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5日上午,才上映10天多的《流浪地球》已經狂攬了32億票房,到了周末就要妥妥地直奔40億去了。
或許,這部電影無法像之前有些預計一般,挑戰《戰狼2》的票房地位,但作為國內第1部「硬科幻」大IP(劉慈欣)片子,取得歷史票房Top5甚至Top2的地位,還要啥自行車?
之前說過,這部電影最大的貢獻是在國內掀起了一波科幻熱潮,畢竟在春節檔的家庭傳統戲碼「合家歡大團圓」中,科學應該是逼格最高的話題了。想想看,當各路知名不知名的親戚問起「找到女朋友沒有啊」「工資多少啊」「什麼時候買房/車啊」之類煩人問題的時候,你突然反問一句「你們對太陽加速老化膨脹,地球被吞沒怎麼看」,絕對能鎮住全場。
至少,各路親戚再也不會認為你是找不到女朋友/買不起房,只會覺得「這孩子讀書讀傻了」,說起來沒那麼尷尬不是。
當然,如果是在親戚熱絡聯繫的飯桌上,就不要聊這麼高端遙遠的話題了。這時候,不妨找一些帶有科學逼格,又貼近生活,而且還有趣的話題,比如——未來人類要吃蚯蚓為生,你怎麼看?
在《流浪地球》中,蚯蚓是當之無愧的人氣美食。2位主角第1次跑進地下廣場時,韓朵朵突然在一家小店前駐足,拿起的就是一包「榴槤味的蚯蚓幹」。榴槤加蚯蚓,這種可以讓在場部分影迷感到極大不適的組合,朵朵喊出來的聲音倒更像是驚喜。
此外,劉啟給雷佳音飾演的黑社會老大遞上烤蚯蚓串,觀眾沒有等來一句「沃尼瑪」,而是看到老大欣然接受;後面主角姥爺去派出所撈人送禮時,拿出的也是「陳年蚯蚓幹」,這些都足以說明,在作者的設想中,蚯蚓到時候不僅是接受度很高的食材,而且還出現了一些「珍品」。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產生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蚯蚓這玩意,能吃嗎?
營養佳品
蚯蚓當然是能吃的,要不然我們今天就看不到小破球的「吳京爸爸」了。
據吳京自己所說,他在拍攝《戰狼》前,曾在軍營訓練了18個月,而吃蚯蚓就是其中一課。對於味道和口感,他是這麼形容的——
「我們吃饅頭夾蚯蚓,或者拿著蚯蚓就往嘴裡吃,裡面蛋白質非常的豐富。南方的蚯蚓呢,就比較粗,裡面內容比較肥。北方的蚯蚓比較細,但是放在嘴裡,你嚼它的時候生命力比較強,就是彈得比較有勁,打在嘴裡有點兒像跳跳糖。雲南的蚯蚓就有鹹味的,但不腥。」
看見沒,真正的硬核吃貨不用吃豆腐腦或是粽子,光是蚯蚓都能吃出南北差異。
事實上,克服了內心深處對長條形、滑溜溜、會動、吃土的動物的刻板印象後,你會發現,蚯蚓不僅能吃,而且營養價值還很不錯:
從營養學角度看,新鮮蚯蚓蛋白質含量佔20%以上,幹品可高達50-70%以上,含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必需胺基酸種類齊全,基本符合WHO/FAO規定的優良蛋白質中必需胺基酸含量應佔胺基酸總量40%的標準。
油脂含量在5-8%之間,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飽和脂肪酸含量很低。不飽和脂肪酸可以調節人體血脂,預防和治療因高血脂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還有調節血糖、延緩衰老、抗癌等功效,可以作為研發新型保健產品的優質原料。
蚯蚓含豐富的微量元素,但種類與含量會隨著生長環境或養殖條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蚯蚓中富含硒,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
至於吃起來怎麼樣,這個在《流浪地球》播出後,已經有B站硬核UP主做過視頻了。UP主「無聊的大嘴」將中藥店買來的蚯蚓幹,先是油炸,糊了……然後又和榴槤同炸,成了。據他反映,榴槤味蚯蚓幹吃起來就像榴槤味的薯片。聽起來還是很不錯的。
蚯蚓還是一味傳統中藥,被歷代醫家稱為「地龍」。根據《千金方》記載,「地龍」可治齒痛;在《醫林改錯》中,清代醫家王清用於治療中風的補陽還五湯,「地龍」也是其中一味關鍵藥材。
就是這個
從玄學一點的角度說,「地龍」性味鹹寒、無毒,入肝、脾、膀胱三經,具有清熱、鎮驚、利尿、通絡等功用,外用還可塗丹毒漆瘡等;現代科學研究則證實,這東西雖然長得嚇人,吃起來卻有抗驚厥的作用,而且還能抗菌、溶血栓、平喘利尿、降壓等。
高效清潔工
從養殖的角度來說,蚯蚓最大的優點就是,它們可以靠吃泥土中的腐殖質存活,換句話說,它吃的是土,長得卻是肉,太划算了啊!
