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太空之旅動心弦 3D列印人氣高——全國科技周北京主場...

2020-12-04 科學技術部

    「又沒打中!飛機太小了,瞄不準。」在肩扛式防空飛彈模擬系統屏幕前,小男孩扛著射筒的身體不時晃動,儘管媽媽從後端幫忙託起,發出去的飛彈還是很不聽話地劃出一道弧線,與飛機擦肩而過。

    「這個印表機能打出玩具!」循聲而去,桌面3D印表機前人頭攢動,三臺小機器趕製的科技周吉祥物已初顯模型。「像這種8—10公分的玩具,一個小時就能完成。」工作人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它們使用的「墨水」是實實在在的原材料——ABS工程塑料,「成本也不貴,喜歡什麼玩具都能自己做」。

    今天上午,全國科技周北京主場活動登陸全國農業展覽館新館。一條炫目的「科普星光大道」貫穿展廳,引領8大板塊。不論是集結「高精尖」的航天科普體驗艙、蛟龍號模型,還是人氣頗高的3D列印、各種機器人秀,在這道由450餘項科技成果和科普項目組成的「科普大餐」中,你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道菜」。

    動人心弦的太空之旅

    「54321,發射!」隨著一聲巨響和劇烈的晃動,四位「航天員」乘坐「神舟號」飛船駛向太空,等待他們的是一場驚險的太空之旅……

    今天開幕的2013年科技活動周,航天科普體驗艙無疑成為眾人追捧的明星展品。上午10點半,體驗艙前已經排起60米的長隊。普通老百姓紛紛來過一把當航天員的「癮」。

    該艙體約12米長,開啟艙門步入,只見內部銀光閃爍,四壁是複雜的控制按鈕,前方是巨大的顯示屏,展示的是飛船前方的「太空景象」,非常夢幻。體驗艙配有駕駛座位,可容納4名觀眾。參觀者可通過實時操作面板和控制器,全程體驗太空之旅。

    「前方發現太空碎片,現在進入躲避路線,請大家相互配合,捕獲撞擊碎片。」通過座位顯示系統上的導航員指示和使用說明,「駕駛員」可以開啟躲避程序,並控制機械手精確捕捉正在飄移的太空碎片。

    「前方是空間站,馬上要進行對接,請準備」「現在請駕駛員開啟8號艙門,取回科學實驗樣品」……在奇妙的光電聲色和逼真的物理體驗中,參觀者可以完成火箭發射、躲避太空碎片、太空維修、交會對接、實施任務等環節。

    在「科技讓國家更富強」板塊中,像這樣能上天入海的「高精尖」展品首次齊亮相。「蛟龍號」深海探測器、C919大飛機、海洋石油981(HYSY981)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等高端技術裝備模型引來觀眾駐足觀賞。

    當然,也有不少真品展示。南極科考的得力助手——海燕飛行器機器人也來到現場。它雖然個頭不大,但本領強,還特皮實。「其實它就是架小型的無人飛機,搭載了海冰雷達、紅外皮溫傳感器和光學照相機。由於具有特殊的尾翼設計,它適合在南極這樣複雜場地情況下起降,並能夠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工作。」  

    參與飛機研製設計的謝成蔭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它比傳統載人直升機更安全、成本低,具有任務載荷空間大、載荷能力高、重量輕等特點,已成功應用於我國第24次和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

    除了能自動飛行的機器人,在地面作戰的「單兵戰術機器人」也是身懷絕技。它雖然個頭不高,但配有能夠獨立驅動和懸掛的8個輪子,上臺階、下陡坡,不在話下。「坦克能去的地方它就能去。」該機器人的研製者之一王先越介紹,發明它的靈感來源於仿生學原理,除了動力模仿螞蟻,其柔性設計還仿造貓的爪、臂和脊椎吸收重力和衝擊力的原理,能實現傘降投放、遠距離快速投放,從高空落下也「毫髮無損」。最讓王先越驕傲的是,「該機器人是100%國產零件和晶片。成本卻比國外同類機器人低得多」。

