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標解讀: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標本的採集和轉運

2021-01-08 騰訊網

講者丨王輝(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

整理丨劉安雲(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來源丨2019年全國感控與耐藥感染大會

轉載丨SIFIC感染官微

微生物檢驗結果是臨床醫師在診療感染過程中所需要的重要信息,病原學診斷是臨床診治感染性疾病的一項常規手段,只有了解病原學和藥敏結果,才能做到選擇正確的抗菌藥物,規範、合理用藥,同時減少細菌耐藥產生,節約醫療資源,降低病死率。而正確的採集、處理與運送標本是臨床微生物檢驗成功與否的關鍵,並直接影響到檢驗結果。

目前各醫療機構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良莠不齊,嚴重影響了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對臨床診斷的指導意義。為規範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標本採集和轉運技術要求,國家衛健委於2018年12月11日發布了《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標本的採集和轉運》(WS/T 640—2018,2019年6月1日正式實施),在「2019全國感控與耐藥感染大會」——微生物標本全流程管理專場上,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的王輝教授對本行業標準進行了詳細解讀,相信會為臨床醫護人員實際執行提供指引。

一、臨床微生物室的核心功能

提供快速、準確的病原學診斷

提供最接近真實的藥敏結果,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細菌耐藥性監測與分析,為臨床抗感染經驗性治療提供依據

監測及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

國家衛健委文件提出加強微生物標本採集、送檢行業標準的宣貫與執行

行業標準WS/T 640-2018於2019-6-1正式實施

二、WS/T640-2018標準制定過程

2015-12月立項,2016年4月完成「指南」框架的制定。

2016年5月~12月:完成「指南」工作組討論稿草稿。

2016年12月~2017年3月:完成「指南」送審討論稿。

2017年3月30日送審。

2017年11月8日標準會審。

2018年11月8日標準會審。

近100位專家349條意見。

– 臨床微生物學、感染控制、兒科

– 呼吸與危重症學科、眼科和耳鼻喉科

– 神經外科、護理部、腎內科和婦科

–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委員

三、WS/T640-2018標準適用範圍

適用於開展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各級醫療機構及其臨床微生物學實驗室。

本標準規定了臨床微生物學(病毒學、細菌學和真菌學)檢驗標本採集和轉運的技術要求。

包括標本採集、轉運及處理總原則和臨床常見標本的採集、轉運及處理。

常見標本類型:

– 血培養標本、腦脊液標本、腹腔標本(腹水、腹膜透析液)、胸水

– 組織標本(外科手術採集的組織標本、經支氣管鏡肺活檢的組織標本、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肺活檢組織標本、心律植入裝置感染標本和關節假體周圍感染標本)

– 尿液標本(導尿管尿液、中段尿液、恥骨上膀胱穿刺尿液和嬰幼兒尿液)

– 支氣管鏡標本(支氣管毛刷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痰(咳痰、誘導痰和氣管吸痰)、鼻咽拭子、口咽拭子

– 糞便標本、直腸拭子和肛拭子

– 子宮頸內或宮頸標本、男性泌尿生殖道標本

– 眼科標本、耳標本

– 皮膚結締組織及傷口標本

四、如何正確理解規範

1.制定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標本採集手冊,該手冊提供的信息應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內容:

檢驗項目

檢驗方法

適應症

標本類型

標本採集所需要的裝置/容器和轉運培養基(無菌、無消毒劑及防腐劑、無汙染、密封性好、透明以便於從外部觀察)

標本採集方法

標本的體積和質量(陽性率)

轉運時限、貯存條件(苛養菌)

標本的標識方法

重複檢驗頻率

生物安全防護信息

需要獲得的臨床資料

2.應包括特殊病原體的培養要求:

延長培養時間

例如:血液標本懷疑巴爾通體、布魯菌、弗朗西斯菌等引起的感染,呼吸道標本懷疑諾卡菌引起的感染應延長培養時間。

選擇專用培養基

例如:血液中懷疑分枝桿菌感染應選擇專用的分枝桿菌培養瓶。

特殊的氣體和溫度環境要求

例如:腦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需要CO2環境,彎曲菌和幽門螺桿菌培養需要微需氧環境;懷疑二相真菌感染,宜同時選擇25℃及37℃兩個溫度進行培養。

