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整合化發展趨勢及微生物標本前處理標準化需求

2020-11-05 檢驗視界網

作者:童明慶

單位: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整合和規模化是微生物學檢驗的一個發展趨勢,中心微生物實驗室和衛星微生物實驗室的網絡建設與分工需要科學布局和設計,標本的採集、運送和處理的標準化是提高微生物檢驗質量的重要舉措,液基化的標本處理方式是微生物檢驗自動化的前提,新型標本採集與處理器材的研發和使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熱點。雖然,為了推進微生物標本科學採集、運送和處理的標準化,可能會增加一些耗材的使用費用,但從微生物實驗室整合的總效應來看,其收益是會促進複雜設備、技術和人才的共享,縮短了出報告時間,保證了病原體的精準檢出,加強了臨床微生物檢驗與臨床的溝通交流,促進了抗菌藥的合理使用,這將進一步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療水平。因此,這是一個符合衛生經濟學的科學實踐,是實現「健康中國」的有益探索。

一、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整合和規模化是大勢所趨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醫療保健領域正在越來越多地承受著各種因素所帶來的壓力,這些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增加、人口老齡化、基礎疾病患病率和嚴重程度的上升,以及醫保領域降低成本的要求等[1]。而社會對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的需求,不僅促進了診治領域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同時也提出了高效、便捷和經濟的期望。這些需求和期望,首先體現在臨床微生物診斷領域,提出了微生物實驗室整合和規模化的發展方向。

為什麼微生物實驗室的整合和規模化如此重要而首當其衝?因為微生物實驗室所面對的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千差萬別的各種病原體,而所採用的檢測技術則是從宏觀到微觀紛繁複雜原理迥異。任何一個醫院的微生物實驗室要想備齊所有微生物檢測的設備和技術,不僅花費巨大,而且各種優秀技術人才的薈萃也十分困難。因此,整合資源、技術和人才的區域性中心微生物實驗室必將應運而生。

實驗室整合可以集中和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提高標準化水平和檢測效率,服務更大量的人群;由於新技術的應用和人才的集中,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從而縮短了微生物「精準」報告的TAT時間;藉助於網絡化信息系統,可整合區域內各醫療中心的數據,有利於質量控制、報告互認、耐藥監測和數據共享;有利於對基層醫院提供技術支持,為健康中國保基本、強基層的改革方向提供保障。有利於建立合規的菌種保藏中心,保障生物安全和菌種資源共享。因此中心化的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是國內外共同面對的行業大趨勢[3][4]。

二、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整合的各種模式

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整合目前主要有如下一些模式:

1. 區域實驗室:將數個實驗室整合為一個區域實驗室,為區域服務,甚至為許多區域的醫療機構服務。在歐洲,將小型、中型和大型實驗室整合,集中提供服務。如在比利時,實驗室整合使獨立實驗室的數量急劇下降,從1996年的496個降低到2017年的148個[2]。

2. 實驗室聯盟(HMO):成立實驗室聯盟為數家醫院提供服務,並建立中心實驗室—衛星實驗室網絡。在美國有三個主要的私立醫院實驗室聯盟,BJC Healthcare(由Barnes-Jewish,Inc. 與Christian Health Services合併而成)為中西部地區15家醫院提供服務;Geisinger Health System為10家中部地區的醫院提供服務;Northwell Health Laboratories為紐約地區的23家醫院提供服務。而歐洲最大的實驗室聯盟為Labor Berlin GmbH,主要整合了柏林地區的2個醫院網絡(Charité & Vivantes系列附屬醫院),一共為24,000張病床提供服務,每年完成800萬次以上的細菌學分析。此外Labor Berlin GmbH作為歐洲最大的教學醫院(Charité)的實驗室充分整合了微生物學家、病毒學家和實驗室專家的智慧,顯示了巨大的教學和研發優勢。

3. 第三方實驗室:第三方實驗室如倫敦的Health Services Laboratories(HSL),通過與The Doctors Laboratory(英國最大臨床病理學第三方實驗室)和Royal Free London NHS Foundation Trust進行合作,每年可以提供3600萬次檢測。

