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歷史文化名城,兩千多年的底蘊,瀘州還是國家園林城市,這座古城內,古木眾多,品種繁雜,絕非浪得虛名,如果你有機會來瀘州,一定能感受到,江陽的園林氣質,今天江陽沽酒客就給大家介紹瀘州十六種不同類型的古木,它依然枝繁葉茂,在這座城市,繼續生長,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和發展。
古松遒勁笑風月
合江縣天堂壩鄉互愛三組蓮花壩有油松,高20多米,5人環抱方可合圍,傳說樹齡已逾800餘年,今仍蒼勁挺拔,生長茂盛;
農會鄉法王寺側一馬尾松,胸徑1米許,高26米,樹幹旁傾斜出,枝柯盤施屈曲,苔蝕樹身,形似龍爪拿運,狀若山鬼攀空;
古藺縣陳坪鄉古松樹村一組有古松,胸徑1.8米,高27米。民國20年(1931),小學監理張學道、主任張登科,因砍其樹旁另一棵古松,見樹液汙黑血紅,傳為血水,湊巧二張又死於當年,從此這棵古松被當地農民視為神樹,不敢妄動
榕樹如蓋好乘涼
樹在瀘縣毗盧寺,此樹形態可謂怪異。其樹身已完全失去樹皮和木質的顏色而成為灰黑色。其形態和顏色很像火山熔巖,但每年仍枝繁葉茂,春葉初敷時,嫩綠的樹葉和灰黑色的樹幹把遠古和眼前結合於一體,使人產生不盡的遐想幽思,此樹高20餘米,胸徑1米多,樹齡至少500年。
三棵香樟天符樹
合江縣筆架山雲臺寺南望鄉臺上的三棵香樟,大小分別為胸徑1.47米、高16米,胸徑1.36米、高16米和胸徑1.27米、高15米。
相傳蘇東坡過合江時聽說山上有「天符樹」,樹葉有文如道土符纂,於是登山賞玩並題詩日:「天師化去知何在,玉印相傳世共珍。故國子孫今尚死,滿山秋葉豈能神」。
重遊時又題詩曰:「真人已不死,外慕墜空虛。猶餘好名義,滿樹寫天書」。傳說三棵古樟就是當時所謂的「天符樹」,至今仍枝柯縱橫,鬱鬱蔥蔥。
枇杷奇特氣象樹
古藺縣德耀區大寨鄉政府內有山枇杷樹,高20米,胸徑50釐米。根據附近八旬老人陳培山觀察記載,此樹清明前後發芽開花,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若6、7、8月才發芽,定是天旱年景;有一年僅一椪發芽,結果僅此椏所指方向向莊稼好;下部枝椏先發芽,低矮地區莊稼好,上部枝椏先發芽,高山地方莊稼好,整棵樹同時發芽,高山平壩皆好。1980年此樹農曆八月才發芽,結實甚少,結果連續兩年遭大旱。
古黃荊樹從石出
合江縣龍洞鄉石盤屋基的石縫裡,長有一株黃荊樹,胸徑22釐米,高5米,樹齡250年。
千年銀杏滿地黃
在敘永縣觀興鄉境內,生長著株距今已有2000多年樹齡的巨大銀杏。國內的《團結報》、《中國建設報)、《旅遊文化報》、《民族》、《中國特產報》等十多家報刊,相繼對這株珍貴的銀杏進行了介紹。
這株生長在緊鄰赤水河谷的山頂上的銀杏為雌性,樹高30多米,胸徑5米以上,要10人才能合抱,樹冠覆蓋面積達450多平方米。
銀杏是與白堊紀的恐龍同時期的孑遺植物有「活化石」之稱,雌雄異株。世界上僅我國和日本生長銀杏。敘永的這株銀杏,以其古老和巨大奇特,世所罕見。
據世代居住在古銀杏樹旁的當地老農劉顯忠介紹,1958年這株當時已有50多米高的古老銀杏,不幸遭到刀斧之災,上半部全被砍去,僅剩5米多高的一個大木樁,斷面形成了一個僅20平方米的平臺。砍下的枝幹裝上20多輛汽車被全部運走。
如今,40多年過去了,在這平臺的中央及四周,相繼生長出40多根直徑現已達10——30釐米的銀杏,形成現在的令人嘆為觀止的茂盛的銀杏林。
另外,更為奇特的是,銀杏雌雄異株,要相互授粉才能結果。而這株巍然子立的銀杏卻從1989年以來,年年開花,歲歲結果。
現在敘永縣已對這株銀杏進行保護,並將這裡新開闢為旅遊景點,供遊人觀賞。(當年砍樹的人罪孽深重)
多頭棕很奇特
古藺縣太和鄉上元村六組農民張懷春家院壩邊有一株棕櫚樹,在樹高1.65米處分又為二後,兩個枝頭分別又再長了1.65米高。這株棕櫚樹嶺已逾30多年,現仍生長旺盛;魚化鄉火炬村四組農民陳光良屋後一棕櫚,在樹高1.23米處分又為三後,三個枝頭分別又長了2.65米高,樹齡近40年;自強鄉陶莊村有兩頭棕棡樹和三頭棕櫚樹多株。
茘枝王在張壩
張壩桂圓林風景區,有一株極其獨特的古樹,此樹遠看如兩棵並排生長的樹,走近看,才知道是一株,因其分權處低,才像兩株。
樹皮上死死生生全起一寸多厚的青苔,樹枝樹葉須仰視才能看見,上面長著好幾種寄生植物。使人想起杜甫「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的詩句。由於樹太高,樹皮又被青苔覆蓋,使人看不出是何種樹。
由於篇幅筆者今天只能講這些,歡迎大家去找尋更多的古樹,我們要愛護和保護,它們也是歷史財富,樹多的地方,一定會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