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植物就是蘇軾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裡的蔞蒿

2021-02-12 故事裡的昨天和嚮往的遠方

對於「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句出自宋代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的詩句,大多人應該都是耳熟能詳的。

詩中說蘆筍長出了嫩芽的初春,蔞蒿已經長得滿地都是了。

顯然,蔞蒿應該是屬於不怕冷的植物了。

正好在小雪這個節氣之前看見蔞蒿就拍了這些圖片,可以證明蔞蒿相對而言真的是不怎麼怕冷的。

蔞蒿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整株都有清香的氣味。

高可達1.5米的它們也有匍匐在地下的莖。

有著明顯縱稜的莖初長時是綠褐色,漸漸會變成紫紅色。

莖的下部通常會半木質化,莖的上部會有著生頭狀花序的分枝。

它的葉片紙質或薄紙質,正面綠色,無毛或近 無毛,背面密布灰白色蛛絲狀平貼的綿毛。

一般7-10月開花結果,但由於蔞蒿分布較廣,而且氣候也在普遍轉暖,所以蔞蒿的花果期在有些地方會有時間上的變化。

由於蔞蒿含有側柏酮,所以有著獨特的芳香,在有些地方把它作為傳統時令必吃的野菜之一。

人們通常採食蔞蒿地上嫩莖葉和地下的肉質匍匐莖。

相關中醫中藥記載蔞蒿性溫、味苦辛,有著利膈開胃的功效。

蔞蒿通常生長在低海拔的河岸、溼潤的荒地、山坡、路邊,以及疏林中,偶爾也能看見它們亭亭玉立於水中生長。

所以它也被稱為水艾,甚至有些地方在端午時節用蔞蒿代替艾草使用。

很多地方的民間拿蔞蒿的全草用於止血、消炎、鎮咳、化痰,甚至直接採摘嫩莖、葉,作新鮮蔬菜或醃製作菜。

相關焦點

  • 蘇軾古詩《惠崇春江曉景·其一》詩意賞析和翻譯
    《惠崇春江曉景·其一》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翻譯】竹外的桃花綻出三兩枝,鳧鴨已先領略到春水的暖意。遍地蔞蒿,蘆葦露出短芽,正是河豚與潮俱上之時。【賞析】題畫詩是蘇軾詩歌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軾以詩人和畫家的雙重身分創作題畫詩,在理解、鑑賞和表現上都具有獨到之處,達到了臻於完美的境界。不少作品成為不朽的傳世之作,《惠崇春江曉景》便是其中之一。《惠崇春江曉景》是蘇軾為僧人惠崇所作畫的題詩。全詩雖只短短的四句28字,但卻很好地傳達了原畫的精神,使人見詩如見畫。
  • 蔞蒿耐溼、耐熱、耐肥,但不耐旱,最適生長溫度為15~25攝氏度
    蔞蒿耐溼、耐熱、耐肥,但不耐旱,最適生長溫度為15~25攝氏度蔞蒿概述蔞蒿又名水蒿、水艾、藜蒿、蘆蒿、柳蒿芽、狹葉蒿、香艾蒿等,為菊科蒿屬植物。蔞蒿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北、華中低洼潮溼的溝邊、圩堤荒灘、水甸邊溼地、沼澤、水邊、林灌叢下、溼草甸、淡水湖草灘地。《詩經》、《爾雅》及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等對蔞蒿的生長習性及利用有所記述,採食歷史十分悠久。蔞蒿生命力強,適應性廣,耐瘠薄、旱澇及鹽鹼。
  • 大概就是像蘇軾這樣的!
    蘇軾的一生,仕途唯艱。從盛名之下深受重用,到命犯小人流放奔波,黃州、惠州到儋州,告別繁華的京師,來到渺無人煙的海南島。若是尋常人,可能早已身心俱疲了,而蘇軾卻非尋常人。懷著一顆赤誠的吃貨之心,蘇軾用他的才華,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美食的作品。
  • 看《中國詩詞大會》感受「吃貨」蘇軾「課本外」的人生哲學