特定感染應進行厭氧培養

例如:肝膿腫等封閉膿腫、腹膜炎、腹腔感染、糖尿病足感染等。

五、教會臨床醫生如何開檢驗單

實驗室應建立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申請程序

檢驗申請單應提供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內容:

六、臨床醫生如何選擇檢驗項目

無菌體液標本、組織、痰、BALF、尿液、膿液標本等:宜同時選擇標本直接塗片染色鏡檢和培養。

懷疑隱球菌感染的腦脊液標本:宜同時選擇墨汁染色、隱球菌莢膜抗原檢驗和隱球菌培養。

懷疑分枝桿菌感染的標本:宜同時選擇抗酸染色、分枝桿菌培養和分枝桿菌核酸檢驗。

懷疑厭氧菌感染的標本:宜同時選擇革蘭染色和厭氧培養,不能排除需氧菌時,宜同時做需氧培養。

懷疑諾卡菌感染的標本:宜同時選擇革蘭染色、弱抗酸染色和培養。

懷疑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標本:宜同時選擇10% KOH壓片、真菌培養和真菌抗原檢驗;另可進行乳酸酚棉蘭染色或螢光染色等。

七、什麼樣的標本適合/不適合

普通細菌培養

厭氧菌培養

八、標本的採集時機、部位、方法

應在抗微生物藥物治療之前在起始治療後立即採集、疾病初發時採集首份標本。

治療中評估療效、治療後評估結局。

應避免感染部位周圍以及感染部位附近皮膚或黏膜定植菌群的汙染。

呼吸道病毒:宜採用植絨拭子採集鼻咽標本。

懷疑細菌、真菌、厭氧菌感染:除了血液標本外,其他所有標本均宜進行革蘭染色鏡檢。

無菌體液:無菌管送檢,或注入一定量(最好10mL)到血培養瓶中增菌培養。

外科手術標本:應送液體或組織做塗片和培養,拭子標本僅用於特殊情況

病毒血清學檢驗:應根據不同病毒選擇不同的採集時間和抗體類型。

特殊情況下(如懷疑厭氧菌感染時):可以考慮床旁採樣。

標本採集應符合生物安全規定。

九、標本的採集量

應採集足夠量的標本用於常規細菌學檢驗,至少送檢0.5mL或者0.5g(除外特殊標本)。

當送檢標本體積不足時,應與臨床溝通,並根據醫囑選擇優先檢驗項目。

腦脊液標本通常2mL~5mL。

胸水和腹水10mL。

BALF標本10mL。

膿液2mL~5mL。

羊水、膽汁、關節穿刺液、心包液、胸腔積液、滑膜液大於1mL。

腹透液50mL

眼前房液大於0.1mL,玻璃體洗液大於1mL。

十、標本的轉運原則

標本採集手冊應明確說明某些檢驗項目的特殊轉運方法。

標本的轉運應由經過培訓的專人負責。

標本採集後,應減少運送環節,在規定時間內運達實驗室,並儘可能縮短轉運時間。

標本的轉運要求

十一、標本的接收和拒收

標本的接收

標本到達實驗室後應記錄接收時間和處理時間。

接收標本時應仔細核對標本和檢驗申請單。

標本的拒收

應拒收標本標記錯誤或無患者姓名的標本;

應拒收標本類型和申請檢驗項目不符的標本;

應拒收質量評估不合格的標本;

採集部位、轉運容器以及轉運條件不符合要求,宜重新採集標本。

特別說明

實驗室應明確規定哪些情況允許特殊處理不合格標本;

規定特殊處理過程中哪些步驟需要核實和記錄,規定能進行特殊處理的負責人;

經特殊處理的不合格標本的檢驗結果應在檢驗結果報告中明確標出。

十二、標本的優先處理原則

(一)應建立緊急檢查程序

(二)明確需要緊急處理的標本類型、檢驗項目、標本檢驗順序

(三)實驗室接收緊急標本後應立即處理

(四)緊急檢查標本包括(但不限於)下列標本:

