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簡稱IF,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
影響因子現已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影響因子是一個相對統計量。
查詢外文期刊影響因子,可使用外文資料庫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用於查詢自然科學類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於查詢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它隸屬於湯森路透集團。該網站需要授權才可訪問,需要用大學代理帳號。
查詢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可使用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和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中心聯合推出的《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萬錦堃主編,科學出版社)。SCI的影響因子一般於每年的6月份公布,由湯森路透統計發布,此為最準確的官方版本,其他網站均以此為版本,只作為參考意義,並非100%準確。
PubMed中文網旗下的SCI期刊資料庫也可以查詢期刊近十年的影響因子及變化曲線,期刊覆蓋領域。
影響因子並非一個最客觀的評價期刊影響力的標準。一般來說影響因子高,期刊的影響力就越大。對於一些綜合類,或者大項的研究領域來說,因為研究的領域廣所以引用率也比較高。比如,生物,和化學類的期刊,這類期刊一般情況下就比較容易有較高的影響力。影響因子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徵其學術質量的優劣,但影響因子與學術質量間並非呈線性正比關係,比如不能說影響因子為5.0的期刊一定優於影響因子為2.0的期刊,影響因子不具有這種對學術質量進行精確定量評價的功能。國內部分科研機構,在進行科研績效考評時常以累計影響因子或單篇影響因子達到多少作為量化標準,有的研究人員可能因影響因子差0.1分而不能晉升職稱或評定獎金等,這種做法絕對是不可取的。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縮寫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頻率,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創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創立,其後為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重大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