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觸手可及的智慧型圖書館——訪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陳進

2020-11-27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陳進,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設計與理論(振動、衝擊、噪聲)學科博士生導師,美國Iowa大學高級訪問學者,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客座教授。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先後主持包括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點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科技攻關重大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在內的數十個科研課題,著有《機械設備振動監測與故障診斷》等4本專著,發表《機械故障診斷中關於特徵提取的若干研究前沿》等論文240餘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80餘篇,研製完成機械設備遠程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系統1套。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陳進

  作為國內圖書館IC2理念的成功實踐基地,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大開放、大服務的格局和學科化服務體系受到業界人士的關注。在此次論壇期間,陳進館長在接受採訪時,進一步闡述了他的核心服務理念及其背後的一些故事。他在論壇上所做的主題報告中,將現有理論和實踐結合提升之後,提出「智慧圖書館」的概念。談及他對圖書館的一系列改革,陳進館長說:「可能由於不是圖書館專業出身的,所以我的頭腦裡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可以站在另一個角度,或者說以讀者的身份看問題、做事情。」

  2007年4月,陳進博士剛接手圖書館工作時,確實有過糾結,因為上任前有人這樣「指導」過他:「第一年當好『小媳婦』,只聽只看,不要說話;第二年則要多聽多看,適當發表一些意見就行了;第三年亮出觀點,發表見解,甚至可以拍桌子。」不過,這些「忠告」並沒有起作用,半年之後許多問題讓他忍無可忍,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設計了「一攬子」創新和改革計劃,從理念重塑、機構改革、服務創新、文化凝練四大方面分層次逐步推進,形成了一整套特色鮮明、系統的運行機制。

  改變觀念 重新定位

  為什麼一直以來圖書館在高校中的地位都不高,常被當成「收容所」和「房管所」?陳進館長說:「有為才有位,如果圖書館不能讓大家感受到它的存在和作用,那麼勢必難以在學校中佔有一席之地。而要想贏得讀者,圖書館必須樹立一種新的良好形象,重要的是要讓讀者能夠處處感受得到。」

  在他看來,以前圖書館以收藏為榮,而現在的核心則是將資源盤活,要變「擁有」為「有用」,為讀者做好服務。為了對圖書館進行改革和創新,他先後主持召開了多次研討會,徵求了多方意見。雖然支持者不少,但反對的聲音也有,有人甚至說「革命快,失敗也快」。不過他還是堅定了自己的想法,經過反覆推敲和論證,突破過去「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空洞口號式理念,將圖書館的發展定位凝練成三十六字的核心服務理念,並要求所有館員都記在心中。因為服務理念不僅是形式上的口號,更是行動的指南,所以不能空洞,這樣才能讓館員理解得更深刻,找到行動的方向,並為圖書館奠定獨具特色的服務文化基礎。

  這三十六字方針包含了三層意義。

  第一層「資料隨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間」,是指在圖書館內的服務,即對印刷型文獻資料進行科學合理布局,讓讀者隨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間又有2層含義,首先是信息充滿了圖書館的物理空間,其次就是Information Commons。

  第二層「諮詢無處不在,館員走進學科」,是指圖書館的服務要延伸至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這就要改變圖書館員過去那種只是坐在館舍裡面安靜地借還書的狀態,改變有的館員在門口貼上「閒人免進」的作風,現在圖書館要展現出一種開放的姿態,館員要走出圖書館,走進學科,走進院系去做服務。

  第三層「技術支撐服務,科研推進發展」,是指圖書館必須具備做好服務的實力和能力,即用先進的技術來創新服務,通過科研來提升技術,增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力。

  重組機構 優化管理

  理念有了,還要有人來執行和落實。陳進館長說,他剛來圖書館時,這裡的工作效率令他很頭痛。比如編目問題,一本書有時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才能上架,致使有的書還沒上架就過時了。所以「嚴謹本沒有錯,但也不能以犧牲服務為代價」。

  經過調研,他感到原來的機構設置過於細化,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圖書館的發展需要,所以經過反覆論證(僅組織機構圖前前後後就整理出100多稿),最終將原有的13個部門整合成「三部一所」,即讀者服務總部、技術服務總部、行政管理總部以及情報科學技術研究所。讀者服務總部好比「總參」,衝鋒在服務讀者的第一線;技術服務總部好比「總後」,在後臺做好技術和資源保障工作;行政管理總部好比「總政」,負責宣傳、聯絡和推廣工作;而情報所主要負責科技查新站管理、碩士學科點管理和戰略情報研究。在人員聘用上,除圖書館班子成員外,所有人員重新進行招聘上崗。