在我國也有各種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整合模式:如進行醫療改革,整合醫院,開設新院區,組建醫聯體,並由中心醫院提供複雜的檢測服務,包括臨床微生物實驗診斷。此外,有以區域衛生管理部門出面,整合區域內所有醫院的實驗室,成立檢驗中心,為區域內所有醫院服務。同時也有第三方實驗室如迪安診斷和金域診斷等也進入了感染性疾病診斷領域。還有一些領域,如宏基因組學高通量測序用於感染的診斷,由於技術普及的限制以及單一醫院標本量有限等原因,也是由專門的檢測中心來完成。

三、整合後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網絡的基本結構和相關要求

雖然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整合有不同的模式,但是全球範圍內整合後的微生物實驗室網絡基本上都具有相似的結果和布局。如圖1所示,中心實驗室應該是建設完備,有各種關鍵技術(如分子檢測、MALDI-TOF MS飛行質譜儀和NGS宏基因組測序等),具備病毒檢測能力,以及胞內細菌檢測能力。更多要求可以參考國家級參比實驗室(NRL)。衛星實驗室的具體數量和能力要求可以不同,但是基本要求是能夠確保微生物標本在規定時間內的運送和開展臨床需要的快速檢測項目[5]。

1. 中心實驗室:通常情況下,微生物中心實驗室應該包括的亞專業有細菌(包括分枝桿菌)、真菌、寄生蟲和病毒,需要具備的技術包括鏡檢、培養、分離和鑑定;抗微生物藥物敏感性試驗;免疫學/血清學和分子診斷技術。同時需要更加安全快速的運輸標本,目前已有實驗室(如北卡羅來納州WakeMed Health&Hospitals)使用無人機運輸臨床微生物標本,這有可能是以後發展的一個趨勢[6]。

為了減少TAT時間提升實驗室效率,必須優先對重症監護病房(ICU)和急診(EC)提供7天/24小時的診斷服務。目前在全球範圍內,提供7/24小時的診斷服務,已經是建設高水平微生物實驗室的事實上的規範要求[7]。此外,實驗室需要建立信息系統(LIS),完善與醫院HIS系統的連接,優化數據的質量管理和傳遞[8]。對於管理檢驗設備的中間件(middleware),微生物實驗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一個標本的處理需要經過多個設備,使用不同的方法檢測不同種類的病原菌。如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可能需要進行常規微生物標本檢測、病毒學檢測、分枝桿菌檢測以及真菌感染標記物(包括真菌抗原)檢測,各種系統有不同的數據接口,自動化程度也有很大差異,而且還要考慮到後續的鑑定/AST測試等等,給實驗室信息化處理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但是使用中間件在很大程度上為這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行方法,即將標本的各種檢測數據進行整合,再提交LIS,最終生成報告。此外,中間件可以對標本進行全流程實時追蹤和實驗室工作流程分析。顯然實驗室規模越大,就越要考慮LIS系統的開發和部署,實現「無縫化」管理。

2. 衛星實驗室:雖然中心實驗室整合了大部分的分析檢測項目,但是衛星實驗室仍然需要保證一定的檢測功能,以保證一些時效性要求較高和較為簡單的檢測項目,如一些POCT項目。衛星微生物實驗室可以進行微生物標本的革蘭染色與接種培養,而後中心實驗室可通過遠程連接,直接解讀染色和培養結果[9]。衛星實驗室和中心實驗室人員的資質需要合理配置,衛星實驗室人員的資質可以相對較低。中心微生物實驗室需配置經驗豐富的臨床微生物學家,以便於和臨床醫師直接進行交流研討,促進感控工作和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10]。

四、微生物標本轉運體系的標準化

微生物標本的採集和轉運是微生物實驗室分析前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標本採集和轉運會直接影響到後續病原微生物的檢出率。因此選擇合適的採集和運輸培養基,建立標本轉運系統,是建立中心化的微生物實驗室必須解決的問題[7]。

