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氧革蘭陽性桿菌:
棒狀桿菌屬
芽胞桿菌屬
李斯特菌屬
丹毒絲菌屬
加特納菌屬
形態
棒狀
桿菌有芽胞
短杆、鏈或絲狀
細杆或線狀
桿菌、多形性
觸酶
+
+
+
-
-
動力
-
+
+
-
-
對氧
需、兼
需、兼
兼性
兼性
兼性
G+Cmol%
51~65
32~60
36~38
35~40
42~44
一、棒狀桿菌屬
G+,桿菌,菌體粗細、長短不一,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
著色不勻,有異染顆粒。無鞭毛、無莢膜、無芽胞。
需氧,營養要求較高。
引起人類致病的主要是白喉棒狀桿菌,其他大多數為條件致病菌。
(一)白喉棒狀桿菌
1.生物學性狀
(1)形態與染色:
菌體細長微彎,一端或兩端膨大的革蘭陽性桿菌。細菌排列呈散在L、V、Y字形及不規則柵欄狀。無莢膜、無芽胞、無鞭毛、無菌毛。異染顆粒:Neisser(奈瑟)染色;Albert(阿培特)染色。這是白喉棒狀桿菌的形態學特徵,對鑑別細菌有重要意義。 異染顆粒(濃染顆粒)
Neisser(奈瑟)染色:
菌體染成黃褐色,顆粒被染成紫黑色;
Albert(阿培特)染色:
菌體呈藍綠色,異染顆粒藍黑色。
(2)培養特性:
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不良,形態不典型。
1)血液瓊脂平板:灰白色S型菌落,有狹窄的β溶血環。
2)呂氏(Loeffler)血清斜面培養基:生長迅速,形成灰白色、溼潤、S型菌落。塗片染色形態典型,異染顆粒明顯。
3)亞碲酸鉀血瓊脂:本菌能吸收亞碲酸鹽,並使其還原為元素碲,使菌落呈黑色。
4)液體培養基。
(3)生化反應:
觸酶試驗陽性,氧化酶試驗陰性。
分解葡萄糖、麥芽糖、果糖、半乳糖,產酸不產氣。不分解乳糖,極少分解蔗糖。
能還原硝酸鹽,不液化明膠,不產生吲哚,不分解尿素。
據亞碲酸鉀血瓊脂培養基、肉湯培養基的生長特點及生化反應,可將本菌分為輕、中、重三型。在我國以輕型多見。
分型與所致疾病的嚴重程度無關,可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2.致病性
致病物質:
白喉棒狀桿菌引起白喉,多在秋冬季節流行。以咽白喉最常見,喉白喉及鼻白喉次之,偶亦引起眼結膜、外耳道、陰道及皮膚的局部病變。
本菌一般不侵入血流,但其產生的大量外毒素可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毒素能與敏感的心肌、肝、腎、腎上腺等組織細胞及外周神經,尤其與支配咽肌和顎肌的神經結合,引起細胞變性、壞死、內臟出血和神經麻痺等嚴重損害,是白喉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免疫性:
白喉的免疫主要是抗毒素免疫,同時巨噬細胞吞噬消化能力也加強。
調查人群在感染或計劃免疫後對白喉是否產生免疫力,可用錫克試驗或致敏紅細胞凝集試驗。
3.微生物學檢驗
(1)標本採集:
無菌長棉拭子,從可疑的偽膜邊緣採集分泌物,未見偽膜的疑似。
患者或帶菌者可採集鼻咽部或扁桃體黏膜上的分泌物。
(2)檢驗方法及鑑定
生長情況:
呂氏血清斜面培養基
亞碲酸鉀血瓊脂平板
報告
+
+
+
-
+
+
+
-
可疑
-
-
(72h後)-
(3)生化反應:
主要用於鑑別白喉棒狀桿菌與類白喉棒狀桿菌。
尿素分解試驗:白喉棒狀桿菌(-),類白喉棒狀桿菌(+)。
(4)毒力試驗:可作為鑑定致病菌株的重要依據。
體外法:Elek平板毒力測定、SPA協同凝集試驗、對流免疫電泳。
體內法:可用豚鼠作毒素中和試驗。
(5)臨床意義:白喉桿菌的致病因素為白喉外毒素,抗原性強,毒性劇烈。K抗原(表面抗原)及索狀因子亦與其致病力有關。引起的白喉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白喉的免疫主要是抗毒素免疫。白喉棒狀桿菌可引起人類白喉,白喉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該病原菌存在於患者及帶菌者的鼻咽腔中,隨飛沫或汙染的物品傳播。白喉棒狀桿菌可致氣管、支氣管假膜,是白喉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產生的外毒素也經血液與易感組織結合,出現各種症狀如心肌炎、軟顎麻痺等,是白喉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6)治療原則:
用青黴素或紅黴素等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應儘早注射足量白喉抗毒素。
注射抗毒素前,應做皮試。
(二)其他棒狀桿菌
棒狀桿菌除白喉棒狀桿菌外,其餘統稱為類白喉棒狀桿菌。
一般無致病性或僅能與其他化膿細菌產生混合感染,有的可能為條件致病菌。
類白喉棒狀桿菌常寄生於人類或動物鼻腔、咽喉、外耳道、眼結膜、外陰及皮膚表面等處。
二、芽胞桿菌屬
有芽胞的革蘭陽性大桿菌。大多數菌種在有氧環境下形成芽胞。有動力,非抗酸性。
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