  與機構重組相適應,對分布於3個校區的4所圖書館按照學科、專業配置文獻資源,以最大限度方便讀者利用為目標進行重新定位,以總分館模式提供一體化服務。每個館舍都將中外文期刊、圖書等文獻資源按學科專業整合布局在同一個閱覽室,書刊合一服務於師生。這種以學科化服務為主線的布局方式,既與機構設置相適應,同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更好地為讀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務。

  強化服務 樹立品牌

  與以往圖書館默默做事的風格不同,陳進館長認為圖書館一方面要做好本職工作,為讀者提供優質、精準的信息和服務,同時也需要樹立品牌,宣傳形象,這也符合時代的特點和需要。所以對於學科服務、資源建設和人文建設等幾項重要工作,他們都構建了相應的品牌。

  在服務方面,2008年,創建了「IC2創新服務模式」品牌,這一模式把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間)和Innovation Community(創新社區)有機融為一體,其目的是要使圖書館的服務效能以「平方級」提升。比如「泛學科化服務體系」,圖書館建立了多個學科服務團隊,並在全校每個學院設立學科服務基地,有專門的聯繫人負責對接;制定了學科服務指南,讓館員明確知道要做哪些事情,如何去做,例如規定了與院系進行溝通和反饋的服務形式與辦法;等等。再比如「泛在智慧課堂」,圖書館率先針對一、二年級本科生推出了「電子教參」系統,在每學期開學前,針對教務處安排的各類課程,圖書館負責準備電子化教學參考書,將教學大綱、教案、教參書,乃至作業、報告、筆記、學習心得等整合在一個平臺上,學生利用PAD、手機、筆記本電腦等任何移動終端,除了能夠隨時、隨地、隨意地安排和參與課程學習,還可以方便地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陳進館長強調,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電子書包」,而是一種「教學環境」,以泛在和智能的形式打造「泛在智慧課堂」。

  為了加強合作,推廣經驗,他們還承擔了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3期建設項目中的參考諮詢服務子項目和館員素養培訓與資質認證子項目,通過現場授課、遠程培訓、在線研討、主題研修、地區巡講、訪問館員、頭腦風暴等多種形式開展了各類培訓項目,成效顯著。其中5期學科館員培訓作為重點實施項目,2期館長研修班為高端實施項目,通過一定數量的訪問館員、地區巡講等形式,以及委託省級文獻信息中心承辦具有較大覆蓋面和影響力的綜合業務培訓,擴大CALIS培訓受益面,為中國高校圖書館培養出一批具有實幹能力及創新精神的骨幹專業人員。

  在資源建設方面,從2009年開始,他們提出了「三一原則」,即由院系師生、學科館員和採訪專家三方聯動來決定文獻採購,基本原則是「院系師生說了算,學科館員定基調」,將有限的經費用到最合適的需求上。同時,針對一些文科類院系的特殊資源建設,「三一原則」之下還專門設立了1:1配套方案,比如某個學院準備出資10萬元購置特色書刊,圖書館就會相應配套10萬元,這樣學院實際上就有20萬元的採購經費,而且是自行採買,優先使用,等過些年學院不用了,再將這些書還給圖書館。

  作為IC2創新服務模式的子品牌,圖書館推出的「IC2人文拓展計劃」廣受好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其中「鮮悅(Living Library)」品牌取得極好的效果,其將閱讀對象由書變成活生生的人,使讀者可以與之交流、討論,體驗一種新鮮、喜悅的「閱讀」方式,上至學校領導、特色人物,下至普通學生,都有可能成為被大家閱讀的「暢銷書」。

  為了進一步推動服務,圖書館在舉辦活動時常常豎起幾米高的宣傳板、海報等,非常醒目。陳進館長說:「這樣做就是要讓大家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圖書館的存在,圖書館的服務就是要不斷地對外宣傳,提高顯示度,同時也讓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感受到存在和被需要的自豪感。」