臨床微生物標本採集運送系統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包括容器、運輸培養基、採樣方法、包裝和運輸環境等等。目前國外一些實驗室已經建立了標準化的標本採集和轉運系統,甚至採用無人機等作為標本的配送手段[6,11]。

目前,我國在臨床微生物標本的分析前處理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標本採集方式不正確,運送時間過長,儲存溫度不合適等情況[12],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國的標準管理部門和臨床微生物專家通過充分交流和研討,編寫出版了微生物標本採集和送檢國家標準[12]。但是,由於微生物標本的特殊性,標本的採集、送檢和處理方法與臨床生化、免疫和血液學標本存在較大的差異。如臨床微生物標本的種類有固體(組織等)、半固體(糞便等)和不同粘稠度的液體(痰、吸取物、膿液、灌洗液等),盛裝的容器也因此有很大的差異,而且,不同的標本有不同的處理流程,故而微生物標本採集、運送和處理標準化的實施仍有一定的困難。在標本的採集和運輸環節或多或少地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容器密封性不夠,運送培養基質量不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微生物檢驗的質量和生物安全保障。

為了解決微生物標本多樣性和多形性的問題,目前國外使用了液基化的辦法,即將各種微生物標本液基化從而實現微生物標本處理的標準化。國外的經驗表明,微生物標本處理自動化必須建立在微生物標本採集和運輸標準化的基礎上,即標本的液基化和容器的標準化。

五、新型標本採集和轉運系統舉例

目前體系齊全,適用範圍較廣的微生物標本採集系統有ESwab系列產品(Copan,Italy)。在室溫和2-8℃的環境下,確保標本中需氧菌、厭氧菌和苛養菌的生存力達到48小時[15],是國外使用範圍最廣的液基微生物標本採集與運輸系統。同時在這次SARSCoV-2疫情中,被廣泛用於COVID-19的分離和檢測[14]。

ESwab由植絨拭子和1ml改良液體Amies培養基組成,使用時將標本洗脫至液體培養基後,再運送至實驗室進行後續的處理。有研究報導使用ESwab系統對於其他傳統的微生物轉運培養基可以提升10倍以上的病原檢出率[16]。

UriSwab尿液收集系統可以用於尿標本的採集、儲存和運輸。UriSwab主要組成部件為海綿拭子,在海綿中含有硼酸和甲酸鈉聚合物,接觸到尿液以後就會活化,從而確保在運輸過程中不會出現細菌過度生長或過度死亡的現象。目前UriSwab可以確保在室溫環境下,維持尿液中細菌的生存力達48小時[15]。如圖2所示。

痰標本的接種和處理一直是標本採集和運輸,以及隨後的自動化處理工作的難點。主要原因是痰標本具有非常明顯的非勻質性,細菌在痰液中的分布很不均勻。同時不同的痰標本間的粘稠度差異很大。因此一般情況下需要考慮將痰液進行消化處理後,才能進行液化接種。傳統的胰蛋白酶處理方法耗時較長,且胰酶不易保存,容易失活,往往需要現用現配。SLsolution是很好的替代方案,由挑痰器和二硫蘇糖醇(DTT)組成,使用挑痰器從痰杯中挑取0.3-1ml的痰樣,而後放入含DTT的試管,震蕩後,在室溫放置15分鐘,即可完成痰標本的液化過程。消化後的痰液可以在室溫保存6小時,並確保樣本中的細菌和真菌的生存活性,同時也不會過度繁殖。如圖3所示。