塗片染色鏡檢結果應在2h內迅速反饋給臨床;

腦脊液標本(直接塗片結果30min內發報告);

血培養陽性標本(直接塗片結果1h內發報告);

來自手術室、重症監護室、急診室的無菌部位標本;

其他臨床認為有必要緊急檢查的標本。

十三、標本轉運:普通細菌學檢驗

宜在2h內送到實驗室。如果轉運時間超過2h,宜使用轉運培養基或在冷藏條件下轉運;血培養標本不可以冷藏轉運;僅用於分子診斷的標本,宜冷藏或冷凍保存(-70℃以下最佳,避免反覆凍融)。

標本量較少的體液標本(<1mL)或組織標本(<1cm3):宜在30min內送到實驗室。大體積的標本或採集於保存培養基中的標本,可以保存24h。

可能分離出對周圍環境敏感細菌的標本:採集後立即送檢。對周圍環境敏感的細菌如百日咳鮑特菌、志賀菌屬、淋病奈瑟菌、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和厭氧菌。

可能分離出對低溫敏感細菌的標本:採集後不宜冷藏,如腦脊液、生殖道、眼部、中耳及呼吸道標本。對低溫敏感的細菌如淋病奈瑟菌、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

用於厭氧菌培養的標本:在常溫下轉運,標本量較少的標本宜在採集後30min內送到實驗室,轉運過程中標本儘可能與空氣隔絕。

十四、不同部位病原學標本採集與送檢要求

血培養適應證及採集套數

腦脊液的採集與送檢

儘可能在抗菌藥物使用前採集;

不要冷凍腦脊液標本;

首瓶極易被皮膚定植菌汙染,不應做塗片、培養和分子檢測。

胸、腹水的採集和送檢

胸水

坐位或半臥位,用超聲或叩診方法定位穿刺點;

無菌操作採集10 mL或更多液體,置於無菌容器,室溫立即送檢。

腹水

依患者狀況和腹水量,酌情取平臥、側臥或半臥坐位;

無菌操作採集10 mL或更多液體,置於無菌容器,室溫立即送檢。

腹膜透析液

收集50 mL腹膜透析液,置於無菌容器,室溫立即送檢;

同時床旁接種5~10 mL,分別打入需氧和厭氧血培養瓶,室溫立即送檢;

若不能馬上送檢,血培養瓶應置於37 ℃條件下孵育

組織標本的採集和送檢

外科手術採集的組織標本;

