面,目前國內領先的P-perc電池效率可做到21.7%,年底實現22%的效率水平;而以晉能科技為代表的HIT目前量產電池片效率為23.27%,年底有望實現24%的平均量產效率。
  • 微導公司RIE設備金剛線多晶黑矽試製一次成功
    但是相比單晶矽片而言,金剛線切割的多晶矽片在電池端的制絨環節遇到了困難。在此背景下,黑矽技術又應運而生。針對金剛線切多晶矽片表面損傷層淺、反射率高等問題,黑矽技術可以解決矽片的絨面難題,並大幅提升電池端轉化效率。業內預測,國內主流電池片廠商對黑矽技術的研發已經成熟,2017年將開始量產,並且隨著金剛線切片+黑矽技術在多晶領域的推廣,組件價格會出現顯著下降。
  • 通威單晶PERC電池價格堅挺,多晶電池降價5分錢
    索比光伏網訊:5月25日夜間,通威官網發布電池片系列產品報價。單晶PERC電池維持上月4月18日報價156.75mm:0.78元/瓦,158.75mm, 166mm 報價:0.80元/瓦;多晶電池降5分錢,達到0.50元/瓦。取消了多晶電池黑矽157和鑄錠單晶的報價。
  • 【分析】黑矽技術是多晶針對單晶的大殺器?
    1、引言  多晶電池效率的提升受制於表面反射率的降低。常規多晶主要採用酸制絨,形成蠕蟲狀的坑洞;而單晶採用鹼制絨,形成金字塔結構的絨面。相比單晶電池,常規多晶電池的表面反射率高3%~5%(絕對值)。降低表面反射率是提高多晶電池效率的關鍵。
  • PERC之後,大幅提高轉換效率的黑科技!
    2018年應用領跑者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低電價之外,就是「百花齊放」的新技術應用。5GW中標項目,全部採用了滿分組件!即單、多晶組件的轉換效率分別要達到18.7%和17.8%,60片組件單面功率達到310W、295W。為了同時實現「高效、低價」,最流行的高效技術幾乎都得到了應用:PERC、雙面、N型、半片、MBB、MWT、黑矽......
  • 【乾貨】APCVD技術在晶矽太陽電池中的應用研究
    之前,APCVD技術在光伏界的應用處於國外技術封鎖階段,目前剛過技術保密期,因此對該技術的應用研究在國內已逐漸成為熱點,同時也具有先導性意義。APCVD技術在太陽電池的發射極製備上的應用原理是利用氣體源分別在矽片表面沉積一層磷矽玻璃層(PSG)或硼矽玻璃層(BSG),再採用高溫推進的方式將P+或B+推進至矽片,在矽片表面一定深度內產出間隙原子和空位,改變晶體結構,從而形成電池發射極。
  • 詳解晶矽太陽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的演進與展望(2)
    晶矽太陽能電池的表面鈍化一直是設計和優化的重中之重。從早期的僅有背電場鈍化,到正面氮化矽鈍化,再到背面引入諸如氧化矽、氧化鋁、氮化矽等介質層的鈍化局部開孔接觸的PERC/PERL設計。而與這兩種完全意義上的選擇性電池不同,上文中提到的背面鈍化接觸電池其實是一種只在背面實現了選擇性接觸的電池。背面鈍化接觸技術究竟性能如何,有沒有雙面採用鈍化接觸技術實現選擇性接觸電池的設計呢?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個領域的最新進展  鈍化接觸技術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先後有多家研究機構對鈍化接觸太陽能電池展開研究。
  • HIT:單晶perc之後的下一個光伏電池新賽道?
    (溫度係數為-0.258%,常規晶矽電池為-0.46%)更適合與疊瓦技術相結合(HIT電池柔性不易隱裂,更適合)下面我們逐條分析HIT電池的每一個點。實驗室效率記錄方面,P-perc電池目前最高實驗室效率最近由晶科能源取得23.95%;三洋則是HIT電池效率記錄的保持者,效率為25.6%。量產平均電池效率方面,目前國內領先的P-perc電池效率可做到21.7%,年底實現22%的效率水平;而以晉能科技為代表的HIT目前量產電池片效率為23.27%,年底有望實現24%的平均量產效率。
  • 多晶的成本+單晶的效率,阿特斯是這樣做到的
    目前,阿特斯研發的高效P5多晶太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2.80%,打破了由其自身保持的大面積多晶電池效率世界紀錄,並且得到了德國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ISFH)的測試認證。阿特斯首席技術官邢國強博士表示,P5的目標是以多晶的成本,達到單晶的效率。
  • PERC、N-PERT、HIT、TOPCON、IBC電池技術及工藝對比
    PERC、N-PERT、HIT、TOPCON、IBC電池技術及工藝對比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前言目前晶矽類電池的技術方向包括單晶和多晶。而多晶電池逐漸向黑矽方向升級。由於目前多晶電池的技術路線較為單一,效率較單晶還有差距,且目前市場份額有限,在這裡兔子君主要從技術角度和工藝角度來和大家聊一聊單晶電池。(來源:微信公眾號「PV兔子」ID:PV-tools)技術方面單晶包括P型和N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