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家紅 宋鑑清,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
前言
在血凝組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見PT、APTT延長的情況,常見的是接受心臟瓣膜置換術後服用華法林的患者、維生素K缺乏的、或者是特定類型的鼠藥(維生素K拮抗劑的鼠藥)中毒的;還有可能是共同凝血途徑凝血因子缺乏的;也可能是大量使用肝素的;使用其他抗凝藥物(抗Ⅱa藥物如達比加群、阿加曲班等,抗Ⅹa藥物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的;肝臟損害的;另外標本問題如標本有凝塊、標本量少、紅細胞壓積高、EDTA汙染等等。
68歲老年男性患者以「口腔黏膜出血6個月,黑便2個月,發現凝血異常半個月、以PT、APTT明顯延長」為由在入住我院血液科。那麼,68歲老漢PT、APTT同時延長到底是哪種情況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病例經過
一、病例特點
1.現病史:患者6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口腔黏膜出血、為鮮紅色血沫,未在意。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黑便,未在意。患者半個月前感冒後出現胸悶、腹脹等症狀就診於外院,發現凝血指標異常:PT:61.1s,APTT:95.2s,INR:5.15,給予輸注維生素K、補充血漿等對症治療後黑便好轉,但仍有口腔黏膜出血及凝血異常,今為求進一步診治於2019-04-16入住我院血液科。患者病來無發熱,無咳嗽、咳痰,無胸悶、氣短,無腹脹、腹痛,飲食睡眠可,精神體力可,近期體重未見明顯變化。糖尿病9年,既往口服二甲雙胍、亞莫利等控制血糖,目前歐唐寧5mg日一次口服降糖。
2.既往史:一般健康狀況:良好。藥物過敏史:否認。
傳染病史:否認肝炎結核病病史。預防接種史:按計劃
手術外傷史:否認。輸血史:有。
疾病史:否認高血壓、冠心病病史。
3.體格檢查:T:36.5℃,P:80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一般狀態可,心肺各瓣膜聽診區無異常雜音,肝脾肋下未觸及。
二、診斷分析及鑑別診斷
初步診斷:凝血異常原因待查、糖尿病。
診斷依據:1.主訴:口腔黏膜出血6個月,黑便2個月,發現凝血異常半個月。2.檢驗:PT:61.1s,APTT:95.2s,INR:5.15。
鑑別診斷:本病可與其他凝血相關疾病相鑑別。
三、診療計劃
治療計劃:完善入院相關檢查,待結果回報後進一步診治。
入院後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凝血五項及各種凝血因子結果見表1,APTT糾正實驗Rosner指數(RI):13(RI>11為不糾正、RI12/L,HGB:70g/L,WBC:4.11×109/L,NE#:2.25×109/L,HCT:0.233L/L,PLT:245×109/L,CRP:8.90(參考值0.00-5.00)mg/L,GLU:7.11mmol/L,TP:59.8g/L,ALB:38.1g/L,其他生化指標大致正常,抗心磷脂抗體、抗β2糖蛋白1抗體、風溼抗體系列、免疫系列大致正常,腫瘤系列Ca125:147.6(參考值0-35)U/ml,其他正常。
2.影像學檢查
PET-CT結果提示腹部腫瘤。
診斷診療經過與轉歸
根據實驗室檢查PT、APTT顯著延長,FV:C減低並檢測到4BU的FV抑制物,最終診斷為:獲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實驗室結果見表1。
除給與降糖、抗感染藥物外,用於止血治療藥物見表2。
患者住院期間多次給予新鮮冰凍血漿(FFP)和活化凝血酶原複合物(APCC)輸注,同時檢測凝血指標,治療期間PT、APTT及FV:C未見明顯改善。4月25日,頭CT顯示患者顱內多發出血,給予重組活化凝血因子VII (r FVIIa)4mg靜推。4月26日,生命指徵危急,對症給予甲強龍40mg靜推,向家屬交代病情後家屬表示放棄氣管插管及胸外按壓,同意藥物維持治療,繼續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最後患者經搶救無效死亡。
表1 患者住院期間實驗室凝血指標
表2 患者住院期間應用的止血治療藥物
註:VK1:維生素K1,FFP:新鮮冰凍血漿,APCC:活化凝血酶原複合物,rFVIIa:重組活化凝血因子VII,√為使用藥物
討論