  文化植入 泛在智慧

  在陳進館長看來,圖書館做好服務的關鍵是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圍,而且這種文化要與學校乃至國家文化相一致,所以圖書館對學生而言不僅是一種借閱服務,更要在知識探究、能力建設和人格養成等方面全面介入。就圖書館本身的文化來講,更像是「水文化」,圖書館的日常服務就像是長江、黃河之水,川流不息,源源不斷,而圖書館的階段性活動又像是多姿多彩的浪花。水和浪花的組合,造就了偉大而充滿激情和詩意的中華民族,這種意境反映在圖書館上就可以讓服務精彩紛呈,將讀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同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一點也與圖書館的工作性質很相符。

  基於這樣的認識,陳進館長帶領圖書館從三個方面著手建設圖書館文化。首先是定義形成了有效的組織文化體系,通過「提倡一種團隊合作精神,注入一種積極進取心態,培養一種不斷創新能力,營造一種人文關懷環境,建立一種學習提升機制,形成一種相互塑造氛圍」,讓團隊精神、創新精神、服務精神和奉獻精神深入人心。其次是認真落實管理文化。機構雖然簡化了,規章制度卻細化了,圖書館制定了上百個管理文件和業務流程。再次是作為場所的圖書館的特色之一的環境文化,通過在圖書館的不同位置設計不同的主題空間,讓讀者置身其中,受到激勵,觸發靈感,遨遊知識海洋,比如工學部分的「科學—海、地、空、天」主題空間,理學部分的「生命—金木水火土」主題空間,特色部分的「傳承—禮樂射御書數」主題空間等,給予讀者文化薰陶及美的享受。

  不懈的努力換來了回報,圖書館在學校的考核中,連續多年以遙遙領先的總分名列第一。如今,陳進館長心中又有了新的目標,那就是到2020年打造出「智慧圖書館」,他認為未來的圖書館應該成為觸手可及、靈活感知的「泛在智能圖書館」。智慧型圖書館包含五大要素:資源、服務、技術、館員和讀者。資源存取環境要方便快捷並且可以互動;服務應該是泛在、高效的一站式;技術是互聯、感知和智能化的;館員隊伍是專業、創新、敬業和活躍的;讀者是服務的主體對象,也是圖書館的構建者。

  對於未來,陳進館長充滿了信心,他說:「大自然的規律是適者生存,物競天擇,能夠生存下來的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明最強壯的,而是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

  採訪後記:

  陳進館長自稱是個電子產品「發燒友」,每次出差,一到賓館就將筆記本、路由器等各種電子產品打開,為自己營造一個房間內可處處無線上網的信息小環境。果然,一見面記者看到這些已經在他的房間內布置妥當,他還展示了一些出差必帶的電子產品,他說每當有型號特別新的筆記本、手機等信息產品上市時,他都要試一試,當然一些不具兼容性的產品除外。

  陳進館長也是一個十分注重形象宣傳和細節打造的人。當記者遞上一張並不太「養眼」的採訪提綱時,他委婉地說,他不僅會儘量將自己的PPT做得規範和賞心悅目,連他的博士生一入學,他都會教他們如何用Word寫論文和報告,不僅在形式上力求規範、美觀,還要用好裡面的一些特殊功能。所以,在隨後交他審閱的稿件裡,記者也更注意細節,並在頁眉處加入雜誌的LOGO。

  陳進館長更是滿懷激情的,談起圖書館的工作滔滔不絕,讓人感覺到他在其中注入了很多心血,所以他才會一周7天時間,除了出差和院系教學,幾乎都「泡」在圖書館裡,沒有周末的概念。當記者將採訪稿請他審閱時,他正在立陶宛參加國際會議,不過還是非常認真地進行了一些修改。

  正是由於陳進館長對先進技術設備的親近與喜好,對細節的關注與執著,對工作的高度熱情與忘我,這些特質使他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的崗位上,銳意從理念重塑、機構改革、服務創新、文化凝練幾個方面入手,分層推進,形成了一整套特色鮮明、運行高效的良性機制,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進程中,先試先行,成績斐然。