    大顯身手的3D列印

    「你們聽說過3D列印嗎?」一旁的小朋友連連搖頭。北京工業大學教授陳繼民指著面前的雷射三維立體照片印表機說:「通過這個大機器,4分鐘就能讓照片在水晶裡立起來。」

    小朋友瞪大眼睛,想看穿其中的奧秘。「我們還能在大理石和木板上進行列印。讓大理石受熱後變色,通過顏色的深淺做出不同的圖案。」陳繼民的耐心啟發了小朋友的想像,「照片是不是也要3D的?」

    「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數位化建模,通過軟體把平面的照片『修』成立體的,有三維立體照相機就不用軟體轉換。」陳繼民解釋說,雷射器控制著每個雷射的路徑,然後從下往上分層列印,幾分鐘就能在水晶裡刻上立體的頭像。

    3D列印的魅力還不止於此。北京愛康宜誠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總工張衛平告訴記者,3D列印還能造出人工關節,以鈦合金、不鏽鋼、陶瓷等材質為主,可批量生產不同大小的髖、膝等關節,增強了植入物的穩定性並延長使用壽命。目前,該技術在積水潭、北醫三院完成臨床試驗,正在申請註冊。

    如果說3D列印引領未來生活,壁掛式綠植牆、HRA健康風險評估系統,則更貼近當下生活。

    一款圖案精美的壁掛式綠植牆,吸引不少人目光。「植物存活率95%以上,採用自動循環供水系統。不僅節省室內面積,還能減輕噪音汙染」。工作人員的介紹,讓圍觀者萌發了在家中種植的興致。

    對人體組織器官進行3D重建,就能直觀看到全身器髒的變化趨勢,從而判斷早期疾病。「我們自主研發的HRA健康風險評估系統,檢測僅需5分38秒,之前只針對飛行員等特需人群。」吳經理介紹說,「附帶的健康指導系統,可根據人體健康狀況做出科學健康的生活和飲食指導。」

    變廢為寶的城市更清新

    一個個「天藍」「地綠」「水清」「路暢」的項目,讓觀眾感受到科技給城市帶來的陣陣清新。

    用濾紙、石英砂和活性炭,就能讓汙濁不堪的髒水由濁變清,小水滴的奇妙「變身」讓我們感受到科技帶來的驚喜;戴上3D眼鏡,徜徉在麋鹿科普畫廊中,了解麋鹿的生長環境,並樹立保護生物的意識;通過碳計算互動遊戲,讓老百姓踐行「衣食住行」的低碳生活,通過植樹造林加強碳匯;五顏六色的彩葉樹品種,DIY藝術壓花藝術等則讓大家心曠神怡……

    「生活垃圾和化工廠垃圾,在垃圾原料倉中破碎並進行烘乾,形成塊狀後進入蓄熱式旋轉床。」看到觀眾拍照,北京神霧集團的小吳推介起了生活垃圾熱解及資源化技術。「經過700多攝氏度的低溫熱解後,生產出高純度、高熱值的燃氣、燃油和固體炭。」

    「這個技術和一般的垃圾焚燒有啥區別?」一旁的大爺發問。

    「我們用氮氣將蓄熱式旋轉床隔絕,垃圾進入『大轉盤後』全封閉燃燒,88%的熱量可有效利用。」小吳說,整個過程不會產生二噁英,也沒有汙水排放。「說不定您以後能用上人造天然氣,今年下半年或明年春天,我們會在昌平區南口鎮建立一個城市生活垃圾示範廠。」