經支氣管鏡肺活檢的組織標本;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肺活檢組織標本。

具體要求

標本量:≥1cm3為宜。

應選擇合適的採樣方法以區別汙染和真正的感染。

置於無菌保溼容器,小塊組織宜用2mL無菌水或生理鹽水保溼。

厭氧菌培養:應採用厭氧轉運管或厭氧轉運瓶運送。

甲醛處理後的標本不能進行微生物學檢查。

如在同一個手術部位不同的區域採集分開的組織,特別小塊宜用方形潤溼的無菌紗布包好送檢。

組織厭氧菌培養,宜採用厭氧轉運瓶/管;大塊組織標本可直接用於厭氧培養。

皮膚、結締組織標本的採集和送檢

閉合性膿腫:消毒皮膚後,用注射器抽取膿腫物,無菌轉移至厭氧轉運裝置。

開放性膿腫:(1)無菌生理鹽水或75%酒精去除表面分泌物。

(2)儘可能採集抽吸物,或將採樣拭子插入至病灶的底部或膿腫壁

取其新鮮邊緣部分。

活檢標本和抽吸物(膿液、滲出液)優於拭子標本

膿皰或水皰

1. 酒精消毒揮發後,挑破膿皰,用拭子採集膿液。

2. 較大的膿皰:消毒後宜直接用注射器抽取。

3. 陳舊的膿皰:去除損傷表面汙染,用拭子擦拭損傷基底。

蜂窩織炎液化後

1. 宜先注射無菌生理鹽水隨後抽吸。

2. 若患者病情迅速進展,或蜂窩織炎沒有液化則需要採集組織活檢標本。

傷口標本的採集和送檢

1.傷口標本

應區分淺表傷口標本、深部傷口標本及外科手術傷口標本。

宜從感染進展的前緣採集活檢標本

2. 燒傷傷口

清潔並清除燒傷創面,有液體滲出時,用拭子擦拭取樣。

燒傷的組織宜做定量培養,定量檢驗結果≥105CFU/g則可預示有可能進展為創傷相關膿毒症。

3. 潰瘍或褥瘡:用無菌生理鹽水或75%酒精擦拭去除表面分泌物,儘可能採集抽吸物。

關節假體周圍感染標本的採集和送檢

引起假體關節周圍感染的病原菌可形成生物膜,建議臨床在翻修術中同時送檢假體、假體周圍組織和關節液

術中取假體後,放置於塑料無菌容器中。

更換手術刀採集4~5塊組織,置於不同無菌小瓶中,標明相應部位。

術前普通關節液穿刺培養:宜在停用抗菌藥物2周後採集。

支氣管鏡標本的採集和送檢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

通過20mL增量管道分5次灌入100mL無菌生理鹽水。

無菌操作下吸取10~20mL BALF,置於帶螺帽無菌容器,立即送檢。

每次回吸收量應不低於灌入量的5%(總回收率以≥30%為宜)。

兒科患者只能灌入(1~2mL)/kg,通常兒童的回收量不超過10mL。

支氣管毛刷

將檢查用毛刷插入支氣管鏡,推進毛刷直至推出護套。

刷取標本後將刷子抽回護套,取出整個毛刷。

用無菌剪刀將刷子頭剪下,放入1mL生理鹽水或乳酸鈉林格溶液中,立即送檢。

支氣管抽吸物

*支氣管鏡取材的標本會受到上呼吸道菌群的汙染,應進行質量評估。

痰標本的採集和送檢

咳痰

向患者說明痰和唾液的區別。

帶假牙的患者摘掉假牙。

清水漱口,用力咳出深部痰,勿將唾液和鼻後分泌物當作痰咳出

最好選擇晨起漱口後,咳出的深部痰,送檢。

誘導痰(咳痰困難時)

患者先刷牙(口腔黏膜、舌頭和牙齦),勿用牙膏,再用無菌水或生理鹽水漱口

用超聲霧化器,患者吸入3%NaCl約3~5mL。

用無菌螺帽寬口容器收集誘導痰標本。

氣管吸痰

*真菌和分枝桿菌診斷宜採集多份痰標本

* 痰標本不能進行厭氧培養

口咽拭子

方法

採樣者用壓舌板固定舌頭,用滌綸或藻酸鈣拭子越過舌根到咽後壁及扁桃體隱窩、側壁等處;

反覆擦拭3~5次,收集黏膜細胞;

輕輕取出拭子,避免觸及舌頭、懸垂體、口腔黏膜和唾液;

拭子插迴轉運培養基中。

注釋

對化膿性咽炎,口咽拭子細菌培養主要用於篩查A群β-溶血鏈球菌和溶血隱秘桿菌;

當檢驗口咽拭子中的淋病奈瑟菌時,臨床需提前告知實驗室;

對於兒科患者,宜常規報告流感嗜血桿菌;

一般情況下,不單獨選用咽拭子標本診斷上呼吸道感染,宜與鼻咽拭子或鼻咽吸取物聯合檢驗以提高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檢出率。

泌尿生殖道拭子標本的採集和送檢

子宮頸內或宮頸標本

拭子插入宮頸管1~2cm,轉2圈~3圈採集分泌物;

必要時停留20s~30s並轉動取樣;

懷疑淋病奈瑟菌時,可以同時採集直腸拭子與子宮頸標本。

男性泌尿生殖道標本

從尿道擠壓分泌物;

最好採集兩個拭子分別用於塗片和培養(相應的轉運培養基);

若無分泌物,可將拭子插入尿道約2cm,輕輕旋轉取出。

尿液標本的採集和送檢

導尿管尿液標本

直接導尿管尿液;

