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白堊紀的寵物,請查收
「迷你豫龍」於2008年 3月出土於河南省欒川縣秋扒鄉,根據發現者賈松海(時任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描述,當時他們在化石點挖掘,發現一塊巖石縫裡漏出形如小拇指指甲蓋一般大小的骨骼,根據多年的化石發掘經驗,為了避免化石遭到破壞,賈主任讓工作人員將周圍一圈圈起來,並將包裹著整塊化石的巖石整個搬運回去。

經過後期化石修復,果然沒讓人失望,這是塊完整的骨骼化石,從頭到腳,一塊骨頭也沒少,而且非常清晰!

這麼清晰完整的化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更多的是對其身份和年齡的好奇。為此,研究人員專門對其做了一個立體的解剖及骨密度測試,測試結果表明,這是一隻僅有一歲的幼年竊蛋龍標本,從頭至尾約50釐米,也是迄今最小且保存完整的竊蛋龍化石。研究人員根據其幼小的體型,同時又是在河南地區發現,因此取名為「迷你豫龍」(YuLong mini)。

「竊蛋龍」不是偷蛋恐龍
迷你豫龍屬於竊蛋龍類,但是竊蛋龍並不是名字理解那樣,相反它是一種「護蛋恐龍」!那為何還叫竊蛋龍呢?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是要從一個故事講起:
1923年美國中亞考察隊在蒙古高原額仁大巴蘇的白堊紀紅色地層中發現一堆骨骼化石,發現在這堆化石中,有一個破碎的頭骨化石。隨著發掘的進行,考察隊發現這隻恐龍下邊竟有一窩原角龍的蛋化石。這讓考察隊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這個頭骨化石明顯不是原角龍的頭骨。隨著後續的研究,當時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奧斯本進行了一個大膽的的推測:「它顯然是在一次膽大妄為的偷竊活動中死亡的」。
按他的解釋,「這隻恐龍在偷食原角龍蛋的時候,恰好被原角龍發現,並被原角龍一腳將腦袋踩碎,隨後形成這樣的化石」。於是,這隻新發現的恐龍就有了這個名字--竊蛋龍,正如它的拉丁文(Oviraptor)解釋一樣「偷蛋的賊」。

直到70年後,美國古生物專家馬克教授再次來蒙古高原考察,發現了一個完整的恐龍胚胎化石。研究的結果是,這個胚胎是竊蛋龍的。他還發現這沒有胚胎的恐龍蛋化石與70年前發現的被竊蛋龍壓在身下的恐龍蛋化石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那些卵不是原角龍的,而是竊蛋龍自己的。如此一來,它偷吃原角龍蛋的假設也就不成立。相反,它的這種守護在自己蛋周圍的行為,讓科學家覺得它們是一種很偉大的「護蛋恐龍」。但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物種一旦命名就不能改正,所以,這個略帶貶義的名字只能繼續使用下去。

欒川動物群
古生物界的專家普遍認為:世界上最好的(化石)標本,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蒙古國,一個是中國欒川。
竊蛋龍類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北方、中原及南方地區,迷你豫龍發現於中原地區河南省欒川縣,隨著古生物的陸續發現,欒川動物群呼之欲出。
欒川動物群是在欒川地區晚白堊世晚期的地層中發現的以小型獸腳類為主的動物群,自上世紀70年代首次發現恐龍骨骼化石(霸王龍類牙齒)和哺乳動物化石以來,該動物群目前已發現有馳龍類(欒川盜龍)、竊蛋龍類(迷你豫龍)、似鳥龍類(秋扒龍)、阿爾瓦茲龍類(秋扒爪龍)、甲龍類、蜥蜴類(天宇蜥,以及伏牛蜥)、鳥類(戈壁鳥)及原始哺乳類,這些一同構成了豐富的欒川動物群。
從恐龍組合來看,欒川動物群可以與蒙古國的納摩蓋特盆地,以及江西贛州地區動物群在古生態環境上極為相似,因此,隨著對欒川動物群繼續研究,為揭開三個地區動物群之間的關係提供重要線索。

文字/排版:古生物趣談
圖片:網絡(侵刪)
關注我,了解更多有趣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