葉梅 張鵬
 

相關焦點

  • 廣東圖書館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莞召開
    12月5-7日,以「新時代 新使命 新發展」為主題的廣東圖書館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第一屆全國灰色文獻年會在東莞圖書館召開。會議由廣東圖書館學會主辦,東莞圖書館承辦。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巡視員王莉、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調研員黃福泉等,與全省400多名圖書館工作者參會。
  • 2017年,廣東人均公共圖書館藏書量為1.076冊
    本次會議由廣東圖書館學會主辦,東莞圖書館承辦。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巡視員王莉出席會議並致辭,全省四百多名圖書館工作者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8月,廣東共有73個圖書館被定級為一級圖書館;2017年,廣東人均公共圖書館藏書量為1.076冊,走在全國前列。
  • 誰來做高校的圖書館館長
    梁:最近幾年,國內大學圖書館發展很快。不光是各大學爭相建新館,購書的勢頭也很猛。對這種現象,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畢:一般來說,發展圖書館是好事。不論是公共圖書館,還是大學圖書館,多建一些,多購些書,不光是出版業的福音,也是讀者的福音,對全社會的文明進步有好處。
  • 數字學術與公眾科學:數字圖書館新生態
    作者簡介:謝蓉,ORCID:0000-0002-2243-2125,通訊作者,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圖書館,xr@suibe.edu.cn。上海 201620;劉煒,上海圖書館。在上海剛閉幕的第十三屆數字圖書館前沿問題研討班(ADLS 2016)上,首次提出「數字學術和公眾科學」的主題,連同數據化和智慧化,這三方面的趨勢正帶來數字圖書館的新變化和新生態。
  • 嘉興市圖書館館長沈紅梅:打開書 點亮人
    這個問題,曾深深困擾如沈紅梅一般的圖書館人。「過去的圖書館,書少,人更少。」 1986年,剛從杭州大學圖書館學專業畢業的沈紅梅,成了一名圖書管理員,可起初她對這份工作並不熱愛:「單純,枯燥。」當時書籍是珍貴資源,圖書館平均一年的購書經費只有五萬元左右,書籍實行閉架限量借閱,讀者只能從目錄櫃裡挑選索書卡,僅憑書名、頁數等簡單的信息判斷借閱,日常來借書的人少。
  • 2019 CDPDL高等教育圖書館分會丨新時代高校知識管理及圖書館服務...
    繼8月8日「全球知識創新服務業發展高峰會議暨2019數字出版與數字圖書館融合發展國際研討會」盛大召開之後,在吉林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由吉林省高校圖工委、吉林大學圖書館與中國知網 聯合主辦的「新時代高校知識管理及圖書館服務新形態構建研討會」於9日在吉林大學鼎新大講堂隆重召開。
  • 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朱強當選環太平洋數字圖書館聯盟指導委員會主席
    在最近進行的環太平洋數字圖書館聯盟(Pacific Rim Digital Library Alliance,簡稱PRDLA)指導委員會匿名選舉中,北京大學圖書館朱強館長當選為該委員會下一屆輪值主席,自2010年開始任職。
  • ...副主任、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胡越館長
    如果要真正了解和深入發掘對我國高校圖書館的認識,胡館長是一定需要拜訪的,無論是作為決策者,還是實施者,他都是最有發言權的。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胡越館長    下面就是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記者對胡館長進行的採訪對話,希望大家能夠通過以下對話,能夠對胡館長和他的事業有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認知。
  • 網易有道詞典筆2.0助力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
    原標題:網易有道詞典筆2.0助力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   由網易
  • 泉州經貿學院圖書館榮獲2018年全國高職高專館長論壇案例二等獎
    本次會議以「守正與創新——智慧圖書館建設與服務」為主題,安排了開幕式、專家報告、案例分享、會旗交接儀式、大會總結等九個環節,大家圍繞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專業信息服務、信息技術與系統、閱讀推廣等主題開展了為期兩天的學術交流、優秀案例展示和館長論壇活動,促進圖書館在學校教學、教研與社會服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中國首位「圖書館館長」是誰
    我國圖書館的雛形始於周代,那時不叫圖書館,叫「盟府」,《左轉·僖公五年》曰:「勳在王室,藏於盟府。」意思是說,有功之臣受到王室封賞的記錄,都收藏在盟府裡。盟府是當時保存盟約、圖籍、檔案等與皇室有關資料的地方,可視為最早的王室圖書館。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圖書館館長」為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司馬遷《史記》上說,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 CALIS全國高校醫學圖書館2016年學術年會,暨2016兩岸三地醫學圖書館館長論壇(附PPT)
