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都叫我公安局楊妹」 丨天柱縣甕洞鎮梭坪...

2021-01-08 天眼新聞

2019年根據局黨委工作安排,我成為公安局駐甕洞鎮梭坪村網格員,同時也是梭坪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   作為政法部門的幹部,宣傳法治是我的本職工作,在開展扶貧工作的同時也將宣傳法治融入其中。每到一戶都耐心主動地為群眾宣傳、解讀法治知識。進一步營造出了遵紀守法、鄰裡團結、互相尊重、平等待人、和諧相處的濃厚氛圍。

開展入戶走訪工作。

作為幫扶責任人,我承擔著9戶貧困戶的幫扶任務。2017年接到幫扶任務時,我憂心忡忡,因為剛剛參加工作基層經驗不足,一面要做好警務保障室的工作,一面又要開展幫扶工作。

2017年以來,每逢過年過節自費給貧困戶送去慰問金、慰問品約5000餘元;幫助在讀學生申請教育幫扶資金;協助危房改造、捐贈衣物;幫助群眾報銷醫藥費;協助貧困戶因戶施策開展生產,得到了貧困群眾的一致好評。

召開院壩會

群眾胡陸妹戶是我包保的的貧困戶,丈夫因交通事故死亡,她也因車禍腰椎斷裂,目前仍舊靠鋼板支撐才能行走。膝下有一兒一女尚在讀書,還有年邁的老人需要照料,家庭頓時陷入困境。針對這個的實際困難,我積極為這戶申請低保、教育補助資金、親自到合醫部門為其辦理報銷手續。為她申報因戶施策項目,希望能幫助胡陸妹戶順利走出貧困,履行作為一名幫扶幹部的責任。

收到村民送的錦旗

2019年,天柱縣積極發展辣椒產業促進群眾增收。但我所幫扶的甕洞鎮梭坪村群眾種植辣椒的意願不強,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不知吃了多少次「閉門羹」,不知受了多少次「白眼」。但我心裡那股倔勁,一次又一次上門做群眾工作,不厭其煩的為群眾講道理、說政策,最終說服了群眾讓他們積極主動的發展辣椒種植產業。  為解決梭坪村人多地少的問題,我與網格員、村幹一起找種植地塊,不管颳風下雨還是烈日炎炎,無論是峰峰嶺嶺還是溝溝壑壑。經過與同事們近半個多月的努力,梭坪村整合了近60畝的土地種植辣椒。

