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知故紙
名家軼事、國學掌故、藏書常識……歡迎來「尋知故紙」,看故事、長知識。
我國圖書館的雛形始於周代,那時不叫圖書館,叫「盟府」,《左轉·僖公五年》曰:「勳在王室,藏於盟府。」意思是說,有功之臣受到王室封賞的記錄,都收藏在盟府裡。盟府是當時保存盟約、圖籍、檔案等與皇室有關資料的地方,可視為最早的王室圖書館。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圖書館館長」為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司馬遷《史記》上說,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就是春秋時期的藏書之所,「史」是一個官職,就是專門管理圖書事務的人。史料還記載,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墨子也說,他曾見過多國《春秋》,這些書籍當年都存在各國君主的圖書館內。春秋戰國時代各國圖書館藏書之豐富,可見一斑。
西漢重視圖書事業,開國時便於宮內設置了專門用來藏書的石渠閣、天錄閣,這也是後來人們常把皇家圖書館稱為「石渠」「天錄」的原因。漢武帝時期,為了拯救秦末「焚書坑儒」事件中遭破壞的書籍,政府向全國廣泛徵集圖書,還在宮內修建了專門收藏圖書的「秘府」館舍,之後,蘭臺、石室、麒麟閣等,都成為兩漢時期收藏圖書的地方。從石室這個名稱上就可以知道,當時人們為了防火防潮,已經開始把藏書之所修建成石頭的了。東漢時,朝廷還設置了秘書監一職,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專門管理圖書秘籍。不過,和當今不同的是,這些圖書館所藏多系國家典藏,只有皇帝和一些高級官員可以在此觀書,這裡的圖書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借閱的。
儘管如此,在中國古代,朝廷對圖書館並沒有造成絕對的壟斷態勢,尤其在印刷術發明後,民間私人藏書越來越多,促成了私人圖書館的誕生。據清代江西《廣信府志》記載:「(南宋)紹熙、慶元間,直敷文閣趙不迂建書樓於江西鉛山縣以供眾覽……來者導之登樓,樓中設幾度,俾能縱覽。」可見,這位趙姓藏書家儲備了不少圖書,而且面向公眾開放,讀者可以在其中自行取書閱讀。宋代詞人辛棄疾曾寫詩給一個名叫鄭元英的文人,鄭元英有一座「巢經樓」,「樓之側有尚友齋,欲借書者,就齋中取讀,書不借出。」以上兩處文人藏書樓的功能和現代圖書館的閱覽室很像。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圖書館,應該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創建於江蘇的江南圖書館,當時,該圖書館是兩江總督端方奏請清政府籌款7.3萬元建立的,將「八千卷樓」藏書全部收購,還購得武昌範氏「月槎木樨香館」的藏書等,歷經4年左右的籌建,於1911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江南圖書館在中國現代圖書館的歷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不僅最先使用了「圖書館」三個字,而且是一所真正面向大眾的圖書館。
本報記者 肖明舒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