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5月22日訊(記者 賀俊 實習生 曾敬 通訊員 代建勇)《流浪地球》裡的「榴槤蚯蚓幹」有什麼營養價值?詩詞中蘊含著哪些美食文化?5月21日,武漢市烹飪學科帶頭人、江漢區社區宣傳教育學院院長李繼強在武漢市第六初級中學進行了一場美食演講,引導學生通過美食注重人格塑造和能力培養,也讓學生對美食文化有了更多新了解。
這場名為「吃的美學,食的智慧「的食育演講,吸引了八年級的近200名學生。此次演講,是武漢市第六初級中學、武漢六中上智中學校本課程《EDPA人生課》中的內容之一,旨在邀請學生們感興趣的職業精英,講述如何「做最好的自己」,為學生們的人生導航。
「學烹飪曾經是讓我說不出口、覺得丟面子的三個字,但是現在我卻能大方地介紹自己是個美食專家。」開講之初,李繼強和學生們聊起了自己的經歷。李繼強表示,30多年耕耘於烹飪行業讓自己對飲食專業和人生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對食物的態度就是對生活的態度,一個熱愛美食的人也能把自己的生活過的有滋有味。」
「《流浪地球》中未來的主食是什麼?」面對大屏幕上電影《流浪地球》的海報,李繼強突然拋出這個問題,活躍了現場的氣氛,學生們異口同聲答道「榴槤蚯蚓幹」。隨後,他以這道菜為例向大家介紹了飲食文化背後的哲學,榴槤是燥性食物,蚯蚓在中醫裡有清熱的功效,彰顯了貫穿飲食中的陰陽調和之道。此外,他從學生們耳熟能詳的鴻門宴中介紹關於座次的講究、從蘇東坡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中闡釋「不時不食」的道理,帶領學生回溯歷史,穿梭詩海,感受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繼強圍繞美食、食育教育、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等議題,旁徵博引、妙語連珠,用名人軼事和精彩的短視頻闡釋了「吃」背後的文化。針對目前學生的不良飲食習慣,他提出了健康飲食的建議。如蔬菜、肉類、穀物和水果的比例要適當,均衡膳食,不吃油膩和含糖高的食物,吃飯時要專注、細嚼慢咽等。他也希望學生擁有創造和表達美食的能力,懂得照顧自己,明白家長的愛和付出。
「這場講座讓我萌生了『學做飯』的念頭,動手做飯能讓自己掌握生存的本領和應對未來生活挑戰的能力」。武漢市第一初級中學八年級(4)班學生楊偶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
「目前,武漢市在食育教育方面起步比較晚,普及度不夠,食育教育任重而道遠。」李繼強表示,食育,泛指以「食物」各種與飲食有關的活動與教育,目的在於讓人獲得有關食物的知識和健康飲食的習慣。「食育看似圍繞物性而展開,其實中心卻是在人性的教化,食育是德育、教育、體育一切的基礎。提高孩子的分辨食物的能力、表達食物的能力、創造美食的能力、美化食物的能力、欣賞食物的能力,是食育教育的切入點。而通過食育的品質塑造,學會感恩,敢於失敗,學會耐心的自制力,學會抗挫力,學會想像力和創造力,則是食育教育的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