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找到,覺得挺好,大家可以試試看,尤其是寫數字這一項。對於口算,一般人思想上存在一個誤區。很多家長朋友都認為,只要會口算,只要能算得準,快一點慢一點,對數學成績的影響,似乎不大。其實,這種觀點,只是一種基於推測的說法。其實,小學生的口算能力,具有非常大的潛能。雖說是小小年齡,但是如果按下面一套特殊的訓練方法來訓練,其口算速度可以提高好幾倍。小學生的口算速度提高以後,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會隨之大大增強。口算訓練必須分階段進行,這樣,容易形成良性循環,在開始進行口算訓練時,小孩的進步會很快,後來就慢些了,有時,想一次就達標,是非常不容易的。家長朋友必須根據孩子的原有基礎,分階段達標。
1、和孩子一起比賽寫阿拉伯數字。在數學中,10個阿拉伯數字是數學作業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字符,同時也是小學生發生關鍵錯誤最多的書寫符號。家長朋友們最頭疼的就是小學生經常把6看成9,把8寫成3之類的錯誤。初中生、高中生也不乏其人,因把算草上的256寫成265而丟掉3分5分,家長們、老師們對學生的這種錯誤無可奈何,總是諄諄告誡這些犯這類錯誤的學生或小孩要慢一點,要細心一點,可是老師的教導,家長的呵斥總是沒有結果,有些小學生直到中學這類錯誤也不見減少多少。我個人認為,學生的這類錯誤通過口算訓練則可以迅速得到改正。通過口算訓練可以10倍、100倍地提高小學生、中學生的口算準確率,從而有效地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訓練非常簡單,就是書寫10個阿拉伯數字:0、1、2、3、4、5、6、7、8、9、。經過不長時間的訓練,小孩子書寫速度可以明顯提高,最好能達到每秒鐘書寫2個阿拉伯數字。
2、教孩子儘快學會認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算式。在學校傳統教育中,「8+3=」或「12-7=」之類的一大批簡單算式都是分別當作一個算式來看待,在課堂裡,老師總是教學生把「8+3=」 或「12-7=」之類的一大批簡單算式都當作一個算式來「運算」。其實在進行口算訓練時,可以把「8+3=」 或「12-7=」之類的一大批算式分別當作一個特殊的「字符」來看待,把這些特殊的「字符」當作一個「字」來「認」,而不是去「算」。 也就是教孩子一題一題地「認」算式。可以給孩子們講,像8+3=,9+5=,12-7=這樣的算式以後再遇到了,就把它當作一個特別的字來「認」,例如,8+3 =以後就直接「認」作「11」,不再把8+3=當作一個算式去運算。開始,孩子可能不習慣認這些特別的「字」。可以要求孩子在思想上把「8+3=」當作一個特別的「11」字,並且大聲讀作「11」。同樣的,對著「9+5=」大聲讀「14」,這樣大喊十幾分鐘,孩子自然「認」會了這些算式。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創造」。小孩只有對算式的概念進行了突破——突破了「算算式」的概念,才會真正認識到「認」比「算」快。可以想像,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的口算速度有成人快,那麼,她做起數學作業來,肯定是非常輕鬆的事。做作業輕鬆,學數學當然有興趣。(1)家長要根據小孩的學習能力,選擇適當的練習內容進行訓練。最好從最簡單的開始。如果第一次達不到參考標準,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同一內容,可設置多個練習。 (2)開始訓練時,家長可以用手指壓住8+3=,然後突然放開手指,旋即又壓住,讓小孩來認這個「字」。小孩開始會有些不習慣認這樣的「字」,告訴他這些「字」,原本是一個算式,如果當作一個「字」來認,也是可以的,只是這個「字」的結構有些特殊罷了。當小孩的思想轉了彎以後,很快就會「認」這些「字」了。這個「認」與背加法口訣的「背」好像是一回事,但又不是一回事,通過以後的一些訓練項目以後,家長朋友會自己明白。孩子「認」會後就可以開始練習了,可以將進位加法或退位減法設計成表格,分成幾列,每列20道題。
進行訓練時請注意以下幾點:a.首次做口算訓練時,讓小孩做20小題,記下所花時間秒數,作為原始口算速度,供日後比較分析之用。 b.隨後,讓小孩「認」另外20小題口算題,要求流暢,在認讀時有哪個小題不流暢,則再認讀,直至能將20小題一口氣「認」下來,流暢無誤。 c.接著,讓小孩先作好訓練準備,家長持表,發口令「開始」,小孩執筆在一本書上作答,答完告「完」,家長將自己記錄的時間記入相應欄目中,作為日後比較分析的數據。 d.每做一次訓練,都與達標速度比較一下,看看有沒有差距,如果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又未經訓練,一般來說,一二次就達標是有困難的,掌握一門技術需要反覆的訓練。 e.每做一次訓練,都與上一次的速度比較一下,看看有沒有進步,進步了,家長應當適當地讚揚一下小孩,說「不錯,有進步」,小孩這時需要鼓勵,正如在球場上拼搏的球隊員需要自己的隊友當啦啦隊一樣,家長切不可一見自己的小孩的速度是60秒,而達標時間是12秒就急不可耐,說「真笨,怎麼搞的」,如果你是這個樣子的話,恐怕你幹不了這等需要耐心和愛心才能做好的事情。 f.每次訓練,時間不宜過長,以半小時為宜,如果小孩一時興趣高還可以適當延長訓練時間。 g.為了迅速達標,小孩在答題時,家長應當目不轉睛地盯著小孩的答題動作,如果小孩寫答數時,在哪一題下筆與答數時有稍微的停留,就說明他這題還沒「認」會,還需要訓練一下「認」算式,可以單「認」這些沒認會的題。 h.上一次訓練與下一次訓練最好相隔三天或一個星期左右,天天做這種訓練容易令人生煩,要保護小孩的學習積極性,切不可傷害小孩的學習積極性,當然,如果小孩主動要求多練,那又當別論。 i.如果一個人單獨拿這些口算訓練題去訓練,也是可以的,但大多數小孩會覺得沒趣,容易產生疲勞感,那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有家長或鄰居的小朋友參與的話,那可能收到你意想不到的訓練效果,學習狀態也可以因此而改變,那孩子就非常高興,不易疲勞,如果家長有興趣,讓小孩為你計時,你也測一下你的速度,讓子女來看看他爸媽的本領,則更能增加這種訓練的樂趣,使小孩覺得與玩遊戲一樣有趣。這就是我說到的「玩學習」。 請家長與小孩玩任何學習遊戲時都不要忘了作下記錄,這種記錄日後是非常有用的,這樣便於日後比較,知道進步了沒有,進步了,又進步了多少,你的小孩與其他的人家的孩子相比,書寫技術有無差距,有差距這種差距又是多少。這種比較,很直觀地讓小孩子知道自己的差距,而且容易激發小孩子的興趣,他們會很自然地產生趕超父母的想法,這樣激起的興趣,有時可以達到令人高興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