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講,關於響螺尾能不能吃、好不好吃的爭論,有一種激進的態度就是:只要是漁民,都不會嫌棄響螺尾(或海螺尾)。那麼,響螺尾到底算不算美食?客觀來說,它的確配得上美食甚至是絕世美食的稱讚。
響螺(學名管角螺)是海螺家庭中的一員,它的殼可以拿來當吹號,聲音宏亮,所以得名響螺。它螺頂尖長,殼面為茶褐色,響螺生活在海底巖石間,對水質非常敏感,只有在恆溫的海域才能生存。太熱或太冷的海域都不行,所以我國東南海域,例如福建、潮汕的南澳島海域,由於海岸線漫長,風浪小,最為適宜響螺「蝸居」,因此這裡出產的大響螺被譽為南方一絕。尤其是在潮汕食俗中,響螺甚至稱得上是潮菜中最刁鑽的食材。
響螺的價格昂貴,一頭1~1.5斤的響螺,可以賣到幾百元,這除了是因為響螺美味可口之外,也與它的生長環境也息息相關。響螺除了特別挑剔水質環境之外,生長速度慢,生長期長,5~8年才能長成一個1.5斤左右的成品,而一個1.5斤重的大響螺,出的淨肉平均也只有3、4兩,在海味中出肉率較低,造就了其昂貴的身價。而且由於響螺是野生的,不能飼養,要品嘗這些響螺,必須待漁民出海捕魚時,人工潛入海底用手撈獲,方有機會品嘗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關於響螺肉該怎麼吃,這裡就表過不提了,重點說說響螺尾。
在潮菜泰鬥朱彪初編寫的「潮菜聖經」——《潮州菜譜》中,就曾特別提到過關於響螺的做法:「螺尾最香,一定要擺上。如食客見無螺尾,食後就不付錢,這是潮州人的規矩。」
據講,潮汕高廚做響螺,螺尾(也稱螺肝)決不可先取出,一定是原只螺頭螺尾燒煮,味道才會鮮香。因為懂吃的行家都知道,響螺中最難看的這部分螺尾,也是人間美味,螺尾是否飽滿證明了螺是否新鮮。所以待響螺煮好之後,廚師才會將其取出,剝下螺尾,放在螺肉旁邊擺盤奉上,驗明正身給客人看響螺的鮮活程度。
別看螺尾看著黑不溜秋,入口其實甚為甘香,可以單獨油炸,也是下酒的佳餚。
其實,不單單是響螺尾,還有海螺、角螺、巖螺等大型海貝,它們的「尾巴」,很多人都愛吃。
通常,我們所說的「響螺尾」,其實是指除去海螺頭之外,後面那些邊角部分,也就是「除了白色彈性螺肉後面的所有部分」,因為這部分一般呈螺旋條狀,所以才叫「尾」。細心的人還會發現,這部分尾巴其實其實包括兩個部分:一個就是褐色或綠褐色的螺旋尾巴,另一個就是靠近螺頭、連接透明白色螺肉後面,有一段棕色或黑色,成粉膏狀的部位。
而就是這兩部分,一般都被認為是「螺屎」,尤其是吃過田螺等淡水螺的人,對滿嘴小螺殼或者異味衝鼻的記憶,對這種說法就更加肯定了。但是,我們今天說的包括響螺在內的海螺,都是海生貝類,由於食性和品種的原因,它們這部分螺尾和我們吃過的淡水螺,是有很大區別的。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這部分到底是不是「螺屎」。根據解剖圖,其實我們很容易就能知道,螺的螺旋尾巴,其實是「肝」,也就是螺積聚營養的器官。因此,對於淡水螺而言,他們由於常常吸附在泥沼旁,所以這部分「螺肝」自然帶有「屎味」;而對於海螺而言,它們因為吸附在海床沙質土或石頭上的時間較多,加之以食海藻為主,所以「螺肝」自然乾淨得多。因此,這部分的螺尾,是可以食用,而且非常甘甜的。
而連接螺肝與螺頭的部位,其實是「胃」或「生殖腺」。在秋冬季,這些地方因為積聚的營養也多,所以往往會特別肥糯。其實通俗點來說,這裡就是「螺膏」了。至於味道,不同海螺是不同的,拿響螺和角螺而言,就是特別甘香的,口感粉糯。
因此,對於海螺尤其是大型響螺而言,它們的尾巴,其實是可以食用的。這跟我們吃螃蟹的「膏」一樣,事實上都是吃海產品的內臟而已,而我們對響螺尾有「髒」或者「難看」的印象,事實上只是一種偏見而已。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響螺真正不適宜食用的部分,反而是在它的「螺肉」裡面,就是俗稱「海螺腦」的地方,據說會引起頭暈和噁心。不過據記者考證,網上所說的「海螺腦」其實根本不是海螺的腦子,而是它的食道和腎,也就是積聚螺體排洩物的地方。
這個部位,一般是大型海螺才需要去除,小海螺是不必的。它們就長在海螺兩條須(海螺靠其吃東西)之間的皮裡。沿著海螺須用刀劃開,可以看到海螺頭部左右兩邊各有兩條彎彎曲曲的白色的東西,一頭接著頭部,一邊接著身體的淡藍色的另一部分,長度達10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