更重要的是,蚯蚓不僅僅吃土,除了橡膠、玻璃之類的東西,它幾乎什麼都能吃。因此,蚯蚓已經取代焚燒,成為一些地方新型垃圾處理方式。去年有上海媒體報導,寶山區江楊農產品市場,從去年3月起開始與蚯蚓基地對接,用蚯蚓處理生活垃圾。
報導對蚯蚓的描述是這樣的:「這種蚯蚓叫大平2號,相比其他蚯蚓,胃口好、不挑食,哪怕是高油高鹽的餐廚垃圾變成的腐殖質,也敢吃……平均1畝布滿大平2號蚯蚓的蚯蚓田,日均可以消納約1噸的腐殖質……每20噸餐廚垃圾大約可以轉化為1噸蚯蚓活體以及3噸到5噸的有機肥(蚯蚓糞)。」
也就是說,等到未來地球末日來臨,人類被迫放棄地表生活和原來成熟的農業生產方式,只要帶上一群蚯蚓,就能同時解決糧食供應和節約資源2大問題。
除此以外,人天天吃蚯蚓總會膩的,要是想換換口味,吃點雞肉鴨肉怎麼辦?說不定,蚯蚓也是未來人類吃上肉的關鍵。
經查,現在已經有人開展對雞——蚯蚓聯合養殖模式的研究。把雞和蚯蚓養在一起,這麼做有什麼好處?
首先,對於雞來說,蚯蚓是頂級食材,農村經常能看到2隻雞搶1條蚯蚓搶得頭破血流的情況。蚯蚓是特別優質的動物蛋白來源,雞如果常吃,毛色油亮、精神好,攝入的益生菌群也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母雞的雞蛋蛋白質供應充足,口感會更好,蛋黃的顏色也更加紅潤。
而對於蚯蚓來說呢,雞的消化道很短,排出的糞便中依然有高達30%的營養來不及消化,雞糞就是它們最好的營養來源。等蚯蚓長肥後再被雞吃掉,就最大限度利用了雞飼料的營養成分。
據養殖人表示,只要地裡有蚯蚓,再播種一些益生菌菌種,幾乎舊能把所有垃圾處理得乾乾淨淨。只要不是明顯有毒有害,都能往地上扔,包括用過的衛生紙、廚房垃圾、剩飯剩菜、甚至是穿過的臭襪子,幾天之後都會消失不見。
最後一個問題:非吃蚯蚓不可嗎?
蟑螂or蚯蚓?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另一部電影《雪國列車》中的情節?主角帶領眾人殺進充作廚房的車廂後,差點沒當場吐出來——他們看到一大缸一大缸密密麻麻的蟑螂被送進機器,生產出來的,竟然是他們已經吃了17年的蛋白塊!
雖然看著很噁心,但仔細一想,其實蟑螂和蚯蚓差不多啊——顏值巨低,實用性卻很強。說白了,以蚯蚓、蟑螂為代表的蟲子類,營養價值高,尤其是蛋白質含量高,還是優質蛋白質,另外還含有碳水,脂肪,礦物質等,都是很有價值的生物資源。
更巧的是,和蚯蚓一樣,蟑螂也是一味傳統中藥,《名醫別錄》《唐本草》《本草綱目》和《本草綱目拾遺》等藥典中對「蜚蠊」均有專條記載。
近代醫藥專家研究認為:蜚蠊性寒,味鹹,有散瘀、解毒的功效。臨床上用於治療急性腸胃炎、腹水、小兒疳積、療瘡、腫毒等症,即可焙乾研成粉末吞服或煎湯內服,又可掏爛外敷。
這麼一看,等到《流浪地球》時代到來,蟑螂說不定也能成為網紅食品。到時候,蚯蚓和蟑螂,你選哪個?
迫在眉睫
或許有人以為,什麼蚯蚓幹、蟑螂幹之類的都是幻想,《流浪地球》中的場景至少要千年萬年後才會到來。
事實並非如此,雖然地球末日確實只是設想,但是全球仍在飛速增長的人口和增長緩慢的糧食產量,早已將尋找優質替代食品提上了日程。201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就曾發表《可食用昆蟲:未來食物之選及其養殖安全》報告,鼓勵人們吃蟲,並列出了1900種人類可食用的昆蟲,包括我們常見的毛蟲、蜜蜂、螞蟻、蚱蜢、蟋蟀等。
目前,全球已經有20億人在吃昆蟲了,南美洲有金龜子湯,中國有炸蟬蛹,泰國更是有約200種不同種類的昆蟲在餐桌上流行,大街小巷到處都可以看到炸得香噴噴的蚱蜢、蜻蜓等。
當然,有不少國家(以西歐為代表)和地區的消費者心存顧慮,在心理和文化上無法接受將蟲子當作食品,「這是推廣食用昆蟲的最大障礙」。或許,「什麼都吃」的廣東人,將能在未來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