參考文獻略

註:本文來源於《臨床實驗室》雜誌2020年第10期「感染性疾病」專題

相關焦點

  • 全新微生物實驗室自動化流水線,推動我國西南地區微生物檢測水平
    我們廣西自治區人民醫院一直高度重視細菌耐藥的防控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理念已經深入臨床,但還有很多短板要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做好臨床合理用藥和抗菌藥物管理的工作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微生物學檢測。但是,目前各級醫院微生物學檢測質量參差不齊,不少微生物實驗室硬體、軟體以及人員配置不足,檢測周期長,報告不及時,臨床微生物標本的送檢率低,造成了監測數據質量不高,監測結果起不到指引的作用。
  • 未來臨床檢測的大勢: 「中心化」 or 「去中心化」?——(上):MS篇
    MS和POCT分別代表了未來臨床檢測「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兩種發展趨勢。那麼問題來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二者究竟誰會成為未來臨床檢測的大勢呢?本篇文章將重點介紹代表著 「中心化」趨勢的MS技術在臨床檢測中的應用。
  • 質譜專題 | MALDI-TOF MS質譜儀 在臨床微生物鑑定中的應用
    因而,樣本流轉(TAT)時間長仍然是當前制約臨床微生物檢驗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MALDI-TOF MS質譜儀可實現臨床對部分微生物傳統檢測方法的技術替代,通過對未知化合物(菌)所得譜圖的分析,進而解析出化合物結構。
  • 38家國內微生物檢測儀器廠家一覽
    微生物檢測的快速化和自動化當前,細菌耐藥已成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的重大挑戰,也是各國政府和社會廣泛關注的世界性問題。有效遏制耐藥菌發展,保證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需要微生物檢驗提供快速、準確的病原學診斷,並結合臨床提出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
  • 元譜科技:MALDI-TOFMS在臨床微生物領域的技術與應用進展
    近日,儀器信息網邀請到了廈門元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請他們談談對MALDI-TOF技術與應用發展、未來市場趨勢等的看法。點擊了解MALDI-TOF儀器專場信息。  廈門大學儀器與電氣系(原科學儀器工程系)何堅教授,傳承了廈門大學三十年的質譜研發經驗。
  • MALDI-TOF MS在臨床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進展
    應用傳統的化學方法對常見細菌進行鑑定,仍然是現在大多數實驗室所採取的鑑定方法,但是對於一些難鑑定菌及培養要求苛刻的病原體,常規鑑定方法並不能滿足實驗室及臨床的應用。然而,MALDI-TOF MS技術不僅能夠快速鑑定,而且也為微需氧菌、厭氧菌、真菌、結核分枝桿菌及病毒等難鑑定、難培養病原體的鑑定彌補了生化鑑定方面的不足。
  • 提高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能力建設,提升我國真菌病檢測能力
    我國進行新冠防控的同時,需要從醫療機構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覆蓋、微生物實驗室能力建設、普及和提高真菌檢測方法、加強臨床醫生與微生物實驗室檢測科室的合作對話機制等多維度攜手攻克我國目前面對的真菌感染檢測難題、以切實提高我國真菌感染檢測和治療水平,讓患者得到最及時的治療,拯救患者生命。
  • 鑑微知著,譜寫健康新篇章——MALDI-TOF在臨床微生物領域的技術...
    儀器信息網訊 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LDI-TOF-MS)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軟電離質譜技術,得益於MALDI-TOF技術在微生物鑑定方面的飛速發展與質譜技術在醫學檢驗領域應用熱度的走高
  • 塗片檢查在臨床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意義
    ,自動化、快速、準確的設備成為了檢驗醫學發展的新方向。可見實驗室認真、規範的塗片結果能夠為臨床提供重要的感染信息。一、無菌體液標本細菌塗片的診斷價值無菌體液標本包括血液、腦脊液,胸腔積液、腹腔積液、心包積液、關節腔積液及鞘膜液等。在正常人體中,上述體液應為無菌,在排除汙染的情況下,一旦標本中檢出細菌應考慮為病原菌。
  • MALDI-TOF MS | 臨床微生物鑑定中的一大新利器
    (1) 通過生化反應或基因測序鑑定並確認待入庫菌的種名;(2) 分純單菌落以獲得足量單克隆株;(3) 樣本製備: 根據待入庫菌蛋白質提取難度及日後鑑定的需要,靈活選用前處理方法;(4) 自動或手動採集質譜譜圖;(5) 譜圖評估篩選: 選擇20 ~ 24 張質量較好的譜圖,減小偶然誤差;(6) 操作軟體完成建庫。
  • 微生物與細胞資源的保存與發掘利用