    來自51所高校醫學圖書館的101位館長和部門負責人以及17家數據商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CALIS醫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館長張大慶致開幕辭,內蒙古醫科大學校長杜茂林出席開幕式並致歡迎辭,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陳凌,內蒙古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劉羚在開幕式上講話。
  • 基於CiteSpace 的國內智慧圖書館研究熱點分析
    2.2.1 國內智慧圖書館研究的高產機構發文量排在前五位的機構為南京師範大學泰州學院圖書館湖、南京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它們發文量依次為5、5、5、4、4。
  • 華為存儲構築上海海洋大學數位化圖書館
    華為存儲構築上海海洋大學數位化圖書館 2013年05月13日 12:18作者:廠商投稿編輯:張傳智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該大學目前提供33個本科和研究生學位,涉及廣泛的科學領域,遍及生物工藝學到海洋生態學的各個方面。    為了支持移動教學,該大學開設了一個龐大的視頻和電子書籍在線圖書館。在線數字圖書館的基礎是信息存儲數位化,有別於傳統圖書館卡片檢索、圖書檢閱、手工記錄的方式,數字圖書館需要將紙版書籍、期刊雜誌、文獻參考等製作成數字資料,通過資料庫系統提供在線的查詢、查找、借閱等服務。
  •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出版社密切協作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間在線...
    為貫徹教育部《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落實我校「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專項工作會議部署,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出版社積極行動,主動服務師生、承擔使命,於近日首批上線了電子版系列教材,供廣大教師和學生在疫情期間免費學習閱讀。
  • 基於iBeacon定位技術的智慧圖書館
    編者按:  摘要:本項目遵循物聯網技術架構,設計了智慧圖書館整體解決方案。它以iBeacon室內定位、3D實境、移動網際網路、SaaS等技術為基礎,實現了圖書館場景下的智能定位與導航服務、圖書館增強現實位置服務、3D運行監管、角色個性化服務等功能。
  • 首屆全國中小學智慧圖書館:新時代 · 新理念 · 新生態
    他指出,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與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小學圖書館分會共同打造這一論壇,目標是致力於為全國中小學智慧圖書館搭建一個學術、業務和技術交流平臺,共同探討新環境下全國中小學智慧圖書館建設標準及方式等戰略性話題。相信通過本次論壇,能夠碰撞出更多優秀的思想和智慧的火花,為中小學智慧圖書館建設提供理論和實踐經驗分享,切實推動中小學圖書館向新時代的智慧圖書館發展。
  • 圖書館館長用臨摹贗品竊畫:其他人不懂美術
    ▲蕭元利用其擔任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館長的職務便利,用其事先配備的圖書館藏畫庫的全套鑰匙進入畫庫,把自己事先臨摹好的贗品,以「狸貓換太子」方式,將館藏的張大千、齊白石等書畫家143幅書畫竊為己有。  出現在廣州中級人民法院的被告席上之前,蕭元曾擁有著「《芙蓉》雜誌主編」「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館長」等身份,被許多人認為是一個「有才華」「嚴謹」的人。  如今,他成了涉嫌用臨摹贗品,將圖書館館藏的張大千、齊白石等書畫家143幅書畫竊為己有的犯罪嫌疑人。
  • 數字人文研究 高校圖書館實踐新方向
    2017年6月9日,以「特色資源與數字人文研究」為主題的分論壇在貴陽舉行,論壇由高校圖書館分會委員、暨南大學圖書館館長史小軍主持,現場多位圖書館工作人員及專家共同探討這一課題。李副館長認為數字人文研究是對數位化研究環境與內容深度分析,而不是簡單的從索取到獲取的過程,並且這項研究是獨立於圖書館之外的。最後她以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資料庫建設和以微信為基礎的移動微服務為案例,分享了數字人文合作的實踐經驗。
  • 2019高校圖書館:建築空間平穩增長 電子資源購置費成重要支出
    文獻資源購置費排在前5位的高校圖書館是:中山大學圖書館,13206萬元(2018年是10556.8萬元);北京大學圖書館,7441.2萬元(2018年是6448.6萬元);清華大學圖書館,6958萬元(2018年是6144.3萬元);浙江大學圖書館,6271.8萬元(2018年是6417.1萬元);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6010.4萬元(2018年是4265.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