留置導尿管尿液夾閉導尿管10~20min後,75%酒精消毒導管採集部位,注射器無菌採集5~10mL尿液,置於無菌容器。

中段尿液

恥骨上膀胱穿刺尿液(可做厭氧菌培養)

• 消毒臍部至恥骨區域,待消毒劑徹底揮發後,麻醉穿刺部位(恥骨上2cm或2橫指)。

• 從膀胱吸取約20mL尿液,置於無菌容器,立即送檢。

糞便標本的採集和送檢

糞便

應在感染急性期採集,腸炎和發熱病人宜同時送檢血培養。

排除一些病原體的攜帶狀態:需要連續3份標本陰性,間隔時間為48h。

挑取有粘液、膿液和血液的部分2~5mL或2~5g,不應混入尿液等異物。

連續3天送檢標本:

社區獲得性腹瀉(入院前或72h內出現症狀);

醫院腹瀉(入院72h後出現症狀)且至少有下列情況之一:大於65歲並伴有基礎疾病、HIV感染、粒缺(中性粒細胞<0.5×109/mL)及疑似院內暴發。

結腸造口術和迴腸造口術標本(同糞便標本)

標本拒收

乾燥的拭子、含鋇糞便、黃軟成形便、幹便、明顯汙染的糞便。

未使用運輸培養基,採集後室溫條件下超過2h未送檢的糞便。

使用運輸培養基,4℃條件下保存超過48 h或35℃條件下保存超過 24 h未送檢標本。

一天內重複送檢標本。

感 悟

臺灣榮民醫院著名微生物專家黃文貴教授曾經說過:「你與我什麼樣的標本,我與你什麼樣的結果」,可見標本質量對於最後檢驗報告結果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正確的標本採集、處理與轉運,不僅能使微生物檢驗結果得到很好的保證,也會使標本的真陽性率進一步提高,對於微生物病原檢驗和精準化抗感染治療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王輝教授從教會臨床大夫如何開具檢驗單的細節入手,闡述了標本的採集時機、部位、方法、量等各方面具體要求,對《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標本的採集和轉運》進行細緻解讀,她強調:在臨床進行微生物檢驗時,需要制定微生物標本的採集、運送、保存以及檢驗等環節的規範流程,以保證檢驗過程的規範化。

高質量的標本並不能靠微生物室的一己之力,需要臨床、護理、標本運送等多部門的配合協作,以及對患者和家屬教育宣傳等,相信通過王輝教授的詳細解讀,對我們學習領會並踐行本行業標準的內容要求,保障病原學標本的質量有很大幫助,為臨床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RECOMMEND