在田間地頭與村民共同勞作

在這場和貧困的戰鬥中我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但在那一件件平凡小事裡,寫滿了我作為一名人民警察為民謀福的初心和決心。  【人物小傳】   楊芬,天柱縣公安局警務保障室科員,天柱縣甕洞鎮梭坪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潘德玉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工作了!|天柱縣竹林鎮棉花村村民劉秀蓮
    我叫劉秀蓮,今年62歲,家在竹林鎮棉花村。丈夫患有嚴重的帕金森症候群、二級重殘,所需醫療費用高昂,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2014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沒有什麼文化,身體也有不少小毛病,每年兩口子都得花費不少醫療費,小兒子在外面掙錢不固定,每次電話也是報喜不報憂,因為丈夫哪裡都去不了,我每天都得照顧他起居吃飯。  我能做的也只是養些雞鴨,種些蔬菜保證日常不愁吃,家庭的收入也只能靠國家的低保、養老金、殘保金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我叫蓋家春,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7年9月入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任駐村幹部,2020年2月到桂果鎮工作。期間,我和貧困戶之間有過爭執,有過爭吵,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彼此,那份情更濃,那份愛更深。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我叫李莉,遵義市赤水人,2015年到織金縣工作,現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負責人。扶貧工作站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專門機構,承擔著指導街道、居(社區)扶貧工作業務的職責,同時協助黨工委、辦事處對全街道扶貧工作進行綜合指導和協調服務。自擔任扶貧工作站負責人以來,我始終堅持「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工作態度,堅持強標準,嚴要求、對待扶貧業務精益求精。
  • 「我的扶貧故事」「小周」變「老周」 「空心村」變「明星村」 丨...
    穿過亞茶溝,翻過巖腳坳,一片世外桃源呈現眼前,這便是我的脫貧攻堅戰場——新美村。駐村三年多的時間裡,我見證了新美村從「空心村」變成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而我從「小周」變成村民信任的「老周」。新美村美景圖我叫周承武,是貴州黔東南三穗縣八弓鎮新美村黨支部書記、黨建指導員,兼新美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信息員、網格員。2017年我從縣八弓鎮交通安全管理站派駐到該村,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戰鬥」。  今年10月,是我駐村以來最開心的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創造幸福生活丨開陽縣馮三鎮新華村村民袁中貴
    我叫袁中貴,是開陽縣馮三鎮新華村舊寨組村民,家裡有4口人,2013年因患四級殘疾被評為新華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原來我和家人很勤快,在家經營一個小加工坊,加工餈粑、米皮和粉面,日子都還過得不錯。2015年,當時的駐村第一書記楊光建來走訪了解情況,經過村民組討論、開會研究,決定把我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他鼓勵我說:「娃兒你好好搞,哪會有一下就跨下去的,做不到重活就做輕的,只要你勤快,哪有發展不起來的。」  後來楊書記就幫我申請了2頭生豬和1頭繁殖母豬,還帶來了一些飼料,他反覆叮囑我要好好努力。  村裡還給當時讀大學的大女兒申請了助學貸款,娃兒上大學的事情也解決了。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群眾,對鮓魚村有了更一步的認識。這個一類貧困村的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務工。待在村裡的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鄰裡關係不和、矛盾糾紛不斷,人送外號叫「爛鮓魚」。意識到「軟體」「硬體」都是硬骨頭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肖旭(左三)和駐村幹部幫村裡缺勞動力的家庭插秧但是既然來了,就只能硬著頭皮幹。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與貧困戶手拉手,心連心丨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龔永慧,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基層幹部。2016年10月,因為工作需要,我成為了天印村包組團隊的一名包組幹部。天印風景宜人,茶香飄散在空氣中,沁人心脾。2017年,我告知洪加鳳易地搬遷政策,問其是否有搬遷意願,他剛開始有點猶豫,擔心要他們付錢,又怕回來老家又沒地方住,土地會被收回……一系列顧慮,我都一一悉心給他解釋。一番解釋後,洪加鳳敲敲菸斗說:「那就搬!我信龔妹。」一旁的啞巴嬸嬸也豎起大拇指,連連點頭。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丨普安縣羅漢鎮...
    2020年4月,我投身到貴州省普安縣羅漢鎮羅漢社區任網格員一職。工作重、任務緊,說幹就幹,一大早,單位領導送我到駐村地點活動室後,我稍加整備行李,通過社區幹部聯繫到自己包保組的龍組長,約他陪同我熟悉當地的基本情況。和他約好以後,我就出發了。還沒有到達寨子,我就在路上遇到了龍組長。他騎著一個小摩託車,很著急的樣子。
  • 「我的扶貧故事」情灑扶貧路 玫瑰亦鏗鏘︱榕江縣三江鄉斷頸龍村原...
    我叫高紅,近日,我回到了黔東南州榕江縣三江鄉斷頸龍村進行回訪,這個我曾經駐村幫扶了四年的地方。到村這天,村裡正在舉行吃連心飯活動,村委會新廣場上聚著不少的村民,幾個村民一見到我便拉著我的手我坐下,王老蘭對我說:「高書記,想你多了,看見你回來我們都好開心。」
  • 「我的扶貧故事」在「大路」上跑出扶貧加速度︱德江縣煎茶鎮大路...
    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與駐村幹部同吃同住,俯下身子與鄉親們談心交友,了解村莊的發展歷史和地理環境,洞悉村裡的產業結構和村民收入來源,收集群眾的意願和發展中的困難。  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數字準,經過研判,最終我們確定以基礎設施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產業發展等為抓手,持續轟出「推背感」。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只為夢成真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六堡村扶貧...
    我是劉幫虎,苗族,2013年11月來到六枝特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工作。2015年3月,被派駐月亮河鄉六堡村扶貧。由於六堡村地處邊遠,老百姓發展觀念相對滯後,我經常深入貧困戶家裡交心談心,給老百姓理清發展思路,宣傳黨的惠民政策,以及精準扶貧的關乎群眾切身利益及相關精神。
  • 「我的扶貧故事」高山上的外來「女婿 」丨納雍縣昆寨鄉永久村...
    我叫肖榮倫,2016年2月,納雍縣招聘脫貧攻堅「扶貧特崗」,已在蘇州外資企業從事安全工作近十年的我,報名參加這次招考。當時同事們不理解,還勸我:「外面多好,你回那窮鄉僻壤幹嘛?」但正因為看到了大城市的繁華,再想想家鄉的貧窮,我還是選擇投身到家鄉的脫貧攻堅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