    在第五季第二期中讓小編看到了一個「課本外」的蘇東坡、蘇軾不僅在文學、書法、繪畫上具有很高的造詣,生活上的他 還是一位「美食達人」蘇軾 走到哪吃到哪,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張蘇軾版的美食地圖黃州家喻戶曉的東坡肉,是在蘇軾走了一遭「鬼門關」後,被貶黃州時所發明的《豬肉賦》蘇軾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 都說日本人拼命吃河豚,豈知蘇軾也曾下筷大嚼,直呼「也值一死」
    古代日本軍營裡也盛行過吃河豚,但加工處理方法不當,結果毒死了不少士兵,氣的豐臣秀吉下了禁令,上百年時間裡,人們都不敢公開吃河豚。但是,安全上的風險阻擋不了美味的誘惑,古往今來許許多多中國人日本人前僕後繼,拼命吃河豚。
  • 蘇軾被老友的妻子趕出門,他憤然寫下一詩,衍生出一成語流傳至今
    一看到「蘇軾」這個名字,想必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大詩人、大詞人、書法家」等等高大上的身份,不過筆者要說的是,拋開這些身份,蘇軾還是美食家、發明家、釀酒師,甚至「潮人」。
  • 氣鼓鼓的河豚肚子裡是空氣還是水?男子用針一刺,不忍心看了
    河豚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小動物,古人有詩詞云: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看的出來,河豚這種動物在古代就是文人雅士爭相追捧的美味了。只是這份美味還輕易不能下口,因為河豚的內臟,血液都是有毒的,所以要把這些有毒的東西全部清理掉,才能吃到美味的魚肉。
  • 蘇軾:古代四大詩人之一,更是古今吃貨第一!每逢寫詩胖三斤
    他就是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了。可以說他是歷史上最有名詩人了,大家都愛他,就算沒讀過他那些膾炙人口的詩歌,也一定聽過他的詩詞改編成的歌曲,實在都沒聽過,也一定吃過跟蘇軾有關的美食!王國維曾評古代四大詩人,分別是屈原、陶潛、杜甫、蘇軾。這四個人裡,前三個都感覺比較高處不勝寒,和老百姓和現代人距離都比較遠,但是蘇東坡真是讓人喜聞樂見。
  • 蘇軾是否被神化?此三點,證明他是最可愛的人
    中國文學史上,有兩位神仙,一位是詩仙李白,另一位是蘇仙蘇軾。很多人認為李白只是一顆流星,而蘇軾卻是一片星河。不管是詩詞文章,還是藝術政績,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璀璨的一面。對於蘇軾如此多的成就,也有許多人表示他被過度神化了,我對此不敢苟同,我覺得蘇軾才是最真實的人,他食人間煙火,貪玩而有趣,僅此三點就證明他是世上最可愛的人。貪吃蘇軾是一個極為貪吃的人,民間流傳著很多蘇軾貪吃的傳說,而他自己也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美食詩篇。
  • 蘇軾詩詞中的25首名篇佳作,每一首都有千古名句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清新豪健,詞豪放恣意。今天來拜讀一下蘇軾的古詩和宋詞。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代: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 從「榴槤蚯蚓幹」說起,在吃的美學裡發現食的智慧
    楚天都市報5月22日訊(記者 賀俊 實習生 曾敬 通訊員 代建勇)《流浪地球》裡的「榴槤蚯蚓幹」有什麼營養價值?詩詞中蘊含著哪些美食文化?「對食物的態度就是對生活的態度,一個熱愛美食的人也能把自己的生活過的有滋有味。」「《流浪地球》中未來的主食是什麼?」面對大屏幕上電影《流浪地球》的海報,李繼強突然拋出這個問題,活躍了現場的氣氛,學生們異口同聲答道「榴槤蚯蚓幹」。隨後,他以這道菜為例向大家介紹了飲食文化背後的哲學,榴槤是燥性食物,蚯蚓在中醫裡有清熱的功效,彰顯了貫穿飲食中的陰陽調和之道。
  • 讓你感到親切敬佩的樂天派詩人|蘇軾
    【點擊右上角「關注」,學習更多詩詞知識】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