相關焦點

  • 「天宮號」「墨子號」「悟空號」齊齊亮相北京科技周
    本報訊(記者張航)坐進「殲15艦載機」的座艙,戴上頭盔,在指揮員的引導下開啟加力,從航空母艦的甲板上一躍起飛;置身無重力的太空艙實驗室,觀察漂浮的小球如何進行單擺實驗……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昨天啟動,市民與一批最新科技成果零距離接觸。記者注意到,航空、航天依舊是本次科技周活動的熱門元素,模擬艦載機、虛擬實境太空實驗室等體驗活動受到參觀者的追捧。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因此3d列印的高價格是導致其面世以來廣受阻礙的原因。但是3d列印的高價格也是不得已為之的,以下我將分述幾個方面的原因以說明為什麼3d列印的價格如此高。3d列印的材料有些在自然界中是很少存在的,有些即使存在,也很少運用到普通民眾的生活中,更不可能大規模的運用到3d列印中。
  • 太空食物未來能用3D列印技術製造
    自從「3D列印」成了時下熱度越來越高的科技詞彙,它的應用前景已經顯得越來越「異想天開」。最近,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已經開始嘗試將這一技術用在製造太空食物上。  就目前的太空食品發展現狀來看,想在太空吃墨西哥雞肉卷之類的食物還是很困難和奢侈的。太空食品要能經受住外太空飛行中的衝擊、振動、加速度等的考驗,在失重狀態下吃東西,食物也講究儘量能一口吃掉,沒什麼湯湯水水。傳統的太空食物有不少是像牙膏那樣的糊狀,或者有點像壓縮餅乾,從外形到口味都比較單調。尤其是在口味上,太空食品至今仍然稱不上美味。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國之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要在樹人!解決好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這個問題,關乎民族未來,國運興衰,意義重大而深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
  • 重磅:我國首次完成太空3D列印
    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據了解,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是當前國內外太空飛行器結構的主要材料,密度低、強度高,開展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技術研究,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發展空間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 新飛船搭載「3D印表機」我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
    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此次在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科研人員將這臺「3D印表機」安裝在了試驗船返回艙之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
  • 世界首次,我國率先完成新材料太空3D列印,難度之大超出想像
    這次失利,也說明這個黑科技確實很難。好了,言歸正傳,本文重點要談的,則是創下中國首次和世界首次的新材料太空3D列印。,這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和時髦科技,什麼3D列印槍枝,3D列印汽車,3D列印飛機等,甚至還3D列印出人造肝臟組織,疫情期間還出現了3D列印醫用護目鏡等。
  • 打卡「大國科技」 快樂玩轉科學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吳晶平 方正)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充滿智慧的未來城市、夢幻的液氮冰淇淋……12日,「第二屆廣東科普嘉年華暨2019年全國科普日廣東省主場活動、廣東省科技進步活動月」(以下簡稱「科普嘉年華」)在廣東科學中心啟幕,大批科普展示、互動項目打造了一場科普「盛宴」,公眾快樂參與,玩轉科學。
  • 【重慶日報】國內首款3D列印智能上肢假肢明年上市---中國科學院
    3月18日,記者從「智觸科技 翼展未來」3D列印與機器人產業項目推介會上獲悉,由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技術團隊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款3D列印智能上肢假肢,預計將於明年推向市場。  「每個殘疾人的手臂都不同,標準化生產的假肢產品無法完全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所以假肢產品特別適合用3D列印技術生產。」
  • 進無止境,太空3D列印探索未知宇宙奧秘
