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說了扁桃,乾脆順著說芒果。
芒果原產印度,古代印度人以佔有的芒果樹數量來顯示財富與地位。傳說16世紀莫臥兒帝國阿巴克的皇后擁有一座十萬株芒果樹的果園,或許是首屈一指了吧。
吳其濬在《植物名實圖考》裡說這種植物花多實少,像一個人光會花言巧語,沒幾句實話,都在誑人,因為西漢揚雄的《方言》「謂誑為杧」,所以叫杧果。和它同病相憐的是北方一種瓜菜,只開花不結果,被叫做「謊花」。這可不只是吳其濬一個人作如此聯想,近代有一個叫黃綺雲的女子寫過一首竹枝詞,裡面恰好也把浪子的浮蕩心性比喻為芒果的花:「雙燕年年到妾家,舊愁撩動付琵琶。儂心好比蒼葹草,郎性偏如芒果花。」
這雖然能教導我們做人不能太耍嘴皮子,但其實是吳其濬「過度詮釋」了。芒果的別名有很多,比如蜜望、蚊果、悶果、檬果、莽果等,都是差不多的發音。這證明它們都是譯名,和開多少花結多少果沒關係。漢學家勞費爾在《中國伊朗編》裡說,漢語的「檬」是根據馬來語manga而來的,而馬來語manga則是根據塔彌勒語mangas而來。
在臺灣,芒果被叫做「檨」。這是一個《現代漢語詞典》裡沒有的字,念做shē。清代康熙年間的臺灣巡察御史黃叔璥在《臺海使槎錄》裡解釋說,「因其色味似杏,或是番杏,誤作檨」。
清代從內地去臺灣做公務員的人都入鄉隨俗把芒果叫做「檨」。來自浙江紹興的何澄寫詩說「綠添水色新番檨」,他註解道,「即番蒜也。高樹多蔭,實如豬腰;青皮,黃肉,土人甘之」;他的朋友、來自福建侯官的馬清樞也寫詩說「御冬旨蓄醃番蒜」,說明芒果不僅可以鮮吃,也可以醃起來,留著冬天吃。朱仕玠的組詩《瀛涯漁唱》也有一首寫番蒜的,「番蒜新收暑雨時,青虯卵剖滿林垂。瀛堧自重蓬萊醬,應笑嵇含狀未知」,臺灣人把這種用糖醃成的芒果果脯叫做「蓬萊醬」,他開玩笑說:也許寫《南方草木狀》的嵇含也不知道這種東西吧。
芒果花開得很盛,招引來很多蜜蜂,「望而喜之」,所以被叫做蜜望。不僅蜜蜂盼望,人也盼望。從清代開始,芒果就賣得不便宜,「貴之故望之」,所以《交廣錄》說「蜂望其花,人望其果也」。
這樣看來,芒果真有些貴族氣質:口花花,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徵,受萬人景仰,「瘋魔萬千少女」。也難怪,人家本來就是熱帶水果之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