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2017年10月30日電 /美通社/ -- 2017年10月28日,由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主辦的「中國臨床微生物學基層醫院培訓計劃(微光計劃)學習班」走進河南省洛陽市,匯聚了我國微生物檢驗和臨床的權威專家,包括胡繼紅、羅燕萍、褚雲卓、顏伏歸、苗麗君、趙麗敏、李華信、李軼、江濤、常永超、劉坦等,為宜陽縣人民醫院、欒川縣人民醫院、汝陽縣人民醫院的基層微生物檢驗專業人員和感控科臨床醫生進行現場指導。這也是「微光計劃」繼陝西寶雞、湖北十堰、山東淄博、江西吉安、湖南懷化後的2017年收官之站。
為了貫徹國家衛計委關於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微光計劃」以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域,尤其是特困地區為目標,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王輝教授的帶領下,匯聚我國微生物檢驗臨床權威專家,通過成立專家團隊與基層一線醫務人員面對面、手拉手地培訓交流,旨在大力提高基層醫院微生物學檢驗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推動基層醫院臨床規範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更好地服務於「健康中國」的重要目標。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區醫院檢驗科副主任江濤說:「河南省的基層醫院在臨床微生物檢驗水平和專業人員技能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口,學習先進的微生物檢驗知識和規範化操作是我們目前最迫切的需求。『微光計劃』通過政府部門、專家組與企業的多方支持和衷共濟,將我國先進的臨床微生物檢驗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引領至偏遠的縣級醫院,最終為廣大偏遠地區的患者帶來福音。」
行走的「微光」,引希望之光進基層
隨著「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的出臺,規範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臨床醫生對微生物學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控制中的關鍵作用也越來越重視。自全國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以來,各二級、三級醫院紛紛新建或強化臨床微生物學組織體系,對臨床微生物學工作人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均提出了新的更為艱巨的要求。
本次「微光計劃」學習班正是為了切實解決基層需求,由我國臨床感染病專家和臨床微生物學領域權威專家「醫療下鄉進基層」,先實地指導工作向基層醫院的相關人員進行手把手式的現場傳道解惑,再集中針對臨床微生物學、感染病學、醫院感染學等知識授課培訓,將我國先進的臨床微生物檢驗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帶給基層醫生,讓先進的診療技術對於大多數的農村弱勢群體來說,不再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微光計劃」通過專家進基層培訓指導這個小小的支點,為縣級基層醫院的微生物檢驗發展開啟了一扇引領光明的大門,培訓班上江濤如是說。
微生物檢驗報告要準確,實驗室操作需規範
「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是醫院感染控制工作人員的眼睛。」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微生物室主任胡繼紅用一句話生動形象地揭示了微生物檢驗與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密切性:「微生物病原體檢驗報告是指導臨床治療和用藥的重要依據。一份準確的微生物檢驗結果能夠給臨床感染提供病原學診斷、為醫生提供使用抗菌藥物的依據、為醫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服務、為細菌耐藥監測服務。」
醫學檢驗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一份準確的檢驗報告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涉及標本採集、標本運送、標本處理、標本測定、等多個關鍵步驟。
對此,胡繼紅主任進一步補充道:「合格的標本來源、規範化的標本處理是保證最終檢驗結果準確的第一步,因此微生物實驗室對於標本的規範化操作至關重要。不論是感控人員、微生物檢驗人員還是臨床醫生,獲得一份準確的微生物檢驗結果並應用於臨床實際工作中,才能為患者提供正確有效的治療選擇。」
隨著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深入,醫改的有效推進,分級診療的真正落實,縣級醫院就診率的不斷增加,對臨床微生物檢驗的軟硬體能力要求更高。硬體的提升,除了適宜的技術應用外,自動化和信息化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包括標本接種、孵育、塗片染色、菌株的鑑定和藥敏實驗、病原體的非培養方法的快速檢測、信息化平臺等。此外專業的流程和實驗室診斷服務,也會大幅提高實驗室的效率和產出。因此,只有幫助基層醫院解決傳統微生物檢驗領域的難題,全面提升實驗室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大大減少人工幹預,使整個基層醫院的微生物診斷操作流程更加標準化和規範化,從而確保病原微生物診斷的時效性和精準性。
提升縣級醫院的軟實力,即臨床工作者的診療能力更具有挑戰性。「微光計劃」正是做一種探索,如何助力縣級醫院診療能力提高。「微光」的理念是堅持以「科學發展教育先行」,為基層醫院帶去微生物檢驗的指導和培訓,幫助每一名基層檢驗工作者提升能力。未來,「微光計劃」將一如既往以教育為起點,深入到基層,讓科學的知識和一流的技術如熒熒之光般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蔓延,為中國臨床微生物檢驗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