    隨著武漢高等級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平臺正式運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已完全具備 1—4 類生物危害程度分類的菌(毒)種保藏資質能力與條件,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開展病原微生物(含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收集、引進、研究及共享利用服務。
  • 分子診斷未來發展新趨勢:整合化、全自動一體化
    當前,分子診斷技術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隨著老齡化人口增長及公眾醫療需求的不斷提升,醫療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實驗室也面臨著檢測量不斷增加、技術人員短缺等壓力。變革之下,分子實驗室同樣面臨跨平臺管理、報告時間、人員值守、緊急樣本處理等方面的諸多挑戰,亟需通量更高、速度更快、功能菜單更豐富的分子診斷平臺,並通過整合實驗室實現人工操作最小化、最大程度提高操作效率與靈活性,同時降低環境和人員影響。 王傳新教授表示:「分子診斷的未來發展,挑戰與機遇並存。
  • 建設微生物實驗室的必要性
    主要應用於微生物學、生物醫學、生物化學、動物實驗、基因工程以及生物製品等研究使用的實驗室統稱為生物安全實驗室,一般由主體實驗室和輔助功能實驗室組成。微生物安全實驗室必須保證人身安全、環境安全、廢棄物安全和樣本安全,能長期而安全的運行,同時還為需要實驗室工作人員提供一個舒適,而良好的工作環境。
  • 中國臨床微生物學基層醫院培訓「微光計劃」照進洛陽
    ,學習先進的微生物檢驗知識和規範化操作是我們目前最迫切的需求。一份準確的微生物檢驗結果能夠給臨床感染提供病原學診斷、為醫生提供使用抗菌藥物的依據、為醫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服務、為細菌耐藥監測服務。」 醫學檢驗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一份準確的檢驗報告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涉及標本採集、標本運送、標本處理、標本測定、等多個關鍵步驟。
  • 微生物所創新之路——微生物 高科技 大產業
    歷史表明,微生物所的建立與發展,總是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 目前,微生物所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研究員37人,副研究員58人。在站博士後8人,在學研究生256人(其中碩士生90人,博士生162人,外國留學博士生4名)。
  • 透析液微生物檢測標準操作規程解讀與補充
    對於大多數院感人員來說,只需要按照這個SOP操作,採樣送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等待結果就行了,至於微生物室怎麼操作就不得而知了。而實際上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處理的絕大多數標本都是來自病患的標本,都有既定的SOP,但是透析用水、透析液中微生物監測所參照的這份SOP或者YY0572-2015行標,恰巧對於微生物實驗室內該如何具體操作又語焉不詳,這就導致了上面群裡面的討論。
  • 微生物檢測:NGS和質譜為行業變革帶來契機
    2015年,全球範圍內微生物檢測佔IVD行業份額為18%,在眾多細分領域中僅次於POCT,臨床對於微生物檢測的需求日趨增長。    我國醫療機構常規臨床微生物檢測項目有7類,152項,主要包括八大類:真菌、放線菌、螺旋體、細菌、立克次氏體、衣原體、病毒和支原體。其中細菌檢測81項,佔比為52.5%。
  • 2020年中國微生物脫臭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微生物脫臭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在環境中,以硫化物為主導的惡臭汙染成分,來源於工業生產環節和生物物質的分解轉化。近年來由於各國對惡臭造成的環境汙染的關注,對惡臭的處理研究也日益活躍。
  • 行標解讀: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標本的採集和轉運
    而正確的採集、處理與運送標本是臨床微生物檢驗成功與否的關鍵,並直接影響到檢驗結果。目前各醫療機構臨床微生物標本質量良莠不齊,嚴重影響了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對臨床診斷的指導意義。本標準規定了臨床微生物學(病毒學、細菌學和真菌學)檢驗標本採集和轉運的技術要求。包括標本採集、轉運及處理總原則和臨床常見標本的採集、轉運及處理。
  • 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取得ISO9001認證
    日前,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Marine Culture Collection of China, MCCC)(以下簡稱「該中心」)順利通過北京外建質量認證中心的現場審核,並獲得了ISO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標誌著該中心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得到了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