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句出自宋代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的詩句,大多人應該都是耳熟能詳的。
詩中說蘆筍長出了嫩芽的初春,蔞蒿已經長得滿地都是了。
顯然,蔞蒿應該是屬於不怕冷的植物了。
正好在小雪這個節氣之前看見蔞蒿就拍了這些圖片,可以證明蔞蒿相對而言真的是不怎麼怕冷的。
蔞蒿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整株都有清香的氣味。
高可達1.5米的它們也有匍匐在地下的莖。
有著明顯縱稜的莖初長時是綠褐色,漸漸會變成紫紅色。
莖的下部通常會半木質化,莖的上部會有著生頭狀花序的分枝。
它的葉片紙質或薄紙質,正面綠色,無毛或近 無毛,背面密布灰白色蛛絲狀平貼的綿毛。
一般7-10月開花結果,但由於蔞蒿分布較廣,而且氣候也在普遍轉暖,所以蔞蒿的花果期在有些地方會有時間上的變化。
由於蔞蒿含有側柏酮,所以有著獨特的芳香,在有些地方把它作為傳統時令必吃的野菜之一。
人們通常採食蔞蒿地上嫩莖葉和地下的肉質匍匐莖。
相關中醫中藥記載蔞蒿性溫、味苦辛,有著利膈開胃的功效。
蔞蒿通常生長在低海拔的河岸、溼潤的荒地、山坡、路邊,以及疏林中,偶爾也能看見它們亭亭玉立於水中生長。
所以它也被稱為水艾,甚至有些地方在端午時節用蔞蒿代替艾草使用。
很多地方的民間拿蔞蒿的全草用於止血、消炎、鎮咳、化痰,甚至直接採摘嫩莖、葉,作新鮮蔬菜或醃製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