炭疽桿菌是人畜共患的重要致病菌,蠟樣芽胞桿菌能致食物中毒。
(一)炭疽芽胞桿菌
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
1.生物學特性
(1)形態與染色:
致病菌中最大的革蘭陽性桿菌,兩端齊平,呈竹節狀。在組織內生長呈單個或短鏈,試管內可形成長鏈。
無鞭毛,機體內或含血清培養基上可形成莢膜。人工培養或在外界環境中易產生芽胞,形狀橢圓,位於菌體中央,其直徑小於菌體。
(2)培養特性:
專性需氧。
普通瓊脂平板:形成灰白色、不透明、無光澤、邊緣不整齊、大而扁平的粗糙型菌落,在低倍鏡下觀察,呈捲髮狀。
血液瓊脂平板:出現輕微溶血。
普通肉湯:管底有絮狀卷繞成團的沉澱物生長,表面稍混但不形成菌膜,中層肉湯清亮。
碳酸氫鈉瓊脂平板:
有毒株-形成黏稠、有光澤的黏液型(M型)菌落,這是有莢膜的菌體構成的。無毒株-粗糙型(R型)。
(3)生化反應:
分解葡萄糖、麥芽糖、蔗糖,產酸不產氣,不分解乳糖。
不產生靛基質及H2S。
能遲緩液化明膠,沿穿刺線向四周擴散,形如倒松樹狀。
(4)抗原構造:
①菌體多糖抗原;
②莢膜多肽抗原;
③芽胞抗原;
④炭疽毒素抗原。
(5)本菌芽胞體抵抗力很強,在乾燥土壤或皮毛中常溫下可存活數十年。一般對碘及氧化劑較敏感。
2.致病性:
毒力因子:莢膜和炭疽毒素。炭疽毒素是致死的主要因素。
所致疾病:皮膚炭疽、肺炭疽、腸炭疽,病死率很高。
免疫性:病後可獲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見。
3.微生物檢驗
(二)蠟樣芽胞桿菌
1.生物學性狀
G+大桿菌,呈鏈狀排列,芽胞位於菌體中心或次末端不突出菌體。
引起食物中毒的菌株多為周毛菌,不形成莢膜。
營養要求不高,菌落較大,表面粗糙似毛玻璃狀或融蠟狀。
2.臨床意義
大量的蠟樣桿菌汙染(106~108/g)可致食物中毒,有腹瀉型與嘔吐型之分。
3.微生物檢驗
除作分離培養外,細菌計數對本菌所致食物中毒有診斷價值。
三、產單核李斯特菌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染色:
菌體短小大小,常呈V字形或成對排列,偶呈絲狀。
有鞭毛、無芽胞,20℃有動力,37℃動力緩慢,一般不形成莢膜。
幼齡菌呈革蘭陽性,陳舊培養物多轉為革蘭陰性。
2.培養特性:
需氧或兼性厭氧,營養要求不高。
血瓊脂平板:形成小而透明的S型菌落,有狹窄的β溶血環。
因其能生長於4℃,故可進行冷增菌。
半固體培養基:出現倒傘形生長。
3.生化反應
不發酵甘露醇和木糖,硝酸鹽還原陰性,CAMP陽性。
可發酵多種糖類,觸酶陽性,不形成吲哚,不分解尿素,能水解七葉苷。
4.根據菌體及鞭毛抗原的不同,可分4個血清型。
5.本菌耐鹼不耐酸。對熱較為敏感,加熱50℃ 10分鐘可死亡。
(二)致病性
致病物質主要是溶血素和菌體表面成分。
由帶菌動物或人糞便汙染動物製品,而經口感染。通過胎盤或產道感染新生兒是本病的重要特點。宮內感染常可導致流產、死胎及新生兒敗血症,死亡率較高。
本菌常伴隨EB病毒引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此外可引起腦膜炎。
機體主要靠細胞免疫功能清除本菌。
(三)微生物檢驗
1.標本採集 根據感染部位不同而採取相應標本。
2.檢驗方法與鑑定
(1)分離培養:將標本接種兩支腦心浸液培養基中。分別置37℃和4℃培養。轉種血平板上。從血平板上挑取β溶血環的菌落,做塗片染色鏡檢並進一步鑑定。
(2)鑑定:
在血瓊脂上有狹窄的β溶血環,25℃動力最強,在半固體培養基上呈傘狀生長,可在4℃冷增菌生長,木糖、甘露醇和H2S陰性。CAMP(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協同溶血)陽性。觸酶陽性。
四、丹毒絲菌屬
紅斑丹毒絲菌為革蘭陽性桿菌,單個存在或形成短鏈。
無芽胞、無鞭毛、無莢膜。
厭氧或微需氧菌,初次分離要在厭氧環境中培養。
血瓊脂平板形成兩種菌落:光滑型菌落-細小、圓形、突起有光澤;粗糙型菌落-大,表面呈顆粒狀。
觸酶試驗陰性。48小時發酵葡萄糖、乳糖,產酸不產氣。
對溼熱及化學消毒劑敏感。
紅斑丹毒絲菌引起紅丹毒絲病,感染局部的皮膚發紅、腫脹、疼痛、或有癢感。也可引起急性敗血症或心內膜炎。
本菌對青黴素、頭孢菌素、紅黴素和四環素等藥敏感。
五、陰道加特納菌
引起非淋菌性陰道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新鮮標本分離菌株趨向革蘭染色陽性,保存菌株趨向革蘭染色陰性。本菌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多形性。
營養要求較高,在5%人血平板上,在3%~5%C02、可形成針尖大小菌落,在人血和兔血平板上可出現β溶血環。
對氨苄西林、羧苄西林、苯唑西林、青黴素、萬古黴素和甲硝唑敏感。對萘啶酸、新黴素、粘菌素和磺胺嘧啶耐藥。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多謝您的支持與鼓勵😁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