本例患者檢測的凝血五項(凝血四項+DD)中,PT、APTT同時延長,而TT、FIB、DD大致正常,可能是下列因素導致:1.標本有凝塊,血量少、紅細胞壓積高或者EDTA汙染。2.患者服用華法林、缺乏維生素K、特定類型的鼠藥中毒(作為維生素K拮抗劑的鼠藥)。3.共同途徑凝血因子缺乏。結合患者病史病例並詢問臨床得知標本採集沒有問題,紅細胞壓積也不高,患者未服用華法林,沒有鼠藥接觸史,因此基本排除第1、2條可能因素。該患者口腔黏膜出血為首發表現,無既往出血史、手術史,PT/APTT顯著延長,FV:C減低其他凝血因子活性正常診斷為凝血因子V缺乏症。凝血因子V缺乏症有遺傳性的和獲得性的,獲得性的又可以是肝臟疾病、DIC、纖維蛋白原溶解、體內存在凝血因子V抑制物等所引起。本例患者FV抑制物檢測結果為4.0(正常參考區間
獲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Acquired factor V deficiency,AFVD)是一種罕見的凝血障礙疾病。AFVD的年發生率約0.09-0.29/100萬,相關文獻報導較少。AFVD主要是由於血漿中產生凝血因子V抑制物而導致的,在臨床上非常少見,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可沒有出血症狀而僅有PT、APTT延長及FV活性的下降,也可能發生嚴重的出血症狀而危及生命,也偶有壞疽、多發性腦梗死、深靜脈血栓等情況的發生,主要是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PT、APTT延長、FV活性降低以及檢測到FV抑制物而明確診斷,根據血漿輸注補充FV的療效以及對FV的結構基因及表達情況進行檢測,則可與遺傳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鑑別。 在已報導的AFVD病例中的FV抑制物的誘發因素主要因牛凝血酶暴露誘導產生;其他為非牛凝血酶暴露誘導產生,包括抗生素、手術、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器官移植、除抗生素外藥物、特發性病例等。
治療FV抑制物所致的AFVD主要包括止血以及消除FV抑制物兩方面。止血是通過補充凝血因子,如FFP、ACCP、rFVIIa、血小板濃縮物等,維護正常的凝血過程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消除FV抑制物是治療AFVD的關鍵方法,而消除FV抑制物的金標準則為免疫抑制劑治療,包括糖皮質激素、環磷醯胺、硫唑嘌呤和利妥昔單抗。還可用免疫球蛋白靜脈輸注、血漿置換、免疫吸附等中和或清除FV抑制物的治療方法。
當患者PT、APTT延長,正常血漿無法糾正,FV水平降低,而無個人、家族出血病史,提示血漿中有FV抑制物。證實FV抑制物的存在的最常用的是Bethesda法。將患者的血漿稀釋兩倍後與等量的正常血漿混合在37攝氏度共同孵育兩小時,對照組則為正常血漿與OK緩衝液等量混合共同孵育;檢測出剩餘FV的活性,計算FV抑制物的含量(正常範圍為
該患者有一次輸血史,但不足以產生FV抑制物;有長期治療糖尿病用藥史,不排除是FV抑制物的產生因素;PET-CT結果提示腹部有腫瘤,最終該患者診斷為腹部腫瘤誘發產生FV抑制物導致的獲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本案中給予患者多次輸注FFP和ACCP,但PT、APTT及FV:C無明顯改善,有研究指出輸注FFP對遺傳性FV缺乏症療效較好,對AFVD療效不佳。rFVIIa能增加血小板表面凝血酶的生成速率,保證足量的凝血酶在瞬間爆發式生成,從而保證形成具有緊密結構的纖維蛋白栓子,產生良好的止血效應並抵抗過早的纖溶作用。4月25日患者顱內多發出血,予以rFVIIa4mg靜推。免疫製劑是一把雙刃劍,可清除體內FV抑制物,但長期大量使用,可誘發或加重感染,影響免疫功能,導致骨質疏鬆。該患者4月17日CRP:8.90(參考值0.00-5.00)mg/L,4月25日WBC:11.6×109/L並伴高熱,臨床可能防止感染加重在4月26日前未使用,4月26日予以甲強龍40mg靜推,但患者經搶救無效死亡。
結語
AFVD主要依賴實驗室檢查,診斷明確後,控制出血和清除FV抑制物是其治療首選,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從而改善患者預後,影響轉歸。
參考文獻
[1]M. Ashizawa, S. Kimura, H. Wada, et al. Acquired factor V inhibitor associated with life-threatening bleeding and a mixing test result that indicated coagulation factor deficiency[J]. Hematology, 2013, 18: 300-4.
[2]王湘玉.獲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病例報導及文獻回顧. 臨床醫學(內科學).2019,04,19.
檢驗視界網微信平臺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