    這項成功的實驗,意味著在無支架和無毒釓離子水平的環境下製造3D列印人體組織研究方面又向前踏出了一步。   在太空中開展3D列印實驗項目,近年已經成為各國共識。基於3D列印廣闊的應用空間和多元化商用價值,美國、俄羅斯等一些國家已經在3D列印技術、3D列印新型材料、3D列印核心裝備等方面展開布局,力求在新一輪國際市場科技、經貿競爭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和更強的競爭力。
  • 打卡「大國科技」 快樂玩轉科學 這屆科普嘉年華好玩又益智
    信息時報記者徐敏攝大洋網訊 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充滿智慧的未來城市、夢幻的液氮冰淇淋……昨日,「第二屆廣東科普嘉年華暨2019年全國科普日廣東省主場活動、廣東省科技進步活動月」(以下簡稱科普嘉年華)在廣東科學中心啟幕,大批科普展示、互動項目打造了一場「科普盛宴」,公眾快樂參與,玩轉科學。
  • 我國完成人類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列印」
    目前,新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已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樣件列印,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此次實驗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人類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
  • 3D列印神助攻!
    成立於2002年,創始人Elon Musk(馬斯克)31歲,歷經18年,期間多次失敗、面臨破產甚至被嘲笑譏諷,其挑戰科技巔峰,降低火箭發射價格,帶動了全球商業航天熱潮,激勵無數青年才俊。SpaceX持續挑戰航天科技與人類想像力,推動全球科技發展,智慧創新,為世界、為孩子、為未來,樹立了楷模。龍飛船照片大航天時代來了嗎?
  • 3D列印,讓文化創意產業駕著科技飛
    3D列印將我們帶離了亨利福特時代的大規模生產線,將我們帶領去到一個可定製、一次性生產的新時代,對文化創意產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具有高知識性、高附加值和強融合性的行業,其發展內核是科技。而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重要的科技代表之一,3D列印的出現為其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 手中的黑科技 3D列印星空燈房間變秘境
    【中關村在線3D列印頻道原創】小的時候總會對著樹蔭下的光斑發呆,發散一些奇思妙想。這個光斑,就是我們今天文章的主角。世嘉玩具,沒錯兒就是那個黑卡世嘉,曾出品過一系列的黑科技玩具——家用星空燈,能把酷似星光的光斑投影在房間天花板上,營造如銀河般的效果。這回,我們來嘗試3D列印一些玩具,把房間變成二次元的世界。
  •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2019-12-30 科技日報 高博 陸成寬 【字體:大 中 小】
  • 3D列印材料之 PLA材料
    首先是PLA不耐高溫,60°左右基本開始變形,作為食品模具情況,必須是冷處理;PLA材料是可以降解的,這是優點也是缺點,雖然環保綠色,但是要3D列印產品級的東西,不耐久卻是一個短板;在列印過程中,由於是高溫熔融,所以會護髮顆粒,雖然顆粒本身無毒,但是這就有點像PM2.5一樣,長期呼吸還是對人體肺部有一定傷害,所以3D列印空間最好通風。所以呢,PLA是一種環保材料,大家可以放心的使用。
  • 空間3D列印技術,讓太空探索插上了飛躍的翅膀
    伴隨科技的進步,3D列印,又稱增材製造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方式快速成型的一種全新構造物體技術。太空失重的環境讓器官的存活率更高。我國在3D列印技術應用方面,也有不少成果。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利用3D列印成功試製出為發動機提供穩定動力輸出的最關鍵部件:一體化噴注器。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動力所,採用 3D 列印技術製造了固體姿軌控發動機上的燃氣閥,一次成型,有效解決了傳統工藝存在的工序繁複、效率低下、加工變形等問題。嫦娥四號中繼星上,也有3D列印的多個複雜形狀鋁合金結構件。
  • 畫廊周北京2020開幕
    起先是零星幾個燈開始閃亮,隨後整體律動亮起,猶如一個生命體……這就是藝術家鄭路的作品《差翅亞目之目》。即將於5月22日開幕的第四屆畫廊周北京,正如這隻「差翅亞目之目」,標誌著北京藝術界的復甦。《差翅亞目之目》點亮《差翅亞目之目》是由13000隻改良版警示燈與鋼板主體架構成的大型藝術裝置。
  • 我國航天科技取得新突破,金屬3D列印已應用於運載火箭產品中
    據央視新聞頻道10月17日的報導,由航天科技集團舉辦的第二屆創新科技創意大賽近日在廣州落下帷幕,一批航天前沿技術在大賽中集中亮相,目前我國已經實現金屬3D列印技術在運載火箭上的工程應用。在未來運載火箭大型零部件製造,以及可回收太空飛行器中高附加值零件的修復中,也將進行推廣應用。值得一說的是,這並不是我國首次把3D列印技術應用到航天領域,而是首次實現金屬3D列印技術在運載火箭上的工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