相關焦點

  • 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整合化發展趨勢及微生物標本前處理標準化需求
    作者:童明慶單位: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整合和規模化是微生物學檢驗的一個發展趨勢,中心微生物實驗室和衛星微生物實驗室的網絡建設與分工需要科學布局和設計,標本的採集、運送和處理的標準化是提高微生物檢驗質量的重要舉措,液基化的標本處理方式是微生物檢驗自動化的前提
  • 醫療機構臨床檢驗項目目錄匯總(臨床微生物學專業篇)
    檢驗項目臨床檢驗是將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和脫落物等標本,通過目視觀察、物理、化學、儀器或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從而為臨床、為病人提供有價值的實驗資料。臨床檢驗是一門多學科互相滲透、交叉融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涉及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統計學和多門臨床醫學等學科。臨床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包括細菌學、病毒學、真菌學等,是臨床醫學的基礎之一,指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臨床微生物學是基礎和臨床間的一門橋梁學科。
  • 中國臨床微生物學基層醫院培訓「微光計劃」照進洛陽
    :「河南省的基層醫院在臨床微生物檢驗水平和專業人員技能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口,學習先進的微生物檢驗知識和規範化操作是我們目前最迫切的需求。 行走的「微光」,引希望之光進基層 隨著「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的出臺,規範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臨床醫生對微生物學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控制中的關鍵作用也越來越重視。自全國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以來,各二級、三級醫院紛紛新建或強化臨床微生物學組織體系,對臨床微生物學工作人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均提出了新的更為艱巨的要求。
  • 檢驗結果臨床解讀之糞便檢驗(下)
    【影響因素】1.糞便採集量必須足夠、新鮮,採集後應在1h內及時檢查,否則放置過久會破壞糞便中的有形成分。2.糞便標本採集時特別注意要挑取膿血、黏液交界處進行檢查。3. 避免尿液、月經血混入標本。4.查阿米巴滋養體應從糞便膿血部分取材,或採用肛拭法,保溫送檢。4. 一般不用灌腸後糞便做標本。
  •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總則》解讀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是運用微生物學的理論與技術,按照相應的檢驗方法檢測食品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並根據國家微生物限量標準,評價食品衛生、質量與安全的一門應用性學科。GB 4789.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總則》規定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基本原則和要求,適用於所有食品的微生物學檢驗。一、實驗室基本要求  1.檢驗人員微生物檢驗應由具有相應的微生物專業教育或培訓經歷,掌握包括常規微生物檢測、無菌操作、消毒知識、生物防護等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能,並具備相應檢驗資質的人員實施檢驗。
  • 醫學檢驗技術:血液標本採集及運送的注意事項
    醫學檢驗技術:血液標本採集及運送的注意事項。 一、血培養指徵患者出現寒戰,體溫超過38℃或低體溫,懷疑血流感染時,尤其存在以下情況時,應抽血做細菌和真菌培養:醫院內肺炎;留置中心靜脈導管超過72h;感染性心內膜炎;骨髓炎;有嚴重基礎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狀;臨床醫生懷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況。
  • 【841-1】質譜分析在遺傳代謝性疾病臨床檢驗診斷中的應用
    GC/MS技術的優點是作為代謝性疾病診斷的輔助手段進入醫學臨床應用歷史較長, 其技術得到了長時間驗證和改良, 同時在世界性的遺傳代謝性疾病的研究和病例數據積累方面有較為堅實的參照基礎, 並可通過代謝產物的分析組合提升對新的遺傳代謝疾病的認知; 其缺點是標本的氣化衍生前處理過程相對繁瑣, 標本前處理的方法和人為操作會影響結果, 檢測時間較長(每份標本需20~60 min), 結果判斷需要數據解讀人員掌握全部代謝成分的質譜特徵
  • 檢驗科人員怎樣預防和避免新冠感染?武漢一線同行是怎麼做的?
    適用範圍:臨床實驗室(檢驗醫學、臨床病理學、輸血醫學等);醫療機構科研性實驗室和基礎醫學實驗室等,可以參照實施.不建議檢驗人員進入隔離區採集標本,儘量減少患者、人員的流動和接觸。採集者三級生物安全防護。在確診前僅限於檢測時不開蓋的檢測項目(如血常規、CRP)和2019-nCoV核酸檢測等。
  • 【微生物學大咖晉級必讀】臨床微生物學圖譜
    該書第1版好像是祖國大陸第一本彩色微生物學圖譜,有填補國內空白的性質,為業界必備。該書第3版銷售近萬冊,可謂宏成偉績!其良好的專業性和普適性,有目共睹!而第四版已經規模粗具。同時,陳東科、孫長貴兩位教授主編的《實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與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年第1版)可謂橫空出世,一時洛陽紙貴。陳東科老師形態學能力海內獨步,天下無雙。
  • 檢驗結果與臨床不符,檢驗科錯了嗎?
    後詢問得知:體檢中心採血護士很早就開始上班,由於大部分體檢人員很早就空腹過來,基本上採血站在早上7點半左右會全部採集完畢,等檢驗人員8點上班後再一起送檢。檢驗人員進入科室,開機清洗、加試劑、質控過關,再把離心好的標本上機,都是需要時間,而全血細胞在這段時間都是一直在消耗能量,能量來源恰恰是血糖。解析歸根結底,這是一個標本檢驗時效性的問題。
  • SOP文件 | 微生物檢驗項目申請程序
    4 程序4.1 臨床醫師根據病人病情需要正確選擇細菌檢驗項目,參見《微生物標本採集運送程序》。4.2 必要時需與病人籤訂「知情同意書」,如進行尚未完全明確檢驗項目意義的科研檢查項目時,需與病人籤訂「知情同意書」。4.3 登陸臨床醫生檢驗申請系統申請細菌檢驗項目。
  • 從微生物學角度談細菌耐藥應對策略
    而醫生的經驗來源主要有兩點,第一是自己對本地區疾病病原譜和臨床微生物學藥敏數據的評估。第二是指南共識、文獻資料以及自己的診療經驗。依據這些進行經驗治療,我個人認為是比較合適的。丁香園:臨床醫生應該如何正確地解讀血培養報告?王輝教授:血培養報告的解讀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過程,需要臨床醫生和實驗室共同商量討論。就已有的一些文獻資料和我們自己的經驗,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在開藥敏報告的時候,首先需根據微生物學的結果,確定病原菌的種類,是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革蘭氏陰性菌。
  • 知識點111、微生物學檢驗——需氧或兼性厭氧革蘭陽性桿菌及檢驗
    3.微生物學檢驗  (1)標本採集:  無菌長棉拭子,從可疑的偽膜邊緣採集分泌物,未見偽膜的疑似。  患者或帶菌者可採集鼻咽部或扁桃體黏膜上的分泌物。  2.致病性:  毒力因子:莢膜和炭疽毒素。炭疽毒素是致死的主要因素。  所致疾病:皮膚炭疽、肺炭疽、腸炭疽,病死率很高。  免疫性:病後可獲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見。  3.微生物檢驗    (二)蠟樣芽胞桿菌  1.生物學性狀   G+大桿菌,呈鏈狀排列,芽胞位於菌體中心或次末端不突出菌體。
  • 這種標本採集前需要先扔掉一管血!
    筆者單位檢驗科主任:規範上是這樣要求的,但我們沒要求過臨床護士。這樣不用偽管採集的標本,檢測結果可能有偏差。當然凝血標本偶有不合格重新採集的時候,但並不常見,檢驗科也從沒有要求我們先採集偽管再採集凝血四項。 為此,我專門查閱了相關文獻。 一 採集凝血標本時,到底用不用採集偽管?何時需要採集偽管?
  • 塗片檢查在臨床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意義
    近幾年,微生物學檢驗中細菌培養及鑑定的自動化設備亦發展迅速,先進的設備提高了細菌鑑定的效率及準確性。但是,經典檢驗方法往往是先進設備的驗證、校準與補充[1],細菌培養是金標準,但耗時較長、不易觀察菌群相對量及細菌與白細胞關係,而塗片是病原學診斷的經典方法。
  • 採樣、轉運、送實驗室,你最關心的核酸檢測是這樣進行的
    近日,記者探訪發現這裡24小時開展檢測技術人員輪軸轉日檢測量達360份武漢市疾控中心的P2實驗室1採樣據了解,我市自試劑盒批量到位之後,火速制定了一套核酸檢測的操作流程:各醫院負責採集疑似病例的臨床標本,由指定的標本運輸機構將標本送至具備檢測資質的機構開展實驗室病原檢測。
  • 2018年自考《生物化學及生物化學檢驗(二)》習題及答案一
    2018年自考《生物化學及生物化學檢驗(二)》習題及答案一一、名詞解釋1.血液抗凝二、填空題1. 是目前臨床上測定血清總蛋白的常規方法,其成人參考範圍是 。2.血漿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是 ;分子量最大的蛋白質是 。
  • 淺談血培養的標本採集及注意事項
    背景 正常人的血液中是無菌的,當細菌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症和敗血症時,血液標本中可檢出相應病原菌,提示菌血症或敗血症。 採血時間選擇在寒戰或發熱初起時;抗菌藥物應用之前採集最佳。 二、血培養採集套數和量 我們需要掌握一個術語,一套血培養:指從同一穿刺點採集的血液標本,通常分別注入需氧和厭氧培養瓶。
  • 尿液常規檢驗診斷報告模式專家共識
    一、制定尿液常規檢驗診斷報告模式的目的 隨著實驗室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尿液常規檢驗已發展為全自動幹化學、全自動有形成分和顯微鏡檢查三大部分,極大提高了尿液分析的效率,具有快速化和自動化的優勢,為臨床快速診斷與監測相關疾病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